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吴永刚导演生涯中的半成品 舒适临阵“领命”边演边导

《林冲》吴永刚导演生涯中的半成品 舒适临阵“领命”边演边导

电影《林冲》(1958)作为当年全国瞩目的电影,舒适扮演的林冲、林彬扮演的林娘子剧照登上《大众电影》的封面

根据古典名著《水浒》中的某些回目,由黄裳编剧,吴永刚和舒适联合导演的《林冲》(1958),与吴永刚在解放前拍摄的旧作旨在唤醒民族意识的《林冲(金焰饰)雪也歼仇记》(1939)相比,这部耳目一新的“水浒戏”,对林冲(舒适饰)形象的理解和塑造体现了一定的历史高度。《林冲雪夜歼仇记》在1939年的民国时期是处于一个相对复杂的时代,一边是中国政治势力对电影业的影响,一边是外国侵略者对电影界的冲击。但尽管如此,中国电影仍在艰难中前行,复仇电影也因为有声电影时期的到来,而表现的更有视听冲击力。

林冲是广大群众所熟悉和喜爱的英雄人物,电影《林冲》中所表现的林冲,是从一个中级官吏转变为反抗封建统治的义军成员的充满矛盾的形象。从林冲误入白虎堂起直到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林冲手刃仇人,上梁山为止。

林冲的社会地位和家庭环境,决定了他安于现状的思想,基于这一点,影片生动恰切地表现了林冲性格上的两重性:一方面苟安求存,怯于反抗;另一方面又豪爽耿直,对邪恶势力的迫害不肯隐忍。当他意识到忍辱不能求存,反抗才是出路时,终于走上反抗之路,完成了性格上的转变。该片出色地塑造了林冲的形象,并揭示了使得这一形象转变的根本原因,即在于封建势力的残酷压迫,从而在深广的意义上揭露了封建统治的腐朽性和反动性。

《林冲》吴永刚导演生涯中的半成品 舒适临阵“领命”边演边导

电影《林冲雪夜歼仇记》(1939)民国版宣传单广告

小说《水浒》中林冲的故事多次被搬上舞台和银幕,故林冲的形象 也更加多样化,但出现最多的还是和迫害他的统治者抗争到底的形象。而电影《林冲》注意抓住林冲这一人物性格上的冲突,展现了他由一个封建统治阶级的中级官吏成为对抗封建统治的义军成员的转变过程。既客观的反映了他苟安求存,怯于反抗的性格缺陷,又表现了他豪爽耿直、有正义思想的积极一面,充分揭示出正是封建势力的残酷压迫使林冲最终走上的反抗的道路。

【林冲的悲剧形象代表现实主义精神】

在生动鲜活于《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将中,天雄星豹子头林冲应是众多英雄中最具悲剧效果的一位。在《水浒》中林冲是出场较早的一位,他有着比别人更曲折艰难的经历。在《水浒》中对林冲的毁灭中,读者感到了一张无形的网总在一步一步的紧闭着,愤怒、抑郁,但又无法可想。这正是林冲悲剧典型的力量。林冲的悲剧形象显现着《水浒》这部巨著的现实主义精神,生动具体的反映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和残酷。

林冲是《水浒》中一个非常特别的人物。金圣叹说林冲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忍、狠”,他忍得可怕,狠得也可怕。对高衙内夺妻之恨,忍;对冤判发配,忍;对董、薛谋害,忍。须知这是一般人决不能忍的。直到火烧草料场,林冲实在忍无可忍了,他一狠不可收,连杀三人投奔梁山。

《林冲》吴永刚导演生涯中的半成品 舒适临阵“领命”边演边导

电影《林冲》(1958)剧照

林冲上山后对王伦也是忍,后来晁盖他们上了山,王伦还是百般刁难,林冲忍无可忍,发狠杀了王伦。《水浒传》写林冲的性格转变,写得非常出色,有根有据。他为什么要变化?什么时候变化?都是从生活出发,这是《水浒传》的现实主义。

