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的外戚記憶,詭異的昌平君與秦國的內部的楚國集團

公元前225年,秦將李信率軍20萬伐楚,秦軍順利攻克平輿和寢丘,大勝楚軍,兵鋒直指楚國國都,但此時,先前已經被秦軍攻克的郢陳突然發生反叛,李信不得不先回師平叛,而此時,一直沒有露面的由項燕帶領的楚軍主力卻在悄悄尾隨秦軍,秦軍倉促完成平叛後,楚軍突然發難,與秦軍廝殺三晝夜,秦軍大敗,共有7名都尉被殺,主將李信倉皇逃回秦國。

這一仗是秦國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遭遇的最大的一次失敗,秦國的失敗除了李信輕敵貿進,項燕指揮得當外,發生在秦國後方的那場詭異的叛亂也起到不小的作用,而這場叛亂中一個身影若隱若現,這個人的身份和經歷都十分特殊,理解了這個人的詭經歷和行為背後的邏輯,就理解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前秦國內部的政治格局。

這個在特殊時期作出了特殊決定的人就是昌平君熊啟。

昌平君的奇怪經歷,既當過秦相,又當過楚王

昌平君名熊啟(楚國王族姓氏為熊),於公元前271年出生於秦國國都咸陽,其父乃楚考烈王熊元,戰國時期的各國間王室的聯姻和送人質現象十分普遍,楚考烈王熊元就是在秦國做人質時,與秦昭王之女聯姻生下昌平君熊啟,後來熊元回到楚國繼承王位,而昌平君熊啟與其母留在秦國。

昌平君在秦國的仕途完全沒有因為他楚國王子的身份而受到影響,由於在秦國頗有影響力的華陽夫人(秦莊襄王嬴異人的養母)是昌平君的舅母,昌平君熊啟與秦莊襄王嬴異人關係甚好,這導致他在莊襄王一朝受到重用。


大秦帝國的外戚記憶,詭異的昌平君與秦國的內部的楚國集團

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嬴異人


在秦王嬴政繼位時只有13歲,秦國的軍政大權掌握在太后和大臣手中,而這些大臣主要就是呂不韋、昌平君和昌文君(關於昌文君的身份存在爭議,有人認為其就是昌平君的另一種說法,但更多人認為其為昌平君兄弟,是楚考烈王另一個兒子,綜合考慮,後者正確的可能性更大。)

秦王嬴政登基9年後開始親政,親政的嬴政迅速幹掉了嫪毐,而執行幹掉嫪毐任務的就是昌平君(或許還有昌文君),僅僅過了1年後,嬴政罷免了呂不韋,昌平君熊啟官至相國,此時的昌平君已經幾乎位極人臣(嬴政時已經分左右丞相,而昌平君是權力稍大的右相)

從嬴政之父秦莊襄王嬴異人開始,至嬴政10年,昌平君熊啟在秦國的仕途可謂順風順水,昌平君與秦王嬴政可謂配合相當之愉快,昌平君的右丞相之位坐了12年,但是當嬴政21年,秦王嬴政決定大舉伐楚時這種關係迅速破裂。

在討論攻楚策略時,昌平君與大將王翦的戰略皆被否定,昌平君因此告老還鄉。昌平君的建議不得而知,但可大致推出與王翦相似,策略偏於保守,甚至可能乾脆不建議攻楚。

同年,已經被秦國佔領的韓國都城新鄭反秦,原韓王安死於郢陳,昌平君卻來到此處居住,有死士追隨。

廿一年, 韓王死。昌平君居住其處, 有死士屬。

韓王死因不明,但極有可能是秦王嬴政因為新鄭反秦事件忌憚韓王安的影響力,於是處死了居住在郢陳的韓王安,而昌平君來到韓王原來的住所居住,原因同樣不明,不知是出於主動還是被動,但從“有死士屬”可以看出此時的昌平君對於自身的處境十分擔憂了。

