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上黨郡被圍,馮亭這樣做,促成三晉抗秦符合當時的選擇

戰國時期,可能有一場巨大的戰役,對戰國七國的影響很大,甚至影響到了七國一統。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記載是這樣記載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上黨郡被圍,馮亭這樣做,促成三晉抗秦符合當時的選擇

(秦昭王)四十四年(前263),白起攻(韓)南陽太行道,絕之。四十五年(前262),伐韓之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其守馮亭與民謀日:“鄭道已絕,韓必不可得為民。秦兵日進,韓不能應,不如以上黨歸趙。趙若受我,秦怒,必攻趙。趙被兵,必親韓。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

這是關於上黨郡被秦國圍攻前的處境,當時,上黨郡被秦軍圍困,危在旦夕,上黨郡郡守馮亭和部下們商量著怎麼解決上黨郡問題,他們的決策將決定上黨郡將來走向,可以說當時上黨郡是秦兵壓境,看著是黑雲壓城城欲摧那種,非常的危險了,而上黨郡等人只能夠自救,這樣,才能夠更好的解決上黨郡現在的危機。

長平之戰,上黨郡被圍,馮亭這樣做,促成三晉抗秦符合當時的選擇

秦國商鞅變法,力圖變強,范雎入秦,提出“遠交近攻”戰略,首先進攻魏國,之後則進攻韓國,隨後韓國相繼失去少曲、高平、南陽、野王,上黨郡失聯,而上黨郡也因此被圍困,是長平之戰的一個起因。

而上黨郡為什麼會被圍困呢,這就要從戰國當時的情形說起了,戰國時期,秦國在秦孝公時期,進行了一次變法,也是著名的商鞅變法。自從商鞅變法之後,秦峰的軍事和經濟實力不斷變強,注重法律,也重視軍隊發展,建立由軍功來封爵的制度,大大的激發了士兵的積極性,士兵都英勇善戰,為建功立業而發展,讓秦軍的軍隊迅速強大起來,秦軍的農田經濟等也快速發展,秦國的綜合國力漸漸變強,成為了七國最強國家。

公元前265年,魏人范雎入侵,他提出了“遠交近攻”策略,而當時秦王也採納了范雎的“遠交近攻”策略,作為一個基本國策,從而開始實施了起來,秦國派出了當時的將軍白起,開始進攻魏國,之後,則開始進攻韓國,而之後,可能當時秦國的將軍王齕也被白起帶上,一塊戰鬥韓國。

要知道白起可是一個常勝將軍,善於用奇兵,往往能夠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把對手給打趴下,而白起也連連打勝戰了,這是當時戰國時期都很有名的將軍。

白起領命之後,開始進攻韓國,相繼續攻佔了韓國的少曲、高平、南陽、野王,公元前261年,秦國攻打併佔領了韓國野王,而然後則是進攻上黨郡了。

而秦國為什麼要進攻上黨郡呢,自然是為了大一統了,當時,秦趙所處的位置可能是中原一帶,而想要獲取更大的土地資源,則需要佔領中原那帶的領土,那是當時來說地理位置非常好的一個地方,土地肥沃,而且兵強馬壯,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秦國就想要佔領上黨郡了。

秦國兵強,韓國國力衰弱,無力抵抗,只能對上黨郡由之任之。

再來說說當時的韓國,韓國當時國力很弱,秦國來進攻,基本上沒有什麼戰力了,也沒有軍隊能夠抵擋得住秦國的虎狼之師。由於韓國有心無力,所以,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領土被秦國佔領,當時上黨郡被圍攻,韓國依然沒軍力同秦國戰鬥,也只能夠由之任之了,這對韓國來說也是很無奈的,不過,韓國也是無能為力了,只能夠讓上黨郡人民百姓自己決定了。

長平之戰,上黨郡被圍,馮亭這樣做,促成三晉抗秦符合當時的選擇

馮亭和上黨郡人民商議,獻出上黨郡,促成三晉抗秦,以求自保,事情一步步發展,到後來的長平之戰

由於韓國不幫助上黨郡,上黨郡的人民百姓只能夠自救了,上黨郡郡守馮亭和人民百姓商議,認為上黨郡的處境非常危險,秦兵圍而不攻,就是想要上黨郡的人民百姓自己投降,秦兵就進入上黨郡城內,而到時候,上黨郡十七座城池都難以保住,因為秦國吏法很嚴酷,到時候說不定上黨郡會遭受吏發折磨,韓國人民百姓可能難以承受得住。

馮亭就和上黨郡人民百姓說,不如把上黨郡獻給趙國,如果趙國接受的話,那秦國就會發怒,而秦國就會進攻趙國,而這時候,韓國也會出兵,再接著魏國也會參與進來,從而就促成了三晉抗秦。最後馮亭和上黨郡人民百姓大成了一致,認為這樣做沒錯,於是,他們就開始行動了起來,思索著怎麼把上黨郡獻給趙國,然後趙國又會怎麼和秦國戰鬥在一塊。

這是上黨郡被困,馮亭獻上黨郡的一個原因,之後則會是趙國的反應,秦國的反應,接下來,小果會一一為大家呈現。

可以說說你對長平之戰的理解,歡迎留言,轉發,點贊,感謝支持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