分析林冲时,应抓住林冲的性格是怎样在矛盾和冲突中发生重大转变的,要始终扣住一个“逼”字。 林冲出身于枪棒教师家庭,是八十万禁军教头。由于阶级出身的影响,他虽然有正义感,对当时封建统治者有一定的不满,对高俅对他的迫害深为不平,但他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又留恋着自己的小康生活,养成了软弱动摇的性格。因此,虽屡遭屈辱和陷害以至沦为“罪囚”,刺配沧州,他仍旧委曲求全,逆来顺受,希望能挣扎着重返京都,恢复旧日的安宁生活。

开头写林冲到沧州后路遇李小二,反映了他同社会下层人物的联系,表现了他扶弱救困的侠义气概和正直忠厚的性格。他到沧州后,因有柴进的书信钱财照顾,没吃什么苦头;又碰到李小二夫妇,得到了一些温暖。因此,尽管他明明知道是高俅“生事陷害”,使自己无辜“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他也只是担心“未知久后如何”,并未作进一步的打算,甚至还自认是“罪囚”,“恐怕玷辱”李小二夫妻两个。

《林冲》吴永刚导演生涯中的半成品 舒适临阵“领命”边演边导

电影《林冲》(1958)剧照

不过,林冲毕竟是个正直刚强的人物,在他的灵魂深处潜伏着反抗因素,正如李小二所说,“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因此,当李小二向他报信的时候,他一眼识破了陆虞候的阴谋,明确地意识到“那泼贱贼”是要“来这里害我“,这就激起了复仇的怒火,决心叫仇敌“骨肉为泥”。他不顾李小二的劝阻,马上“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遍寻陆谦,足见其复仇心切,说明他在统治阶级的迫害下,反抗性有了增强。

但当“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时,“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刚燃烧起来的复仇怒火又冷了下去。管营拨他去守草料场,一方面他能将此事与几天前陆谦的神秘出现联系起来加以考虑:“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说明他对陆谦是有怀疑、有警惕的;但另一方面,他仍然听从安排到了草料场,并且随遇而安,打算“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那四下里崩坏了的草屋,准备长期居住。

沽酒途中行经山神庙,他又祈求“神明庇佑”。正当高俅对他的迫害步步进逼、他的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候,他却仍然抱着幻想,一厢情愿地尽往好处想,没有反抗的意图。这时,在他心里,杀人复仇的念头又退后了一步,苟安妥协的想法又占了上风。

《林冲》吴永刚导演生涯中的半成品 舒适临阵“领命”边演边导

电影《林冲》(1958)国内版内容海报

直到草料场火起,他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谦等人得意忘形的对话,才了解到高俅指使陆谦策划的恶毒阴谋的真相,认识到高俅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险恶用心,看到反动统治者摆在自己面前的只是死路一条(“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血淋淋的事实使他真正认清了统治阶级的真面目,原来的幻想彻底破灭。直到这时,他才忍无可忍,毅然决然地杀死仇人,投奔梁山,终于走上反抗的道路,加入了农民起义军的行列。

可以想象,在《水浒》中人物性格变化之大变化之合乎情理者,唯首推林冲不可。林冲是《水浒》里的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由忍辱屈从到被迫反抗,这是林冲性格的根本转变。林冲的“忍”源于林冲对现实生活抱有希望,虽然只是一个普通人最普通的生活理想。

可作为名扬武界威震一方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却怎样夜得不到,所以,林冲要“反”,他的“反”是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与反抗。林冲的人生道路,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是如何在尖锐复杂的重重矛盾中,逐渐产生分化的。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其生活和生命尚无保障,那么,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之痛苦就可想而知了,这就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