嬴政二十二年,李信、蒙武率大軍20萬攻楚,而昌平君突然於郢舉兵反秦,李信返回平叛,項燕尾隨而來,隨即打敗李信軍。

秦王嬴政重新起用老將王翦,傾全國之力再度伐楚,這次,老將王翦準備充分,穩紮穩打,攻破楚國都城壽春,擒獲楚王負芻。

五年, 秦將王翦、蒙武遂破楚國, 虜楚王負芻, 滅楚名為郡雲。

作為楚考烈王的兒子,昌平君在楚王負芻被俘後,被項燕擁立為王,繼續反秦,嬴政二十四年,敗於王翦軍,昌平君死,項燕自殺。

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 反秦於淮南。王翦、蒙武攻荊, 破荊軍, 昌平君死, 項燕遂自殺。

大秦帝國的外戚記憶,詭異的昌平君與秦國的內部的楚國集團

影視劇中的昌平君熊啟形象

昌平君的生平大致如此,這位既當過秦相又做過楚王的傳奇人物最終在秦王嬴政一統天下的大業中兵敗身死。但是大家是否絕對有些奇怪,昌平君在前半生明明是秦王嬴政的得力助手,為什麼這對“親密戰友”到最後卻走到了拔刀相向的仇敵的地步呢?

這其中恐怕不得不提到一個女人:昌平君的舅母,秦莊襄王的養母,遠嫁秦國的楚國公主華陽夫人。

左右大秦政治的外戚勢力

如前文所說,秦王嬴政即位時,因新王年幼,左右朝政的其實是太后們和大臣們。為什麼說“們”因為無論是太后還是大臣都不止一個。

嬴政即位時,太后其實有三人:秦莊襄王養母華陽太后,秦莊襄王生母夏太后以及秦始皇嬴政生母趙太后,站在今人直接性的觀點上可能會認為秦王嬴政的生母趙太后一定權力更大,但事實恰恰相反,趙太后出身於趙國歌女,本身沒有什麼可以依靠的勢力,而華陽太后因為秦楚兩國長達數百年的聯姻,已經在秦國的朝堂之上擁有了盤根錯節的政治關係網,

她才是秦王嬴政親政前的最高權力實際擁有者。


大秦帝國的外戚記憶,詭異的昌平君與秦國的內部的楚國集團

秦始皇之父嬴異人為了取得來自楚國的華陽太后寵愛曾經改名“子楚”

而在顧命大臣集團中,呂不韋與昌平君、昌文君又分屬兩個利益集團。

秦王嬴政即位時的各方勢力分佈情況大體明瞭:以華陽太后與昌平君、昌文君為首的楚國外戚集團和以趙太后、呂不韋為首的趙國勢力集團,當時的情況來看,楚國集團勢力更大,而趙國集團(其實與趙國王室關係不大,只不過是趙國人間的地域認同)勢力較小。

而秦始皇本人真的是沒有班底的孤家寡人。

兩大集團中,勢力較小的趙國集團不甘心長久居於人下,於是,他們扶持了另外一個實力派人物:嫪毐(雖然這個嫪毐並不靠譜。)

相較於楚國的從深宮太后到朝堂重臣的權力組合,以趙姬、呂不韋為首的趙國勢力(姑且稱之為趙國勢力)更像是一種臨時搭建的草臺班子,除了呂不韋本人,很難再找出真實靠譜的人,嫪毐之流也能封長信侯。


大秦帝國的外戚記憶,詭異的昌平君與秦國的內部的楚國集團

嫪毐用實力證明自己不靠譜

由於找不出靠譜的人,呂不韋趙姬集團的勢力擴展在扶持起嫪毐後就基本陷入了停滯,顯然,這場趙楚勢力鬥爭中,趙國處於劣勢,而且這種劣勢只會越來越大,如果呂不韋失勢,這一集團的政治生命也將宣告結束。

於是,呂不韋和嫪毐開始大量豢養大量門客,這些門客中有相當一部分成為死士。

兩大集團對峙,實力弱小而又沒有多少發展空間的一方只能選擇冒險搏上一搏,於是,那場讓人有些匪夷所思的好似一場鬧劇的嫪毐之亂髮生了,《秦始皇本紀》載:

