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加拿大父亲对教育的反思

豆爸认识这么一个父亲,几年前为了孩子的教育,他和家人一起移民去了加拿大。

这个夏天,他趁着孩子的暑假和家长一起回了国,我也有幸和他碰了面。在聊到孩子教育的时候,我问这位朋友,加拿大的教育和国内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这位有了两个孩子的爸爸脱口而出:尊重。

一位加拿大父亲对教育的反思

随后他解释道,中国讲究孝道,现在还有不少父母喜欢让孩子学《孝经》,让孩子认识到父母的不容易,对父母的生养之恩要铭记在心。我们常说,怀胎十月、父母含辛茹苦、把孩子拉扯大多么不易,孩子天生下来的原罪似乎就是欠父母的。因此,让中国父母理解孩子不属于我们真是不大容易。

而西方的普遍意识是:孩子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养育孩子也是个享受做父母的过程。另外,按照梁漱溟先生的研究,西方由于信仰基督教,重视神与人的关系,父母和子女的等级意识弱,更平等。中国自古是家族社会,重视辈分,人与人之间没有边界意识,只有天然的长幼尊卑的秩序。

在这样的观念前提下,中国父母对“尊重孩子”这个概念相对陌生。由于自古没有这样的观念,“尊重孩子”对中国父母来说,更算一个教育新理念。加拿大的观念中,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是独立的个体,因此,父母不会拿孩子去比较、装点面子。

一位加拿大父亲对教育的反思

而如今国内很多父母是用对比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你怎么不如谁谁谁;隔壁谁谁谁那么笨,考试都比你好。或者用被他人笑话的角度来教育孩子——你这样做,别人怎么看你;你这样做,别人会笑话你;你穿这件衣服,会被人看不起;你做这个工作,给家里丢人;你和TA结婚有辱门第等等。这种比较,显然是不尊重。

这位朋友说,在加拿大不仅不会这样比较,还会尽量保护隐私,不造成比较的可能。比如学校成绩从来不排名,成绩单不突出分数,成绩单甚至都不让其他同学代领。在加拿大,父母也没有希望孩子养老;孩子出于爱而照顾父母,而非责任义务。子女成年后,和父母相对独立,双方互不干扰,互相尊重彼此的界限。

从孩子是否读大学、读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和谁恋爱、是否要孩子、要几个孩子等等,父母都不会干涉。子女也不会干涉父母的离异、再婚。放手是最大的尊重和爱。原来如此。

纪伯伦说:“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对自身渴望的生命的儿女。他们通过你而来,但并非源自于你,他们与你相伴,但是并不属于你。”

这位朋友还给我讲了他的一次经历。他的小儿子叫闹闹,刚移民那会儿,英语不好。有一天闹闹和他说,上课听不懂,老师还不让问。他就很奇怪,带闹闹早晨去教室见老师。

老师听了之后,发现是闹闹误会了她的意思。她对闹闹表现出极大的歉意、怜惜,对闹闹这两天由于语言不通受到的委屈非常难过,连连和闹闹say sorry。她的sorry不止是对不起,更多是同理心。

一个在谩骂呵斥声中长大的孩子很难有完善的自尊。有的朋友和他争辩,认为打骂教育好,认为没有打骂难成方圆,他说如果希望孩子长大后不在乎尊严,你可以尽情打骂。

一位加拿大父亲对教育的反思

在国内,领导批评下级、父母批评孩子、老师批评学生时,后者是绝对要低眉顺目的。而在加拿大,任何人之间的对话都就讲究目光接触。

还有一次,闹闹有个老师和学生谈心时,学生坐在椅子上低头不肯看老师,老师就蹲在地上,仰着头看学生,以此达到目光接触。目光接触一方面是表达尊重,另外也是看对方对谈话的接受程度。加拿大老师和学生说话时,不会有太重的词,更不会有否定、侮辱性的语言,就算是命令,也会用Please,只是语气严肃一些。

运动队、音乐、画画等等这些课外班的教练、老师从来不会责骂,如果有指导性建议,也总是说“你如果怎么样就更好了”。孩子的任何一点进步老师们、家长们都会看在眼里。闹闹运动不杰出,但他从来不会烦运动班,棒球、足球、羽毛球、篮球等等他都喜欢。

因为没有任何一位教练责骂过他——尽管刚开始,对他学得慢,有时候这个朋友作为父亲都着急,但是教练们都很有耐心,总是鼓励他。对比我们小时候体育不好受到的来自体育老师的羞辱,真是天壤之别。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不自卑。

加拿大社会绝不会评论一个人的美丑妍媸,高矮胖瘦,认为只是人体特点而已。同样的,孩子们也不认为自己的这些擅长、不擅长是什么优缺点。加拿大社会对孩子的尊重的另一个直接体现是尊重孩子的感觉。

国内常说,有一种冷叫我妈觉得我冷,有一种饿叫我妈觉得我饿。这种特殊的冷和饿,加拿大基本没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