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被害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杭州西子湖畔岳飞庙里的一副对联,每年都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凭吊者,为这位悲剧英雄扼腕叹息的同时,也不忘了向白铁铸造的秦桧夫妇跪像啐几口,以泄英雄被“莫须有”罪名冤死的悲愤。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人,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书法家、抗金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被害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1142年(南宋绍兴11年)除夕夜,抗金名将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押解到杭州大理寺狱中的风波亭,狱官端上了一杯毒酒,岳飞面不改色,长笑一声,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时年39岁。随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下诏为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莫须有”出自《宋史·岳飞传》,上面记载着当岳飞父子下狱将要被处死时,同为名将的韩世忠心中不平,前往秦桧处责问原因。秦桧说:“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听后气愤的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这段记载有两点值得我们关注:第一点,“莫须有”的真实含义是什么?通常的理解为:大概有,或者是或有或无的意思。从对话情境中我们可以看出,秦桧面对韩世忠的责问,说出了大概有或者是没有,等于承认了自己是冤杀忠良。

岳飞被害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一国宰相说出这种话很不合情理,一些后世学者根据宋代当时的语言用法比对“莫须”的含义得出的结论,莫须的含义是:难道不?“莫须有”的真正含义是难道没有?

第二点,把“莫须有”按到岳飞身上是乱点鸳鸯谱。从原文我们可以看出,秦桧回答的问题是关于“飞子云与张宪”,即:岳飞的儿子岳云和张宪的罪名,而非岳飞。也就是说,韩世忠问的是他们二人,对于岳飞的罪名并没有异议,而是针对岳云和张宪无端获罪愤愤不平,也说明了真正被“莫须有”罪名害死的是岳飞之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并不是岳飞。由此可见,岳飞之死另有原因。

岳飞精通武艺,通晓兵法,善于用兵,工于诗词,且书法出众,人格方面更是白玉无瑕。但如此完美的岳飞也有弱点,那就是他政治上的极度幼稚和性格上的过于直率,而这也许是他被杀的真正原因。

岳飞自幼仁厚寡言,性格内向,心胸坦荡,一心为公,显得过于率真,在年轻时就因性格过于耿直而与上司发生矛盾。他曾以低级将官的身份给刚登基的宋高宗赵构上书进言,痛陈收复大计,一些高级将领不足寄以收复中原之望,要求皇帝御驾亲征。这一行为固然是出于满腔热血和赤诚,但信还没到宋高宗手里就被扣了下来,岳飞也由于越级上书触犯了法纪,被开除出军队。

岳飞被害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岳飞成名后,宋高宗非常欣赏他,除了给他加官进爵之外,还亲手书写“精忠岳飞”四字赐予他。宋高宗对岳飞的领兵作战能力更是充分的信任,不断的划拨军队交给岳飞统领,岳家军也有几千人扩充到十万人。

宋高宗还要求其他的军队“听飞号令,如朕亲行”。得到皇帝如此信任,岳飞的性格依然如故,甚至越发的意气用事。

有一次,皇帝准备将王德的淮西兵马划归岳飞,遭到了朝内主和派秦桧的阻挠,岳飞一气之下上表辞职,将军队交给了属下统领,自己去上庐山给母亲扫墓了。皇帝多次下诏让他回来,都被他给强硬的拒绝了。宋高宗只有给岳飞的部属下了死命令,岳飞不回来你们也不用活了,岳飞的部属以死相求,才把岳太尉请了回来。类似这样的事儿岳飞做过很多,而这些都是做臣子的大忌。

岳飞心胸坦荡,对内心的想法毫不遮掩,也不顾及后果。宋高宗赵构因为难逃时受到了惊吓,而失去了生育能力,唯一的儿子也早早过世。宋高宗把宗室子赵昚(shen)收为养子,岳飞一心为国着想,加上非常欣赏赵昚,屡次上书谈论立储事宜。

岳飞被害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古代皇家立储是私事,是家事,大臣们是没有资格过问的,稍有染指便是杀头之最。岳飞虽然一片忠心,却幼稚的触碰了权利的禁区,皇帝对此自然非常厌恶。除此之外,岳飞还屡次上书提到:要克服中原,迎回被金军掳走的两位先朝皇帝。可他却没有为宋高宗设身处地的考虑,一旦迎回了两位先帝,那宋高宗要摆在何处呢?

不明就里的岳飞一再提及宋高宗心里的大忌讳,加之又屡屡越界,又怎能不让皇帝产生杀心呢?绍兴七年,南宋大将丽琼杀死了兵部尚书吕止,率领数万精兵投降了北齐政权,这让宋高宗痛下杀心,这些拥兵数十万的将领才是对自己宝座最大的威胁。于是,统兵十万,民望甚高,能力令人畏惧,却又缺乏政治头脑的岳飞成为了皇帝和奸臣们第一个清楚的对象。

所以,这些也许才是岳飞被杀的真正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