長信侯毐作亂而覺, 矯王御璽及太后璽以發縣卒及衛卒、官騎、戎翟君公、舍人, 將欲攻蘄年宮為亂。王知之, 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

嫪毐的叛亂看起來十分匪夷所思,他的起家班底只有自己的幾百門客,而他趁秦始皇離開咸陽之際矯詔發起政變,欲圍攻蘄年宮,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此時的秦始皇不在咸陽,那麼嫪毐圍攻蘄年宮的目標到底是誰?

很顯然,這個目標是一個在這場政治鬥爭的全局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的皇室成員,這個成員最有可能就是華陽太后,至少主要目標應該是華陽太后。

在宮中沒有任何自己班底的呂不韋、趙姬集團只能寄希望於一次出其不意的突然襲擊來將楚國外戚在秦宮中的勢力一網打盡。

而認清形勢的秦始皇顯然也很會“做人”,他令昌平君發兵攻打嫪毐,朝中重臣中,最有動力保護蘄年宮的就是身為楚國勢力中權力最高的重臣昌平君。

在突然襲擊戰術沒有馬上奏效的情況下,嫪毐與昌平君的對決就沒有什麼懸念了(畢竟政治鬥爭非嫪毐之所長)。

於是,冒險行事的呂不韋、趙姬集團被連根拔起,嫪毐被判車裂之刑,呂不韋因此被罷官,第二年便服毒自殺。


大秦帝國的外戚記憶,詭異的昌平君與秦國的內部的楚國集團

趙姬、呂不韋集團率先出局

皇帝登基立足未穩時,第一個選擇的依附力量大多是 外戚,但是當皇帝站穩腳跟,有了自己的班底後,第一個幹掉的往往也是外戚。只不過秦始皇的情況比較特殊,他在登基之初朝中存在著趙楚兩夥外戚,而當有機會幹掉其中一夥時,秦始皇當然是樂意為之的。

你或許會問,秦始皇讓兩夥外戚制衡不是更好嗎?最初是,但此時已經不是,一則趙國外戚集團實在是存在太多不確定性,換句話說太不靠譜,不一定幹出什麼奇葩事,二則,幹掉趙國外戚集團後,秦始皇就可以以自己的班底來代替了,李斯同學就是這樣走上人生巔峰的,此外還有一點原因就是,即使楚國外戚集團一家獨大也沒有什麼關係,因為這個集團的最核心成員是華陽太后,而秦始皇對付華陽太后的最好方法就是熬時間。

綜上,秦始皇與昌平君在共同幹掉趙國外戚集團時,是配合默契的親密戰友,但是,當楚國外戚集團成為權傾朝野的唯一外戚集團時,這對君臣之間的關係就變得微妙了,這種尷尬的關係能夠維持的唯一原因就是秦始皇認為對楚國外戚集團下手風險太大,但這種風險,因為一件事的發生而被大大降低了:

嬴政十七年,華陽太后去世。

不被信任的秦相,孤注一擲的楚王

華陽太后死後,真正完完全全獨攬一切大權的秦始皇終於可以開始他的宏偉計劃了,大秦的虎狼之師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韓、趙、魏三國,但是當秦始皇要把矛頭指向楚國時,昌平君的處境就更加尷尬了。而至嬴政二十一年,韓國國都新鄭的反叛事件也讓秦始皇認識到六國舊貴族的潛在威脅,故對於這個楚考烈王之子昌平君熊啟的忌憚程度也在不斷加深。

而對於昌平君熊啟來說,呂不韋與韓王安的前車之鑑就在眼前,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放手一搏,於是昌平君趁李信率秦軍伐楚之際,直接在郢陳舉兵反秦,郢陳是楚國舊都,昌平君楚國王子的身份或許對於當地的原楚國居民有一定的號召力,所以這種反叛能夠取得成功,而郢陳的反叛導致了李信不得不回軍平叛,首尾難以兼顧,最終被項燕擊敗。


