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最大的学问,不是学会关心孩子,而是学会不打扰

更多精彩原创请关注微信公众号“i妈妈(ID: i-mama520)”


做父母最大的学问,不是学会关心孩子,而是学会不打扰


昨天受邀去参加朋友孩子的生日会,在聊天的时候,朋友跟我抱怨了一件事:

我这孩子吧,什么都好,就是静不下来。每次写作业都持续不了5分钟,一会要看电视,一会要看漫画书的。

因为之前经常去朋友家做客,所以我目睹过她孩子写作业的过程。

平心而论,我觉得不能完全怪孩子。当这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我朋友会经常过去打扰他,不是问“要不要吃片水果”,就是问“要不要妈妈帮你削铅笔”。

几次下来之后,孩子的专注力就慢慢下降了,显得没有定力。

想想有时候,我们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

1.打扰,使孩子失去了专注力

儿童心理学研究证明,由于孩子的大脑前额叶发育不够成熟,所以孩子的专注力普遍较低。

而德国一家育儿机构的研究数据表明:

5~7岁的孩子可以专注15分钟;

7~10岁的孩子可以专注20分钟;

10~12岁的孩子可以专注20-25分钟;

12~14岁的孩子可以专注30分钟。

在如此短暂的专注时间里,家长如果还经常在一旁干扰,则很容易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有位教师就专注力问题写过一篇文章,她说自己在听一场童声演唱会的时候,旁边两个小朋友一直在嚷嚷,直到舞台上传来清澈的高音时,小朋友突然安静了下来,进入了音乐。

但这时旁边的大人“见缝插针”地鼓励孩子要好好学钢琴,一下子就把孩子从音乐中拽了出来,孩子又恢复了打闹。

当台上开始表演一首极有趣的印第安童谣时,孩子们再次听得聚精会神,结果家长又趁机给孩子介绍起了民族知识。孩子顿时又失去了欣赏音乐的兴趣。

都说孩子的专注力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被保护出来的。很多时候来自大人的帮忙,反而会无形中破坏孩子学习的兴趣。

孩子的安静,请一定需要守护好。

2.不打扰,让孩子自由成长


在美国南部的乡村里,有一个小男孩每天晚上都会看着月亮开心地蹦蹦跳跳。妈妈看到后好奇地问孩子:“你在干什么呀?”

男孩指着月亮说:“我要跳到月亮上去!”

妈妈听了之后笑着跟孩子说:“你的想法不错嘛,但要记得回家吃晚饭哦!”

很多年之后,这个小男孩成为了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地球人。是的,他就是阿姆斯特朗。

试想一下,如果他妈妈当初没有对他进行鼓励,而是斥责了他的想法,并把他强行拉回家,那还会有后来登月的阿姆斯特朗吗?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就曾说过: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


做父母最大的学问,不是学会关心孩子,而是学会不打扰


主持人白岩松在童年的时候,家里并没有适合孩子的读物,于是他就开始阅览大人的书籍,还用母亲的阅览证到处借书看。

家中其他人对此都颇有微词,但庆幸的是,白岩松的母亲始终不曾干扰他,让他安静地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当白岩松自己当了父亲后,他的孩子最开始进行的阅读竟然都是武侠书。

很多人对此有质疑,但白岩松同样没有干涉孩子。

而孩子在看完小说之后,开始对明、清这两个朝代的历史产生了兴趣,后来在升高三的时候,决定要学历史。

白岩松说道:“我想,这是因为他的兴趣没有被打扰,而且越来越浓,最后变成了他的选择和追求。”

很多时候,我们会用自己的生活观去评判孩子的行为,当孩子做出我们看不惯的事情时,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加以干涉。

但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成长过程中所尝试做的事情,就应该让他们去做,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给孩子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他们很可能会还我们一个惊喜。

3.不打断,维护孩子的行动力

当孩子们要自己动手完成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大人可能知道这样不对,或者其实有更好的办法,但不代表我们要去阻止或者打断他们。


做父母最大的学问,不是学会关心孩子,而是学会不打扰


在节目《妈妈是超人》中,4岁的嗯哼提议做好喝的果汁,得到了妈妈霍思燕的同意。

不过嗯哼显然不知道平常喝的果汁是怎么做出来的,所以他直接把蓝莓和樱桃放在杯子里,再倒入清水,就认为果汁做好了。

此时霍思燕已经察觉嗯哼的错误,但一直没有打断他,还让他尝一尝自己做的“果汁”。

嗯哼尝完后发现竟然一点味道都没有,随后说要拿筷子搅拌一下。

霍思燕笑着说:“搅拌吧,我给你拿筷子。”

如霍思燕预期那般,嗯哼搅拌完后,杯子里还是完整的水果加清水,一点味道都没有。但霍思燕尝了一下,还是鼓励嗯哼说:“嗯,我觉得还是很好喝的。”

等一切结束之后,霍思燕才点出关键:“你知道这世上有种东西叫榨汁机吗?”

其实如何让孩子做好一件事情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做事的过程中,培养起孩子独立探索的兴趣和能力。

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创造,积极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即使最后失败了,他们也能对这个教训记得更加深刻。

4.哪些情况下,家长不应该去打扰孩子呢?

1) 孩子的学习的时候

这里的学习不单单是学习功课,还包括学习做手工,学着唱歌等等,只要孩子没有请求大人的帮忙,大人就应该等孩子学完了再从旁提点。

若是在学习过程中粗暴地打扰或打断他们的话,孩子可能就没办法保持长久的兴趣。

就像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的: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想得,应该让他自己想。

2)孩子在观察的时候

记得有一次逛动物园,旁边站着一对母子,孩子在专心致志地观察河马,但妈妈却在一旁不停地叨扰他:

“宝贝快看,那边有长臂猿。”

“河马没什么意思,要不我们去看长颈鹿吧?”

“海洋馆好像有海豚表演,我们快去。”

结果孩子不断跟着妈妈跑来跑去,什么都没好好观察到。

爱默生说过:“天才最大特质,就是能长久地集中注意于某一件事。”

当孩子在专心地观察某个生物或者现象时,我们不妨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去打扰他,将孩子的天才潜质慢慢孕育出来。

3)孩子在独处的时候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孩子会一个人呆在房间里,不管是玩玩具也好,画画也好,还是发呆也好,我们家长往往不喜欢让孩子独处,所以会主动过去陪伴他们。

但周国平说过:“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

独处的能力,应该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培养。若是孩子在一个人的时候也能自我满足,那我们又何必去打扰他们呢?


做父母最大的学问,不是学会关心孩子,而是学会不打扰


关心孩子当然是因为爱,但旁观也是一种爱,而且是更需要理智的爱。

别让不分时机的关心和催促干扰了孩子的成长,给孩子留下一片自由生长的沃土吧!


做父母最大的学问,不是学会关心孩子,而是学会不打扰

关于“i妈妈”:

“i妈妈”,一群家有小魔头的职场辣妈组成,不只是专业的妈妈,还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育儿师、服装搭配师、亲密关系辅导师、职业规划师……如果你在个人成长的任何一个方面想要得到支持和帮助,如果你和我们一样想要成就更好的自己,欢迎你来这里,来“i妈妈”。

i妈妈,爱自己。

更多精彩原创内容,敬请移步关注微信公众号“i妈妈”(ID: i-mama520),本号长期大量征集优质原创稿件,稿费优厚,可私信联系,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