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筆之跡,留汲古美名

汲,取水之意,亦解追求,三可作姓氏;

汲古,謂鑽研或收藏古物,汲水於井,探之風骨;

汲古齋,為堂號,是一個場所。

鍵入“汲古齋”,搜索就會發現,上海有汲古齋主營書畫與珠玉,江蘇有汲古齋主人品鑑書法藝術,邯鄲有汲古齋收藏古董和郵幣......都與文化相關。

還有什麼?

以“汲”姓冠名,20多年做紫砂、陶瓷文化,融“汲”之三意於一體的、北國春城的、汲老的“汲古齋”。


一筆之跡,留汲古美名


隨著自媒體的大熱特熱,汲老的受關注度可謂一日千里,雲次方裂變過後,紫砂與陶瓷文化不再僅屬於小眾,它隨光速無聲流淌,生生不息地滋養著萬千粉絲。所以,有人追問汲老,汲古齋堂號由來的歷程,汲老真誠解析,也道出了一片深情。

之所以名為汲古齋,首先是因為汲老姓汲,汲是他的姓氏,司馬遷《史記·汲黯傳》中的汲黯就是汲老的先祖,他剛正不阿,忠直敢諫,不屈從權貴,留下了千秋美名。後來汲氏一族從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闖入關東,生活地域變了,但骨子裡的基因沒變,汲氏正直、誠實的根本沒變,不折的初心沒變。汲古齋做傳統文化,也渴望汲古揚今,希望詩歌的意境可以流芳千古,書法的行雲流水可以滋養萬年,陶瓷的手工技藝可以永世不衰,所以汲古齋竭盡全力,以文化藝術為生命,汲取古代營養,傳播傳統文化,滋養當下心靈。


一筆之跡,留汲古美名


創建之初的汲古齋幾經求索,確立了高端紫砂和瓷器的定位,汲古齋二十餘載,一直保持著誠信經營的服務特色,不滿意就退壺、另有它愛可換壺,消費者毫無後顧之憂,這種經營模式一直延續到今天,既傳統又創新,傳統在於它的儒商特色,一切以仁義為根本,而創新在於它的人本特色,一切以消費者的利益為先。即便在汲古齋電商、跨境電商的平臺上,汲老雖與廣大壺友素未謀面,但依然保持著誠信服務的特色。這是汲老的信譽,是一種人格美,還有美之外的崇高和堅定。

汲古齋為助推文化,免費開辦平臺,挖掘紫砂、陶瓷行業優秀人才,推介年輕作者的優秀作品,承擔起培養行業人才的重任。只要堅持並去努力,並且飽含深情,汲古揚今就一定能夠傳承,不是嗎?汲老在躬身汲取傳統文化營養的時候也在滋養著當下的傳承。汲老的思想永遠是活躍的,他與時俱進,用自己的雙手為紫砂、陶瓷行業插上了夢想的翅膀。這對翅膀叫做工匠精神,汲氏匠人汲小寧是汲老培養的第一位工匠,他從不與人推杯換盞,也不參加任何展會大賽,一心一意做壺,只為一日能呈現出令人稱道的好作品,汲氏匠人,汲氏匠心,汲氏匠品,毋庸置疑。


一筆之跡,留汲古美名


正如“珠山八友”之一王大凡的親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錫良大師親題的“汲古齋”那樣,“汲”字,三滴水取汲水意,順之流淌,一撇如樹枝般力挺,猶如老者般汲取文化;“古”字遠看如古幣,“口”似圓非圓,似扁非扁,古拙古氣,充滿童趣;“齋”字,奔放、包容,上可遮風避雨,下迎八方來客,落座於此,可開懷大笑,可暢談無羈。

一筆之跡,流汲古萬象之美,這匾額正高懸在汲古齋老店門廳之上,質實空靈、別開生面、撲人眉宇,激勵著汲古齋人。好風憑藉力,揚帆正當時,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已然時局大開,必將盛宴不散!

雯靖

己亥年七月初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