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一战白起获得战功,靠的是赵括的完美配合

导语

长平之战,赵军野战不如秦军,这是已经明确的事实。赵军的唯一优势其实是骑兵的速度而已。且上党本不是赵军必须占据的目标,这是秦军的目标,韩国无力对抗秦国,引赵国入局。也就是说赵军是去抢胜利果实的。

长平一战白起获得战功,靠的是赵括的完美配合

赵王轻易入局,所有过程全是一厢情愿:不考虑赵国自己仓促出军,粮食的储备和运输是否能支撑一场数十万人的大决战;不考虑秦国的反应,秦国不甘成果被夺,扩大战役规模如何应对;也不考虑其他魏齐楚燕等国对秦赵军事能力的顾忌,根本不会过早介入。其次,长平之战的爆发点是秦国占领韩国野王后,上党和韩国主体部分断开,韩王要求上党守将投降秦军,但是守将没有听令,献土给赵国,赵国没想到秦国的决心,就给接受了。

这里不假设赵国不接受上党这件事。假设赵国接受之后,和秦军在长平对垒3年发现支撑不住,出击风险又很大,是不是可以退守到后方的天险位置避免和秦国一战,然后寻求苟且和外交机会?具体地形和局势不了解,这样的结果就是秦国以较小代价扩展地盘,蚕食三晋,长期来看不好搞,但是短期苟住一波应该还是可以的吧?就当韩国直接把上党献给秦国了。

长平一战白起获得战功,靠的是赵括的完美配合

不知道赵国是怕被蚕食,想冒险一波打趴秦国,还是有别的问题而没有选择这个选项。再者,赵括指挥的真的有些问题在廉颇为指挥官的时候,廉颇尝试一下与秦军在山区交战,但是战绩不佳,因此被迫防守。

但是赵括40万大军在山区直接出击,看似强大,但是很容易陷入包围圈,秦军只要占领几个山头,就可以断了退路,赵括几十万大军追击秦军十万诱饵部队,不仅诱饵没吃到嘴里,反而被两万五千名秦军断了粮道,这个的确赵括得背锅。另外,赵军应该是带着随军口粮,不然被围四十多天,非战斗减员是很严重的,不用白起活埋,就能把赵军饿死。

长平一战白起获得战功,靠的是赵括的完美配合

赵军在长平之战后期战斗失利后,被秦军包围了41天。我其实一直很迷惑的是,这几十万人为什么能被包围41天之久,其间还多次与秦军交战,双方甚至打的难解难分,直至赵括阵亡。马谡在街亭可是连三天都没坚持住,项羽更夸张,古代战争中几十万人被包围好几十天而没溃散的,恐怕就只有长平之战了。

先看战国,秦国虽胜却是惨胜,白起本人对赵括有很高评价,对比廉颇,与秦军相持数年不见战国,徒劳丢了几万人。再看过程,断粮数十日还能保持军队组织,可见赵括军中威望很高,能够弹压士兵。最后决战,在前面不停杀战马吃掉的情况下,仍然能保有战马数千,有力者数千人冲锋突围,可见其调度能力,统筹规划能力。

亲自帅兵冲锋,看出有勇力,不畏死亡。最后看,他率领的可是数十万人的军队,军队数量增多,指挥难度是做乘法而非加法,前期还胜了秦军几阵。长平这一战,赵国完全可以避免,并非生死存亡之战,而只是去抢胜利果实,可以少抢甚至不抢。

长平一战白起获得战功,靠的是赵括的完美配合

而赵括的战法和结果,是把赵国自己搭进去作秦军的胜利果实,这是卧底吗!赵括在这样一场战役中,完全听信朝堂的安排,贸然出击,以己之短对彼之长,看不出任何名将的应该具备的预判能力。从逻辑上说,邯郸保卫战赢了 跟说明赵括无能其实关系。不然跟那些“赵括给秦军重大杀伤说明是有能力”的讲法差不多了。而且也可以套廉颇头上,邯郸都能赢,你当时也牌好,野战不说赢,打平不过分吧?那也没法说明廉颇不行。两场仗各自环境因素不同,单纯放一起比较讲也不行。

