晋位安汉公,加九锡,称假皇帝-新帝王莽(二)


晋位安汉公,加九锡,称假皇帝-新帝王莽(二)

越裳国进献白雉,使者图

第一部曲,晋位安汉公,宰衡,加九锡: 公元一年,王莽示意益州塞外的夷族,自称越裳氏,重译到汉廷献白雉。那么,为什么要搞这种名堂呢?原来《尚书大传》里讲,交趾的南面有一个越裳国(越南),当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太平之后,他们骑着大象。带着几重的翻译,到中国来献白雉,以歌颂中国出了圣人。这就是所谓的周成白瑞。而今,祥瑞重新现世,那王莽就是活脱脱的周公了。周公托号于“周”,王莽托号于“汉”,于是拥王莽的群臣强烈要求太后给定国安邦的大功臣王莽赐号“安汉公”。王莽便堂而皇之地戴上了安汉公的桂冠。

公元四年,太保王舜等向太后奏言,称赞王莽是至德大贤之人,应该像殷的伊尹称阿衡,周的周公称太宰那样,应该有更高的尊号才对。民众中附和者8000多人,也纷纷上书请求。太后迫于压力,只好从“阿衡”“太宰”中各取一字,赐以“宰衡”称号,同时又增了他在新野的封地。

晋位安汉公,加九锡,称假皇帝-新帝王莽(二)

九锡冠

王莽接受了宰衡的称号,却推辞了增加的封地。王莽不受新野田地之事先后给朝廷上书诉不平的“吏民”的多达几十万人,诸侯,王公,列侯,宗室见者也都叩头进言,纷纷请求加大安汉公赏赐的力度,而王莽却一个劲的苦苦推辞谢恩。太后一看这架势,只好让群臣议“九锡”的典礼,以便在适当的时侯把这种相传的古代最高赏赐授于他。很快,以张纯为首的902位大臣便根据《周官》《礼记》的有关记载议定“九锡”之礼,王莽接受了这项恩宠。

第二部曲,居摄,称假皇帝:公元5年,汉平帝已经14岁,随着平帝年龄的增加,王莽心里越来越不好受。尽管一年多前,他不惜以牺牲自己亲儿子王宇为代价。铲除了平帝生母卫姬的家族势力,阻止了朝中一些大臣策划归政卫氏的企图,可是平帝一天天长大,在他心中产生了一种无可名状的恐惧。于是决定加快代汉的步伐。这年冬天,平帝生病了,王莽认为除去平帝的机会到了。一面他故作姿态,以周公为榜样,声言愿代平帝而死,并将策文藏于前殿,有意命大臣们不得向平帝说;另一方面竟利用腊月“上椒酒”祝寿的机会,毒害平帝。事后,又大卖关子,宣天下大赦,命令凡600石以上官吏要服丧三年。

当时元帝并无子嗣,而封王者有5人,列侯者有48人之多。王莽见他们均已成人,难以驾驭,于是打出“兄弟不得相为后”的旗号,从玄孙辈中挑选了年仅2岁的广戚侯子婴为平帝的继承者,借口说此子“卜相最吉”。

晋位安汉公,加九锡,称假皇帝-新帝王莽(二)

王莽与心腹王舜

就在这时,在京师辖地郡守谢嚣上书中,说武功(陕西)处挖浚水井时,挖出一块上圆下方的白石,上面有一行丹书,文曰“告安汉公王莽为皇帝”王莽让大臣将此事上报给太后。不料太后听罢,并不表态。太保王舜劝谏道:“事已如此,无可奈何,王莽也不敢有他心,但欲称摄以重其权,填服天下耳”。太后一听这话,也意识到自己的侄儿已羽翼丰满,想阻止他是不可能了。只好允许。

太后为了自圆其说,把在武功发现的“白石”上的“皇帝”解释为“摄行皇帝之事”。这样,王莽名正言顺代表汉天子临朝听政,做了“假(代理)皇帝”,而把子婴立为皇太子,号曰孺子。

晋位安汉公,加九锡,称假皇帝-新帝王莽(二)

王莽摄皇帝之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