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兒童素質類教育這麼多,報課真的會培養孩子愛好麼?

現在兒童素質類教育這麼多,報課真的會培養孩子愛好麼?


現在素質類教育越來越多,國家也提倡素質類教育,目前還有“兒童素質類綜合評定”,尤其現在家長為了孩子教育不惜金錢給孩子報各種課程,尤其目前特長班,比如繪畫、音樂、舞蹈等培訓機構層出不窮,這也表達了素質教育的市場需求,也是家長對孩子的期許,同時也非常注重孩子的興趣愛好的培養;但是,在學習過程中,真的能培養孩子興趣愛好麼?


現在兒童素質類教育這麼多,報課真的會培養孩子愛好麼?


很多家長為了培養孩子盲目報課,尤其孩子在2-6歲學齡前階段,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不懂什麼是真正的喜歡與不喜歡,因為有很多例子呈現在家長的腦海中,比如貝多芬小時候練琴非常苦,不管貝多芬喜不喜歡,他的父親都是每天逼著他練習,而且經常打他,為了督促他勤奮練習。還有中國流行樂壇天王周杰倫,小時候他的媽媽也是同樣用藤條“伺候”,逼周杰倫去練琴,而且長大後孩子也很感謝家長;所以大多數家長在腦子裡有了這樣的印象點後,都覺得“小孩子懂什麼”,替孩子拿主意,先給孩子全方位的培養,多方面發展後再看孩子適合那些,哪些可以持續。雖然促進孩子興趣廣泛性上沒有錯誤,但是不能一味通過培訓學校對孩子進行引導,尤其孩子在低幼階段非常認老師,也許他的喜歡是喜歡老師,這個層面影響是非常大的,但如果家長選了一個不太能和自己孩子去溝通的院校老師,那麼可能也會影響孩子的興趣,哪怕本是課程對孩子是有吸引力的。

現在兒童素質類教育這麼多,報課真的會培養孩子愛好麼?

在學習了很長時間家長卻發現,孩子雖然可以堅持學下來,不論是一年,二年時間,甚至更長,但也不見他平時有多喜歡,我們拿美術舉例子,孩子學了幾年,技能方面可能有所提高,但也只是在課後老師的點評中;回家也沒見孩子自己畫過。問他喜歡麼?孩子也說喜歡,在美術相關領域,甚至跟美術沾點邊的,什麼美術館,畫廊等孩子其實並不感興趣。有統計,中國成年人旅遊都不愛逛美術館,這是為什麼呢?不是中國人不喜歡藝術,而是從小就缺乏真正的感性藝術教育與引導,技能教育來自於老師,而引導需要共同努力,其中最重要的是“氛圍”與“鼓勵”。

首先,拋開好的培訓院校好的老師,家長自身也要抽出時間與耗子進行溝通交流,這點很重要,這會使孩子覺得父母非常重視他,而還可以增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比如,每天去了解孩子今天上課學了些什麼,玩了什麼遊戲,多問一下孩子的感受,耐心的傾聽孩子的話,像朋友一樣的去交談,引導孩子獨立思考,建立孩子自立意識和自主性,這樣才能分別孩子是否真的喜歡,減少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感。


現在兒童素質類教育這麼多,報課真的會培養孩子愛好麼?


其次,在建立良好的溝通引導中,參與進孩子的行為表達中,素質類的教育課程本身也是有趣味性的,看看自己能否與孩子一起完成課後作業,共同培養興趣。一個家庭的氛圍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很多孩子說有天賦,其實就是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感染,所以中國自古有很多詞:書香門第,音樂世家等。家長沒有天賦不要緊,陪伴,共同培養才是關鍵,

拿足球觀眾舉例子,很多歐洲足球發達國家,都是爺爺帶著爸爸看球,爸爸帶著孩子看球,家庭一起去現場看球,都成為了週末必備活動,在父母的影響下,孩子很小就走進球場,現場的氛圍,家庭的傳承,讓孩子自然而然喜歡上了足球,在電視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外國小朋友,三兩歲就跟著自己喜歡的球隊狂歡、哭泣。所以多陪伴增加學習氛圍,在共同活動時,孩子真正的興趣愛好才能表達出來。


現在兒童素質類教育這麼多,報課真的會培養孩子愛好麼?


最後,隨著孩子的成長多鼓勵孩子,存進孩子信心,家長要多觀察,讓他隨著年齡在學習過程中多去探索和思考,這才便於孩子自身更持久的堅持,而不是三分鐘熱度,根據孩子不階段不同表現幫助他進步,當然這個不能一概而論,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家長正確的引導和陪伴,才是發現和培養孩子真正興趣,希望更多家長意識到這點,沒有誰能比家長本身更能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花時間去觀察陪伴孩子,遠比依託培訓院校的素質課程更有效果。


現在兒童素質類教育這麼多,報課真的會培養孩子愛好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