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医疗效因素之我见(临沂戴美友专访-科普)

中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疗效的保证。然而,中医疗效却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诸多影响,相比现代医学用药,中医疗效受到影响最多。今列举一二,以抛砖引玉。

一、 中医人才素质问题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人员素质的上升,是提高中医疗效的重要因素。中医大夫只有辨证准确,处方得当,才能取得好的疗效。如果辨证差误,犹如走错道路一样,是不会达到目的的。所以培养“铁杆中医”,能全心全意地运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而不是三心二意,甚至开了中药再配上西药,这样连自己都没有信心的所谓中医,其中医疗效可想而知。

当然,即便遇到高明中医,辨证准确无误,但也不一定能取得满意疗效,那又是为什么呢?俗话说:“开了真方、卖了假药”,可见中医疗效不只取决于中医大夫水平,中药运用也不可低估。下面再谈一下中药因素如何影响疗效。

二、中药汤剂影响中医疗效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药煎剂作为中医治病的有力武器,自古至今,一直被中医界广泛运用,在中医治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医疗技术的进步,中药煎剂的弊端也越来越来越显现出来。可以说中药煎剂所受影响最多,除中药容易掺杂使假外,其他因素也会影响疗效。

1、剂量影响疗效

中医有“医不传之妙在于量”之说,而中药的实际用量目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有的取药人员责任心不强。同一张处方取得几付中药,其各自的用量可能相差甚远。虽然大夫在处方时斟酌再三,可到了司药那里却是“大把抓”,即便是有毒药物,也不那么精确。剂量不一,如何保证药效相同?例如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小剂量是兴奋,大剂量是抑制。另外,大夫处方用量也存在很大的主观性、随意性,常常是一人一个用量,缺乏客观标准,就很难谈科学性、准确性了。剂量随意变化,药效怎能不受影响?

2、炮制影响中药疗效

炮制是对药物在应用前的加工处理过程。药物通过炮制,可以提高疗效或降低毒性、减少副作用等,从历代医家方书中都可看出,古人对药物的炮制非常讲究。生药一般都经加工炮制才能用,并且一种药物根据不同的需求,可有多种不同的炮制方法。如半夏就有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半夏曲、竹沥半夏、生半夏的不同,因而其作用也有差异。清半夏偏于燥湿化痰,法半夏偏于燥湿和胃,姜半夏偏于止呕,半夏曲善于化痰消食,竹沥半夏偏于清热化痰,生半夏偏于消肿散结等。再如当归,古人认为当归头止血,当归身补血,当归尾活血,全当归和血,可谓各有所主。当今对中药炮制就简单多了,如取茯神以茯苓代之,龙齿以龙骨代之,就连生甘草和炙甘草有的药房也不分。

古人的精细炮制到底有无临床意义呢?有人对麻黄进行现代研究发现,其主要成份是麻黄碱、伪麻黄碱和挥发油,经蜜炙后挥发油含量可降低50%左右,而麻黄碱则减少甚微,且蜂蜜对麻黄又有协同润肺之功。又如醋炒元胡,比生用效果要强几倍,药理研究发现,元胡经醋制后,其活性生物碱转化成可溶性的盐,非常有利于有效成份的煎出,因此醋炒元胡对临床行气止痛效果比生元胡明显提高。清代张仲岩《修事指南》有关炮制的记载可谓精辟,指出“煅者,去坚性;煨者,去燥性;制者,取中和之性;浸者,去燥烈之性;泡者,去辛辣之性;蒸者,取味足;煮者,取易烂;煎者,取易熟;阴者,取性存;晒者,取易干;烧者,取易脆……去芦者不吐,去核者无滑,去皮者不损气,去丝者取头目昏”。炮制深义由此可显而易见。

3、中药产地影响疗效

中医处方讲究用“道地药材”,即指经过人们长期医疗实践证明质量好,临床疗效高,传统公认的且来源于特定地域名优正品药材。如著名的“四大怀药”即指产于古怀庆府所辖的博爱、武陟、孟县、沁阳等地的地黄、山药、牛膝、菊花,另如“浙八味”(玄参、麦冬、白术、浙贝母、延胡索、白芍、郁金、菊花)为浙江产道地药材,还有宁夏中宁县的枸杞子、青海西宁的大黄、甘肃岷县的当归、四川江油县的附子、石柱县黄连、阿坝甘孜的川贝母,山西潞安的党参,山东的阿胶,吉林抚松的人参,广东阳春的砂仁,广西的蛤蚧,陕西的秦皮,新疆的紫草、阿魏,山东的北沙参,福建的泽泻,贵州的天麻,云南的三七等。再如五味子,据其植物来源及主要产地又有北五味和南五味子之分,北五味子敛肺纳气之功较著,南五味子滋补作用较弱,故虚劳咳嗽多用北五味,风寒咳嗽多用南五味,可见,产地不同,其所含成份及作用用途有异,若不严格区分,必然达不到预期疗效。

据报道,不同地区附片毒性测定相差8倍之多。有人对不同产地大黄酸含量比较,发现由于地域、气候、土质不同,其大黄质量、疗效差异较大,从定量测定结果看,唐古特大黄含大黄酸最多,为64%,明显高出药有用大黄及掌叶大黄2~8倍。古人已十分重视药物产地,认为“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

4、煎服法影响中药疗效

中药用法,古人也很重视。在煎法方面,就要注意煎药用具的选择,煎药用水的选用,煎煮火候的掌握,煎药方法的适当,另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炖、烊化、泡服等不同,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曰:“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如解表药、清热药等气薄类药物,均宜武火急煎,以免药性挥发,药效降低或改变;厚味滋补药宜文火久煎,使药效尽出。又如乌头、附子、狼毒等毒性药,宜慢火久煎等等。有人报道,血府逐瘀汤煎煮时间越长,挥发油损失越多,煎煮2小时,挥发油损失50%以上。钩藤生物碱在煎煮开始时随时间的延长而含量升高,煮沸35钟时,生物碱含量达到最高值,以后随着煎煮时间延长含量下降,因此宜后入。

中药服法上也十分讲究,有的宜饭前服,有的宜饭后服。滋养补益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在睡前1~2小时服等等。有的一日分2服,有的分3服,有的宜温服,有的宜凉服等等。如张仲景《伤寒论》桂枝汤的用法:“用水七升,微火煎至三升,去滓服一升;一会再啜热稀粥一升余;再温覆令遍身絷絷汗出;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若不汗,更服。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一日一夜服;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二、三剂。另外,还要适寒温,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恶臭等物”。可以看出古人对用法方面的讲究。

总之,中医治病,从大夫辨证处方,到病人取药、煎药、服药、忌口等各个环节,都会直接影响着最终的疗效。若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中药效果都将是前功尽弃。可见,中药煎剂的运用已面临严峻挑战。


戴美友介绍:

中医专家,主任医师。1988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善治胃肠疾病、肝胆疾病、心脑血管病、咳喘病、妇科病、皮肤病、不孕不育、肾虚症、情志病、颈肩腰腿痛、月经失调、静脉曲张、皮炎痤疮等,对许多疑难杂症有独特治疗效果。

文中所出医方仅可参考,不可未经医师诊断,擅自使用;投稿或者专栏合作请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