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 | 走进上海的那些图书馆

我喜欢走进图书馆这个城市的公共书房,因为这里不仅有知识,还有智慧、审美、温情……

世界读书日 | 走进上海的那些图书馆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不由想起六十年前读初中的时候,我有了第一张校图书馆的借书证,从此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虽说年逾古稀,依然是一证在手,阅读不愁。图书馆成了我常去的场所。

早年,图书馆的功能大致有三:外借图书,在馆内阅读报纸杂志,做功课(如学生温课迎考,成人研修)。因此我常戏称图书馆是市民的“第二课堂”。然而近一二十年来,随着国民精神需求和文化品质的日益提升,图书馆的功能正在不断地拓展和优化。

我经常去离家很近的长宁区图书馆借书,也去听名人名家的各类讲座,有文化艺术的、科学普及的。有时还能欣赏到书画展和文艺演出——视觉盛宴呀!于是我这位老读者还成了老听众和老观众,图书馆也成了“艺术课堂”。该馆还是上海首个国际图书馆,八楼有个环境典雅的欧式大书房——“中国之窗”。这里有各国朋友赠送的几万册原版图书,也时常有中外作者和读者欢聚一堂,搞一些读书交流活动……据统计,这个国家一级图书馆的年入馆人次高达200万。

世界读书日 | 走进上海的那些图书馆

去年年底,我去观瞻了“妙笔生辉——上海图书馆藏名家手稿展”。看了百余位名家的手迹墨宝,读者能感知他们的生命气脉和胸中波涛,体悟其劳作的氛围和甘苦。我还参加过上图的“开门办馆一日游”活动。工作人员带领我们一批老读者,上午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观看玻璃器皿的制作过程,下午参观上海玻璃博物馆……真得感谢上图,大力开掘馆藏资源和社会资源,让读者有了更高品位、更广视野的精神享受!

世界读书日 | 走进上海的那些图书馆

我偶尔也带外孙女打卡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除了应有尽有的读书借书设施之外,最吸引我眼球的是许多很有新鲜感的小课堂:中国戏《京剧猫》、小小科学家趣味实验室、医疗科普活动“急救的知识”、亲子教育系列讲座……是呀,全民阅读需要从娃娃抓起,“书香中国”的建设有赖于一代又一代青少年阅读水平的提高;而今天“少儿阅读”的含义已经有了更广泛的“新概念”。据报道,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克服疫情带来的重重困难,在前几天提前结构封顶。新馆的建筑形体模拟一座彩虹桥,将为小市民创造出一座五彩缤纷的城市文化大花园。我翘首以盼!

上海不仅有市级区级的图书馆,每个街道和里委也做到了图书“全覆盖”。我有一次去打浦桥街道图书馆看老友,惊讶地发现该馆总面积达七百多平方米,居然还有一个盲人电子读书屋。朋友如数家珍地介绍:这里备有保健、娱乐、法律等方面的盲文读物和3台电脑,还配备了有声读物光盘、无障碍电影、阳光听书郎等。能精心为盲人的阅读创造有利条件,绝对人性化呀!

抗疫大战获得全胜之后,我将继续走进图书馆这个城市的公共书房,因为这里不仅有知识,还有智慧、审美、温情……(俞昌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