《林冲》吴永刚导演生涯中的半成品 舒适临阵“领命”边演边导

《林冲》吴永刚导演生涯中的半成品 舒适临阵“领命”边演边导

吴永刚民国29年出版的绘图本《林冲夜奔》的书封及书底

冲性格特征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他使我们认识到了宋代“乱自上作,乱自下生”的历史事实。林冲这个人物形象是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典型性格。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和压迫,遭到人民的反抗。从郑屠户一类的地痞流氓到陆谦一类的恶吏,以及梁中书一类的贪官,还有蔡京、高俅这些朝中奸臣和昏庸无能的宋徽宗,形成一个庞大的压迫阶级。官逼民反,各个阶层的受压迫者都揭竿而起,走向造反的道路。

林冲是受压迫者中的一员,像他这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都如此下场,何况一般平民?所以出现方腊、宋江、王庆等农民起义军也是自然的,乱自下生的根源是乱自上作。林冲的悲剧典型,塑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落魄英雄,林冲行走在《水浒》中悲剧死魂灵也给读者带来与众不同的悲剧意蕴。

这也是导演吴永刚为什么一直喜欢这个题材的原因。因为林冲上山是无奈的,也是人物性格发生突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林冲从能忍到不能忍、从懦弱到坚强、从屈辱到反抗,这么一个转变过程。林冲上山是走了一个非常艰苦的道路。

《林冲》吴永刚导演生涯中的半成品 舒适临阵“领命”边演边导

电影《林冲》(1958)的剧本书封

林冲给人带来的悲剧意味不仅是因为他由一名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沦为落草梁山的草莽的宿命,更是因为他空有一身武艺却心灰意冷苟存于梁山,行尸走肉般的生活,战斗机器般的厮杀,他是一位英雄,他是灵魂早已死去的悲剧英雄。这样非常有戏剧张力的情节,自然得到了不少改编者的喜爱。

吴永刚在拍完《林冲雪夜歼仇记》后,又根据自己的这部早期电影出了一本《林冲夜奔》的绘图版的书,这本书初版为阿英主编,由国民书店民国29年出版发行。

【周恩来消除吴永刚的自卑感】

上海女作家赵清阁曾在自己的散文集中,回忆了令她难忘的周恩来关怀和激励吴永刚的往事。

吴永刚与赵清阁是上海“美专”的前后同学。1943年吴永刚从上海来到重庆后,执导了由老舍、赵清阁合编的话剧《桃李春风》,遂成为好友。1976年周总理不幸病逝,他们都陷入哀思的回忆中,吴永刚热泪盈眶地向赵清阁讲述了他永远也忘不了20世纪60年代初总理对他的关怀和激励。

《林冲》吴永刚导演生涯中的半成品 舒适临阵“领命”边演边导

《林冲》吴永刚导演生涯中的半成品 舒适临阵“领命”边演边导

《林冲》吴永刚导演生涯中的半成品 舒适临阵“领命”边演边导

上海《新闻日报》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接连组织文章于9月19日发表《从三部电影看吴永刚的“硬骨头”》、9月20日发表《吴永刚贩的是私货》以及在9月23日同时发表两篇《吴永刚有什么气节》和《吴永刚究竟有些什么电影艺术》,这种“高压”下的批判,令上海电影界知名人士们大气都不敢喘,生怕触及到自身。

上个世纪50年代,吴永刚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当导演,1957年因发表了《病梅》等文章,强调艺术创作必须遵循艺术规律,反对空洞的说教,错化成右派分子。

而根据《今古奇观·灌园叟晚逢仙女》改编并导演的古典故事片《秋翁遇仙记》(1956),节奏舒缓,音乐优美,民族气息浓郁,则被认为是“大毒草”。那时候虽然政治气候浓厚,但还没殃及到吴永刚自身的工作上,不过吴永刚这时候已经被撤职降薪。

