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症狀”恐引第二波疫情?專家表示不是主因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頻繁出現的無症狀感染者病例,再次引起恐慌。近日,國家衛健委首度公佈無症狀感染者的情況。截至3月31日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無症狀感染者130例,當日轉為確診病例2例,當日解除隔離302例。尚在醫學觀察無症狀感染者1367例,比前一日減少174例。


“無症狀”恐引第二波疫情?專家表示不是主因


那麼,到底誰是無症狀感染者?這些隱匿的感染者還有多少?會不會引爆第二波疫情?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教授高本恩告訴《中國科學報》:“第二波疫情是否到來關鍵看4月底,但無症狀感染者不是主因。”

誰是“無症狀感染者”?

3月31日,國務院新聞辦召開的發佈會上公佈了無症狀感染者的最新定義,即無發燒、咳嗽、咽痛等自我感知臨床症狀、無臨床可識別症狀體徵,但呼吸道等樣本病原學檢測為陽性的患者。

對比國家衛健委3月7日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中的定義,新定義增加了“自我感知”和“可識別症狀”等主觀感受方面的限定條件。過去一段時間,從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初期,隨著無症狀感染者陸續在各地被通報,引發科技界高度關注和重視,並圍繞其如何定義展開討論。

1月29日,浙江杭州首次發現一名無症狀感染者。《中國科學報》採訪中,專家表示,這的確刷新了專業人士和公眾認知。

中國工程院院士聞玉梅在當時的採訪中強調了對無症狀感染者的界定:“不發燒不等於沒有症狀,或者症狀較輕容易被忽略。”“一定要非常慎重,不要因為誤判引發恐慌。”

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教授盧山也指出,證實感染者的確無症狀,需要排除檢測方法的假陽性、採集樣本和檢測中的交叉汙染以及數據的可重複性等。

3月29日,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北京地壇醫院感染二科主任醫師蔣榮猛在其個人微信公眾號“北京也雲感染”上發表文章稱,即使是報告的“無症狀感染者”,也可能存在因為症狀輕微或不能正常主訴(如失語的老年人、兒童等)或因基礎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慢性肺部疾病等症狀的干擾導致信息採集偏離,同時也有客觀證據顯示部分“無症狀感染者”其實有胸部X線檢查異常表現。

3月31日,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張作風接受《財經》採訪時,仍然強調了排除主觀因素重要性:病人在報告時可能會忽略胃痛、腹瀉等症狀,而這些有可能是感染新冠病毒的早期症狀。

此前,一篇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論文就鬧了“烏龍”。研究者報道了德國首次發現新冠病毒,病人是一位來自上海的當時無症狀感染者。

幾天後,研究者致函雜誌,澄清了事實:作者在發表這篇論文之前並沒有真正與這位女士溝通,信息僅來源於德國四位患者的口述,即“這位上海女同事似乎沒有症狀”。這名病人事實上出現了症狀,她感到乏力、肌肉疼痛,並服用了退燒藥撲熱息痛。

新增限定條件圍繞患者主觀感受,回應了此前科學家們的擔憂,讓無症狀感染者的統計在研究和防控方面更精準、更有針對性。

“冰山一角”將致第二波暴發?

2月5日,國家衛健委發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首次提出“無症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

蔣榮猛在公號文章中介紹:“從傳染病的規律看,傳染病流行通常有兩個‘冰山’現象,即第一個冰山現象是感染後發病的是少數人,這也是為何要開展傳染病報告、流行病學調查、密切接觸者追蹤的主要原因所在。第二個冰山現象是感染後發病人群中重症的比例佔少數。”

在全國各地已經吹響復工復產號角的當下,人們擔憂的是,“無症狀感染者”會不會是第三個“冰山”——無症狀感染者會不會在人群中佔有不小的比例?他們攜帶病毒自由行動,正像隱匿的病毒傳播者,最終導致疫情第二波暴發。

多項科學研究圍繞這個問題展開。例如,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流行病學家Gerardo Chowell等學者3月曾在《歐洲監測》上發表研究,其對“鑽石公主”號患者的模型統計顯示,無症狀患者比例為17.9%。對此,蔣榮猛在前述公號文章中指出,“鑽石公主”號只是一個特例。

華中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鄔堂春等學者,曾對武漢衛健委法定傳染病報告系統中的確診數據進行建模,得出武漢市至少有59%感染病例未被發現,其中包括無症狀感染者和輕症患者。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解釋,該結果是基於“最保守的模型預測”,並未進行實地流行病學調查。

而據中國疾控中心2月17日在《中華流行病學》雜誌上超7萬人的大樣本分析,889名無症狀感染者佔總數的1.2%。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受訪時,通過從結果反推的方式否定了無症狀感染者“冰山一角”的擔憂。他表示,無症狀感染者對密切接觸者傳染率較高,而中國近期新增確診病例數未升反降,據此可以推斷,中國還沒有大量的無症狀感染者。

“歷次疫情和疾病流行中都有無症狀感染者出現,但這並非疫情再度暴發的誘因。”高本恩告訴《中國科學報》,“COVID-19最早在武漢出現是2019年12月初,大約1個月後才真正得到確認。其他國家的情況是,從2020年1月下旬輸入性感染到2月下旬確認的社區感染,也大約是1個月。這樣看來,未能嚴格控制境外輸入病例、未能維持社區隔離才是可能導致疫情二次暴發的關鍵。

高本恩據此推測,當前措施的效果會在4月底前後顯示出來。

浙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系教授金永堂告訴《中國科學報》:“沒有證據表明我國存在二次暴發疫情和無症狀感染者引發的疫情問題,否則我國本次疫情暴發與大流行不會如期得到順利控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