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詩人王勃“洗稿”“洗”出了千古名句,讓人們忘了原句

王勃,唐朝大才子。

那一年,滕王閣舉行集會,以《滕王閣序》為題,開展同題作文大賽。

在集會上,二十多歲的王勃,寫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樣的千古名句,震驚四座,傳為佳話。

這個名句,其實也是“洗稿”,化用了北周時期庾信《馬射賦》一詩中“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青旗一色”句。


天才詩人王勃“洗稿”“洗”出了千古名句,讓人們忘了原句

類似的還有很多。

說到“天若有情天亦老”,你是否會順口接下“人間正道是滄桑”呢?

其實,“天若有情天亦老”是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中的句子,“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此句一出,引無數詩人競折腰,紛紛嵌入自己的詩句中,有人做過統計,至少有15次被引用過,創下了歷史記錄。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恨月常圓”。 

“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說便說不”。 

“天若有情天亦老,搖搖幽恨難禁” 。

“傷懷離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細似輕絲渺似波”。   

“試將離恨說渠儂,天若有情天亦老” 。 

“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間原只無情好” 。 

“天若有情天亦老,且休教少年知道 ” 。 

“天若有情天亦老,目瞬華萎難認 ” 。  

“坐來雖近遠如天,天若有情天亦老 ” 。  

天才詩人王勃“洗稿”“洗”出了千古名句,讓人們忘了原句

再比如:蘇軾的名句“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化用石曼卿“月如無恨月長圓”的句意;“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出自謝莊《月賦》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

誠然,“洗”出了水平,洗出了境界。

洗稿,是提高寫作水平的一條捷徑,特別對寫作小白們作用很大。

你想想,別人就一個話題,寫了那麼多的文,你統統拿來,集百家之長,為我所用,化為一體,既節約了時間,又保證了質量,何樂而不為。


天才詩人王勃“洗稿”“洗”出了千古名句,讓人們忘了原句

哪些可以“洗”?

畫龍點睛的金句

王勃洗的就是金句,點睛之筆。庾詩中,“落花、芝蓋、楊柳、春旗” ,四種物象互不相干,著色單調,意境平平。王詩,選擇了“落霞、孤鶩、秋水、長天”,四種物象互相映照,有靜有動,水天一色,是一幅和諧的秋日風景畫。再從結構對比看,就是用了庾信詩句的句式。

具體到我們的寫作中,如果別人的金句是“要麼……要麼……”這種選擇句,那你也來個相似的句式。

行文推進的結構

說白了,古往今來,文章結構就那麼幾種。最常見的,就是總分總結構,被稱為經典的學院派結構。不管行文到中間,是正反對比,還是層層遞進,抑或是排比並列,大的結構上,還是總分總為主,你套用到你的文章裡,沒錯的。

具體到論證方法,類似的文章用了演繹論證,從N到一,你可以倒著來,來個歸納論證,結論先行,先擺出結果或者結論,把用戶吸引住,然後層層剝。

蘊含道理的故事

故事是用來說明觀點的,每一個故事都有隱喻的意義。你看別人文中論證一些思想、觀念,用了古人的例子,你可用時尚的說法,用了外國的警句,你可用咱們老祖先的話。

比如,講成本管理,《三國演義》有利用草船借箭10萬支的故事。講時間管理,古人以黃河流域為參照提出“二十四節氣”,計時工具有沙漏,儒學宗師董遇提倡“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建議充分利用空閒時間讀書,這些都可證明類似觀點。

傳達意圖的標題

那天我和一位老師討論標題,大體意思就是今天不吃苦,明天會吃更多的苦。老師幾分鐘,就幫我搜了10多個,比如“為什麼你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你不願吃奮鬥的苦,就會吃婚姻的苦”“你享了不該享的福,就得吃不該吃的苦”,舉不勝舉。

這不正好嗎?一方面,為我們提供了靈感,從中受啟發,另一方面,另闢蹊徑,也避免了撞車。



天才詩人王勃“洗稿”“洗”出了千古名句,讓人們忘了原句

怎麼“洗”?

縱向深挖,接著講

哲學家馮友蘭有一個提法:“照著講

”和“接著講”。這是哲學治學而言,同樣也適用於網文寫作。“接著講”,用在這裡,就是突破、是揚棄、是創造、是發展。對一個事件、一種現象,從古到今,源流是什麼,脈絡是什麼,走向是什麼,捋清楚。

在此基礎上,別人是怎麼寫的,梳理出來,比較一下,有什麼異同,沿著他們開創的道路,再往前走一步,再往深裡挖一挖,提出超越性的觀點,賦予新的內涵。

順便說一下,不管是什麼時候,不管是誰,不管講怎樣的故事,都要滲透宇宙感、歷史感、人生感,古今中外所有好的作品都是。網文,也要有這種品格,也是當下最欠缺的。

可以肯定地說,只要你發現趨勢,順應規律,揭示本質,上升到哲學層面思考問題,立意一定是高遠的,文章是有厚度、深度的。

橫向比較,大切換

看過的文章裡面,引用了那些經典案例、引用了哪些名言,對這些素材歸納解讀,可以證明幾個觀點,可從幾個角度去分析,別人用過的觀點、角度有哪些,找空白點,切換頻道,錯位中求突破、差異化寫作。