1957年12月的一天,摄影棚里正在拍摄林冲夜宿山神庙,杀死前来火烧草料场企图害他的陆谦那场戏,忽然周恩来微笑着陪同缅甸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吴巴瑞及夫人一行进来了,张骏祥、赵丹、黄宗英等紧随其后。周总理把外宾介绍给摄制组,舒适则向他介绍了各位电影同仁,以及正在拍摄的戏。周总理感慨地说:“我们当时也是被逼上梁山的嘛!”舒适和冯奇等人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和周总理在一起,领略周总理毫无官架子、平易近人的风范,感觉他就像从新闻纪录片里走出来了一样。

《林冲》吴永刚导演生涯中的半成品 舒适临阵“领命”边演边导

周恩来带外宾参观《林冲》(1958)摄制组。右二为舒适,右一为冯奇,前左一为吴永刚,后左一为黄宗英,后左二为张骏祥,后左四为赵丹

吴永刚自觉是“右派”,就躲在一边,不敢露面。不料,总理却问:“吴永刚同志呢?”吴永刚只好拘束地连忙走向总理。总理立即亲切地握着他的手,并风趣地说:“你是导演,怎么不接待来参观的客人?我是来祝贺你的!”总理语重心长,意味双关的话,感动得吴永刚差点哭了出来……

接着,摄影机正式架好,请来宾观看了林冲和陆谦在山神庙前对打一段戏的拍摄。周总理和外宾拍手喝彩之后提议,“大家合个影吧!”有人提出异议。周总理说:“有啥不合适的?‘古、今、中、外’一起拍张合影,不是很有意义吗?”“古”是指穿着古装的演员,“今”是指穿便装的所有人,“中、外”就好理解了。于是,这一历史性的珍贵镜头便永远定格在胶片上了。

周总理是知识分子的知心人,他理解吴永刚为什么躲着他,他给吴永刚以关心和激励,消除了他的自卑感,吴永刚感激总理使他重新获得了自信和尊严,认为只有努力工作,才能报答总理的爱护。

《林冲》吴永刚导演生涯中的半成品 舒适临阵“领命”边演边导

电影《林冲》(1958)的开头,舒适的名字排在了吴永刚的前面,在那个年代算是对得起吴永刚了

吴永刚是位极具艺术个性的电影艺术家。在“反右”运动中被错划为右派后,一度被剥夺了电影创作的权利。《林冲》也随之成了他个人作品中的半成品,幸甚的是《林冲》没搁浅,而改由林冲的扮演者舒适“接棒”直到完成拍摄。允许吴永刚拍片后,面对被指定拍摄的电影类型——戏曲影片,他在拍摄《碧玉簪》(1962)和《尤三姐》(1963)时,熔铸了真挚的个人情怀。

其实,像吴永刚、石挥、吴祖光等一批才华横溢的电影人,从来不缺乏对民族和国家的赤诚,而且,对祖国的炽爱贯穿于他们各个时期的电影创作中。

【舒适“领命”替换吴永刚成《林冲》导演】

1952年1月,香港当局无理将司马文森、马国亮、刘琼、舒适、白沉、狄梵、齐闻韶、杨华、蒋伟等十人驱逐出境,使他们在毫无思想准备和拍戏尚未结束的情况下突然离开香港。虽然能回到新中国怀抱,但对仍可有所作为的香港电影深怀依恋,对未来为工农兵服务的要求感到困惑。唯独舒适既兴奋又乐观。

《林冲》吴永刚导演生涯中的半成品 舒适临阵“领命”边演边导

电影《林冲》(1958)剧照

在上海沦陷后,舒适曾经为伪“华影”主演过十来部影片,成为当时颇有成就的男明星。可是当张善琨要他饰演吹捧“大东亚共荣”,与中日合拍的《春江遗恨》中的主角时,他严正拒绝,从此离开电影界。

最后抵挡不住电影的魅力、朋友的诱劝,再到香港去继续他中断半年的艺术生涯。这一次是他从此脱离已落后于时代的旧电影圉,投向新中国的电影宫殿。凭他几十年表演艺术的实践经验,一定能发挥才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成绩。