大秦帝國的外戚記憶,詭異的昌平君與秦國的內部的楚國集團

項燕的這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後來成為了現實

昌平君這個生於秦,長於秦的所謂楚國王子,終於在最後時刻回到了自己的“祖國”。

但隨著秦楚兩國的實力消長,楚國想憑藉一戰而扭轉戰局已經是不可能的了,所以儘管李信戰敗,秦始皇依舊可以再令王翦組織一支更大的攻楚大軍,秦國國家綜合國力的優勢很難在短時間內被真正逆轉,所以儘管昌平君與項燕都非等閒之輩,王翦的滅楚大軍迅速攻克楚國國都並俘虜楚王負芻,而項燕擁立昌平君為楚王繼續反秦也只不過是一種困獸之鬥罷了。

昌平君,這個長久居於秦國的楚國末代君王,以戰死的方式與這個他其實並不熟悉的楚國共存亡,也算是為楚國留下了最後的尊嚴。

而秦始皇這個在外戚林立的朝堂中成長起來的秦王,終於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壯舉,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千古一帝。

某種程度上來說,秦始皇的母親趙姬沒有並非出身任何一個六國貴族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的一個有力前提,因為這樣一來,他就可以毫無忌憚的發起對於六國的滅國之戰(之前戰國七雄之間大多的戰爭大多隻是為了搶地盤,而非滅其國。)

這種身份的獨立性使得秦始皇雖然在繼位之初在朝中孤立無援,只能依靠外戚之間的相互制衡逐漸培養自己的班底,但這種身份也讓他在日後清理外戚時能夠做到乾淨徹底,而由於外戚勢力大多來自其餘六國的貴族,這種對於秦國內部外戚勢力的大範圍清理成為了秦始皇發起對於六國的滅國戰爭的前提。

有些人來到世間就如同帶著某種使命一般,他們是天選之子,他們是蓋世英雄,毫無疑問,完成華夏統一壯舉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就是這樣的人。


大秦帝國的外戚記憶,詭異的昌平君與秦國的內部的楚國集團


但是,即便是千古一帝,即便是立下不世之功的大英雄也往往會有自己的無奈與不自由,對於秦始皇來說,這種不自由體現在即便已經完成了六國統一,集所有大權於一身的秦始皇也不能徹底擺脫與六國貴族之間基於血親上的聯繫,這種血緣上的紐帶如果僅僅是他的身前事,那麼以秦始皇的魄力足夠掃清這種障礙,但是很遺憾,秦始皇的身後事也在被這一切左右著,長子扶蘇是秦始皇身上永遠解不開的結。

對秦漢歷史有頗深研究的李開元先生認為,昌平君一事應該還牽扯到一個人——從未在史書中出現過的始皇后,也就是扶蘇的母親,基於秦楚兩國的百年姻親傳統,李開元先生認為,始皇后應該是個楚國的公主,秦始皇為了完成滅楚戰爭,幹掉了這位正妻,但是,秦始皇終究難以連自己的長子扶蘇一起抹殺掉。於是扶蘇問題便成為了秦國內部的一個巨大隱患,它的發酵最終摧毀了整個大秦帝國。


大秦帝國的外戚記憶,詭異的昌平君與秦國的內部的楚國集團

《秦時明月》中的公子扶蘇形象


秦始皇與大秦帝國的一切終成往事,宮廷內、朝堂中,戰場上的種種驚心動魄皆成為後人的談資。

時間面前,英雄與普通人一樣,都必須接受因果,參與歷史的輪迴。

參考文獻

[1]林屋公子.睡虎地簡牘:秦人眼中的秦朝[J].同舟共進,2019(12):18-20.

[2]李開元.末代楚王史蹟鉤沉——補《史記》昌平君列傳[J].史學集刊,2010(01):120-127.

[3]賀靚豔,楊燚鋒.秦丞相新證——兼析“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的句讀[J].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14,30(02):36-4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