還是那些案例、那些名言,但使用的方式、目的,都變了。

當然,要有選擇地用,表達的意思不同,側重點也會相應地不同。

比如,一個問題,別人是從社會或經濟的角度分析,那你可以從自然、歷史、人文維度去判斷。

比如,別人用過的一個事例,原文很長,你可以大規模壓縮,短短几句話,大而化之,寫意般的;相反,別人用過的事例是略寫,粗線條的,你可以找度娘,或者查閱圖書資料,把細枝末節翻出來,用個工筆畫的手法,只要符合你的文章需要,都是可以的。

這樣,就不會千篇一律,同質化了。

元素整合,達化境

元素有限,創意無限。從古到今,藝術元素始終還是那些,只不過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在不斷充實、拓展而已。

有的歷經幾千年沉澱,成了定式,比如詩歌中的意象,楊柳依依抒發著挽留、惜別之情,紅豆生南國象徵了愛情或相思,梅花傲雪展示的是不屈不撓的品格

就拿語言來說,飛速發展網絡時代,再加上各種文化的交融,網文中語言的語序、語義、語法都發生了一定程度的偏離,比如“難過死了都”“我都急哭了快”,這是英語語序的干擾,倒裝了。

對這些,凡是鮮活的、表現力強的,就借用過來,別人說10萬+,你來個35歲+,別人說顏值,你用個武力值,有人說種子用戶,你造個種子想法。

這樣,大處著眼,小處入手,把別人文中的元素,吸收、內化,然後輸出,與你的文風水乳交融,渾然天成。這時候,你的文章與參照文拉開距離,已經陌生化,所借鑑對象變得模糊,只能看到背影。

總體把握,重內在

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大的框架,比如起承轉合,比如引議聯結,比如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怎麼銜接,怎麼過渡。

小的部分,比如,對比論證,正面事例要豐富,反面舉例要深刻;層遞結構,由此及彼,由近及遠,由易到難,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 必須注意先後順序;再細化到一個小觀點,可用中心句+過渡句+材料句+分析句,還可把句擴容為段。

這些,都是經過好多人的反覆試驗,總結出來的,順應了事物演變的規律、用戶閱讀的習慣,其中暗含著好多學理。

查閱網文,就得結合實例,挖掘最有價值的東西,從骨髓裡提煉,從大到小肢解,搞清背後的原理,摸清組合的思路,象庖丁解牛一樣,目無全牛。開始寫作時,就是洗牌重組的過程。

打個比方,就像炒菜,菜還是那些菜,料還是那些料,大廚一換,刀功有高低,佐料有鹹淡,火候有差別,菜系有兼容,再起個接地氣的菜名,不就是一道新菜品了嗎?

雖然借用了先作品的觀點、風格、題材、創作手法等,但更多地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判斷,留下了統籌、取捨、佈局等個人印記,是演繹,是創新,形成了自身獨立的圖式,使新作品與原作已大相徑庭了。 


天才詩人王勃“洗稿”“洗”出了千古名句,讓人們忘了原句

這是網文之間洗,還可從網文之外洗,跨界思維,混搭使用,洗出一片新天地。

故事文,從小說的寫法中洗,洗細節刻畫的方法,洗故事情節推進的方法,比如馬原就總結過故事結局的13種方式,比如小小說設置懸念、出奇制勝的手法;可從電影表現手法裡面洗,比如開端與結尾重合,形成封閉的圓形結構,例子很多。

人物文,可從名人傳記裡洗,常用的一種散點結構,把段落拉開,各節之間沒有因果關係,而是一些片段組合。

乾貨文,以知授人,講的是方法論,引用數據、設置圖表,增強視覺衝擊力,串聯故事、運用修辭,化抽象為具體,這都是說明文慣用的手法,可遷移過來。

情感文,以情感人,相對而言,更加強調共情,注重描寫的細膩,重視心靈溝通,好多抒情散文給我們提供了範例。

觀點文,和議論文有些相似,只是觀點文故事性更強。再如,並列式行文,一般是先提出一個總題卻不確定論點,在本論部分圍繞總體列出幾個平行的具體論點,分別論證,從不同方面闡釋總題,得出結論。分論點之間處於同等地位,不能互相包括,也不能互相交叉。提出分論點,可以從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3個角度提出分論點。事例、名言等論據,必須從不同角度選取,不然以偏概全,不夠嚴謹。等等,都是取之不盡的富礦。

再引申一下,一通百通,任何藝術門類的原理是一致的,各藝術門類之間可以互相借鑑,比如書畫中的留白、陰陽、收放等等,都可以汲取到網文寫作中來,豐富網文的表現力。

天才詩人王勃“洗稿”“洗”出了千古名句,讓人們忘了原句

總之,把洗稿作為一個學習借鑑的過程,作為一個推陳出新的過程,那麼,他就是有法可循的。

把握好一個大的原則,處理好舊與新、表與裡、度和量、形與神的關係,集大成、重神似,脫胎換骨、襲舊逾新,就不不止於碰到抄襲的紅線。

相反,一旦有了惰性、有了功利心,操之過急,一下子可從借鑑滑到抄襲,僅一步之遙,那是真的洗稿了。

從抄襲到借鑑,進而蛻變,開始原創,從“無我”到“有我”,實現華麗轉身,需要經年累月,持續修煉、提升、積澱,需要不懈努力。

最根本的是,著眼於藝術素養,提高洞察力、判斷力、創造力,在守正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創作出更多原創性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