赵括无能就是很单纯体现的长平之战的表现上。年轻人所拥有的单纯和天真他都有,其实我觉得你应该不明白的是赵国为什么还是得出击。赵国根本不具备独自上党的实力,赵王不是看不到,而是企图通过军事冒险达成事实。然而赵军不具备野战击败秦军的实力,军事冒险就失败了。这时候赵王要是还有头脑,应该主动撤兵,拉长秦军补给路线,减短己方补给路线;如果秦军不与赵军决战,则占据上党一部分,用骑兵骚扰,阻止秦军消化上党。赵国可以接受退兵,但退兵不是打赵王脸吗?

长平一战白起获得战功,靠的是赵括的完美配合

赵王不接受退兵,依然一意孤行要独占上党,企图找一个军事天才打爆秦国,他选中了赵括。长平之战后,秦军一共送了三波人头。然而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秦军在邯郸之战结束的第二年,依然陆续对东方六国发动了攻击,夺韩国阳城,夺赵国二十余城,灭东周,取魏国吴城,让韩魏彻底向秦国称臣。战果辉煌如此。长平之战后还送了三波人头的秦军,依然有能力对东方六国发动攻势。假设长平秦军就伤亡过半,不修整马上发动攻势进攻邯郸。第一次邯郸之战被打败了,不修整还是继续打邯郸,接着又是大败。

白起不想擦屁股背锅然后被赐死。赵括几乎是犯了所有能犯的低级错误,才能达成全军覆没的壮举。长平一战固然是白起打得好,赵括的完美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个军事世家出身的名将后代,赵括的实战能力和他的出身完全不匹配,他既没有基本的军事赏识,也没有一个统帅应有的谨慎心态,对危险的嗅觉更是完全为零。整个长平之战的结局,就是一个纨绔二代自信出击大步踩到陷阱上,受挫后心态完全崩溃,被白起当成简单人机打的过程。随便换个靠谱点的将军,就算是打不过白起,多跑出来点人也是没问题的。纵向对比的话,赵括在长平体现出来的军事水平,大体上和刘峙在淮海的表现差不多。

长平一战白起获得战功,靠的是赵括的完美配合

反观廉颇,我认为廉颇是军中宿将但是缺乏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坚守还差的被打崩。这个可以自己翻史书去看。赵括其实很强,他其实败在了赵国国力上,如果当时赵国能有一只军队突围进入赵国军中送粮 史书会改写,然而终究是秦国尽发国内男子阻塞粮道成功。如果赵括没有能力的话,肯定不会被用到这种堵上国家一切的战争中来,还有就是赵军被围那么长时间也没有出现投降的啊,最后冲锋的时候赵括死了才投降的,所以我觉得他失败是因为赵果已经拖不起了,只能出击博得一线生机,可是面对的是战国最牛逼的将领和超长待机的秦王。输了也正常,不能否定他的军事才能。

结语

最后,赵括几乎是犯了所有能犯的低级错误,才能达成全军覆没的壮举。长平一战固然是白起打得好,赵括的完美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个军事世家出身的名将后代,赵括的实战能力和他的出身完全不匹配,他既没有基本的军事赏识,也没有一个统帅应有的谨慎心态,对危险的嗅觉更是完全为零。整个长平之战的结局,就是一个纨绔二代自信出击大步踩到陷阱上,受挫后心态完全崩溃,被白起当成简单人机打的过程。随便换个靠谱点的将军,就算是打不过白起,多跑出来点人也是没问题的。纵向对比的话,赵括在长平体现出来的军事水平,大体上和刘峙在淮海的表现差不多。

参考文献

《春秋》

《战国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