回到上海,电影界正在展开“文艺整风、思想改造”。电影界笼罩着一片阴云,人人检讨,连那些从香港来的“反帝战士”(就是回来的文艺人士)也痛骂自己过去所拍的影片。表示一定要痛改前非,转变立场,脱胎换骨,思想改造,才能为新中国工农兵服务。

《林冲》吴永刚导演生涯中的半成品 舒适临阵“领命”边演边导

电影《林冲》(1958)连环画画册书封

舒适决心改变立场,否定过去,满怀信心,虚心接受改造,为新中国电影努力。他比别人更为幸运,当年就接受任务,在《鸡毛信》(1954)里饰演民兵队长。虽然是影片中的配角,但他兢兢业业体验生活,与民兵同吃住,拍摄时尽力表现自己,影片完成也得了奖。他虽无名无利,却感到无比光荣。

接着他又在《三年》(1954)、《斩断魔爪》(1954)、《宋景诗》(1955)、《为了和平》(1956)及《李时珍》(1956)等影片中扮演角色。几乎每年一部影片,但饰演的都是配角,他级别低,名次后,却心胸豁达、从不计较,而对工作又绝对认真。即使是没有几场戏的角色,他都花功夫钻研,但总结时被批评对反面角色不够狠毒,反而美化。他也按照“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要求塑造正面角色,又被批评为不像工农兵,认为他思想还没有改造好。

《林冲》吴永刚导演生涯中的半成品 舒适临阵“领命”边演边导

电影《林冲》(1958)剧照

总之,一无是处。可是舒适并不感到委屈,并真心地认为自己只知攻业务,忘了思想改造,故而未能完成任务。他也不灰心,也不悔恨,而是心胸坦荡地再接再厉,希望多拍片,塑造出领导和观众都满意的角色。

1956年,徐昌霖编导的《情长谊深》写两位科学家的友谊,分别由舒适和项垫主演。舒适饰演的专家思想积极,性格正直.为人仁善,完全与他本人品格性情相合。因此演得自然、真实和贴切。舒适本人也很满意,终于为新中国电影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导演《鸡毛信》的导演,又自顾在《情长谊深》(1957)演小角色的石挥冤沉海底。

更使舒适为难的是:原由吴永刚导演,舒适、林影主演的《林冲》拍摄了一半,因吴永刚划为“大右派”,下放劳动,临阵换将诸多不便,领导急中生智,《林冲》的导演改由舒适担任——毕竟舒适以前导演过不少作品,已经很有经验了。另外由冯奇和扮演林娘子的林彬、摄影姚士泉、制片主任吴承镛一起辅佐舒适继续拍摄《林冲》。

《林冲》吴永刚导演生涯中的半成品 舒适临阵“领命”边演边导

电影《林冲》(1958)剧照

舒适不能拒绝.也缺少创作激情。在拍摄林冲发配这场戏时,想到曾在香港一起工作和被驱逐的“左派”白沉,感觉如同和林冲一样押去安徽劳动改造。知识分子稍有错误就遭不测,从此不再像过去那样对生活和艺术充满激情,而是缄默少言,怕惹是非,把悲哀藏在心中。宁愿独自一人,看书唱戏。

2005年冬,舒适荣获国家颁发的“优秀电影艺术家”称号。因双目视力模糊,他不能到北京领奖。春节前,上海影协为他和汤晓丹等补办颁奖仪式时,时任上海电影集团副总裁的江平把奖金和奖牌专门送到舒适手上。舒适把钱搁置一旁,抱着奖牌久久不放。江平在台上报舒适的作品,提起舒适导演并主演的《林冲》,舒适高声纠正:“《林冲》的第一导演是吴永刚!因为他被迫害当了右派,后来杂志上把他名字抽掉了,这不是历史!我想告诉老伙计吴永刚,他要能活到今天该多幸福啊!”

《林冲》吴永刚导演生涯中的半成品 舒适临阵“领命”边演边导

电影《林冲》(1958)国内版海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