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在墙上题了首词,犯了写词忌讳却被今人捧为神作,入选课本

提起词中之龙辛弃疾,大家会想到哪句词?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式的绝美,还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式的悲壮?辛弃疾平生共有600多首词作,经典确实是太多了。作为一个辛弃疾的铁杆粉丝,笔者每次读到他的作品,都会想起陆游当年评价他的一句话: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辛弃疾在墙上题了首词,犯了写词忌讳却被今人捧为神作,入选课本

是的,明明是个文武双全的将才,结果却只能半辈子罢闲在家,以填词为乐。他的苦,有过同样经历的陆放翁是明白的;他的痛,读过他的词作的我们,也应该懂得。本期笔者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辛弃疾题写在墙上的一首词,名叫《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这首词写于他被弹劾赋闲期间,此时的他心中自有千般愁苦,却不知向谁诉说。于是在游览博山时,他一时兴趣便在路边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词。让我们来读一读:

辛弃疾在墙上题了首词,犯了写词忌讳却被今人捧为神作,入选课本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此词问世后,其实古人并不识货。大家翻开古籍就会发现,古代极少有名家提到这首词。古人不识货,但这首词却被今人捧为了神作,词中“少年不识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等句,都经常被我们挂在嘴边。而且,教育学家们还将此文收录进了中学语文课本,可见对它的推崇。

辛弃疾在墙上题了首词,犯了写词忌讳却被今人捧为神作,入选课本

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事实上,这首词是很有水平的。从结构上来看,全词围绕着“愁”字展开,把年少时的愁和如今的愁进行对比,年少时的无愁却偏要强说愁,如今的有愁却欲语还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股愁情被写得淋漓尽致。从遣词来看,为了让全词更加朗朗上口,通篇无一高级字眼,读来明白如话,这也是它能入选课本的原因。

但古人为何就会如此不识货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这首词确实犯了写词的忌讳。大家可以参考李清照的《词论》、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就会发现古人对一首好词的评判是有一定的标准的。写词忌讳太过直白,辛弃疾的这个“愁”,正常应该是要寄情于景的,这才是正常的写法。但辛弃疾的词一来就是“少年不识愁滋味”,而且中间不加任何景物的渲染,这是古人不太能接受的。

辛弃疾在墙上题了首词,犯了写词忌讳却被今人捧为神作,入选课本

大家可以参照一下秦观、晏殊等人的作品,他们都是名家十分推崇的词家。比如秦观写愁,他会写成“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和“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它会用细雨、飞花、江水等来寄托愁苦。晏殊写愁,则是写成“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这样的写法,才是当时主流的写法,这也是当年李清照的词作能风靡的原因,因为她最擅长的是以白描写法来写景,然后借景抒情。

辛弃疾在墙上题了首词,犯了写词忌讳却被今人捧为神作,入选课本

辛弃疾之所以会这样写愁,不外乎两个原因:首先,这显然是一首即兴之作,要不然也不会题写在墙上,当时他只是想一吐为快,并没有多想;其次,辛弃疾的词风本来就是能豪放能婉约的,这首词言愁的风格看似是婉约风,却仍不失洒脱之气,所以婉约情词的那一套其实并不适合他。

今人的喜好,本来就和古人不一样,所以其实谈不上谁对谁错。但这首词能流传至今,确实是件值得庆幸的事。大家喜欢吗?欢迎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