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內三關— —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

“內三關”為明代時以現今河北省境內沿內長城一路的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

居庸關在距北京市區50餘公里外的昌平區境內。居庸關得名,始自於秦代。相傳秦始皇修築長城時,將囚犯、士卒和強徵民夫徙居於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漢代沿稱居庸關,三國時代名西關,北齊時改納款關,唐代有居庸關、薊門關、軍都關等名稱。

長城內三關— —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

“內三關”地理位置

居庸關形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它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南口",北稱"居庸關"。現存的關城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將軍徐達督建的。為北京西北的門戶。

居庸關兩旁,山勢雄奇,中間有長達18公里的溪谷,俗稱"關溝"。這裡清流縈繞,翠峰重疊,花木鬱茂。綺麗的風景,有"居庸疊翠"之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燕國就要扼控此口。漢朝時,居庸關城已頗具規模。南北朝時,關城建築又與長城連在一起。此後歷唐、遼、金、元數朝,居庸峽谷都有關城之設。

長城內三關— —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

居庸關

成吉思汗時滅金即入此關。現存關城,始建於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系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規劃創建,明景泰初年(公元1450-1454年)及其後又屢經繕治。

城垣東達翠屏山脊,西駛金櫃山巔,周長4000餘米,南北月城及城樓、敵樓等配套設施齊備。關城內外還有衙署、廟宇、儒學等各種相關建築設施。

清末以後,居庸關關城建築逐漸荒廢,但雄偉的關城及眾多的歷史遺蹟,卻為人們瞭解中國古代軍事文化敞開了一個窗口。

長城內三關— —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

居庸關

紫荊關,東漢時名五阮關。因其崖壁峭直,狀如列屏,又稱蒲陰陘,列為“太行八陘”之第七陘。宋時名金陂關,後因山多紫荊樹而改名,金元以來皆名紫荊關。明初進行大規模改築和新建,是內長城的重要關口之一,位於居庸、倒馬二關之間,與二關號稱內三關。現存多為明代建築。

原關有4門,以南北二門為交通要道。北門有“紫荊關”、“河山帶礪”,南門有“紫塞金城”匾額,皆明萬曆年書、刻。關城東西南三側外有牆,北牆下臨拒馬河,依山面水,形勢險要,為軍事要地。其北城門、北城牆均以大塊料石壘砌,建築水平高超,為中國同類建築中罕見。

長城內三關— —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

光復紫荊關

紫荊關位於易縣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荊嶺上,關城東為萬仞山,千嶺聳立,峭壁懸崖;城西有犀牛山,蜿蜒向西,與磐石口相接;城北為拒馬河,浪高水急;城南是黃土嶺,背千山萬壑,層巒疊嶂。紫荊關城就建在這依坡傍水、兩山相夾的盆地內。

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內長城的重要關隘之一。古人對其地勢和軍事地位有一段形象描述:“南阻盤道之峻,北負拒馬之淵,近似浮屠為門戶,遠以宣大為藩籬。一關雄距於中,群險疵於外,規模壯麗,屹然為畿輔保障。”

長城內三關— —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

紫荊關

倒馬關置關較早,《戰國策》稱其為鴻上關,漢稱常山關。但目前可見到的關於修建倒馬關城的記載,都是明朝的。

倒馬關分上城下城,上城是明洪武初年修建的,後改名上城口;下城即今倒馬關城。現倒馬關鄉政府院內,保存著一塊已從中折斷的漢白玉石碑,為《倒馬關建城碑》。碑文記載了1465年修建倒馬關的情況。由此可知,倒馬關城始建於1452年,後於1465年又進行一次大規模的修建。

倒馬關城,周長約2.5公里,城牆底寬6米,頂寬4米,高約10米,牆為黃土夯築外砌磚石。關城東、西、北設有3個城門。關城建築設計獨特,它依峭壁,傍深澗,一半在溝谷,一半在山上,整座關城依地勢而建,唐河水由西、北、東三面環繞關城而流。山、水、關城在這裡相得益彰,互為險阻。

古人謀略之深,設防之嚴,建築之奇,令人歎為觀止。

長城內三關— —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

倒馬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