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告訴你:革命的領導權問題不能討論、不容讓步

【出處】《資治通鑑·漢紀三十一》

【原文】舂陵戴侯曾孫玄在平林兵中,號更始將軍。時漢兵已十餘萬,諸將議以兵多而無所統一,欲立劉氏以從人望。南陽豪傑及王常等皆欲立劉;而新市、平林將帥樂放縱,憚縯威明,貪玄懦弱,先共定策立之,然後召示其議。縯曰:“諸將軍幸欲尊立宗室,甚厚!然今赤眉起青、徐,眾數十萬,聞南陽立宗室,恐赤眉復有所立,王莽未滅而宗室相攻,是疑天下而自損權,非所以破莽也。舂陵去宛三百里耳,遽自尊立,為天下準的,使後人得承吾敝,非計之善者也。不如且稱王以號令,王勢亦足以斬諸將。若赤眉所立者賢,相率而往從之,必不奪吾爵位;若無所立,破莽,降赤眉,然後舉尊號,亦未晚也。”諸將多曰:“善!”張卬拔劍擊地曰:“疑事無功,今日之議,不得有二!”眾皆從之。

【解讀】西漢末年,王莽以一本正經的胡亂執政,終於把當時社會的各個基層都得罪了一遍。在當時全方位無死角的貪官汙吏、地震旱澇等天災的共同加持下,社會底層的老百姓終於揭竿而起。

沒事鬧革命、造個反幾乎成了基層老百姓的標準操作。而赤眉、綠林等農民起義軍引領時代風尚,贏得了王莽的中央軍東征西討,成為了人們心目中的英雄象徵。

《資治通鑑》告訴你:革命的領導權問題不能討論、不容讓步

上述《資治通鑑》記錄的是,綠林軍內部的革命領導權爭奪問題。

當時,綠林軍內部主要有三股勢力:

一是創始人,以王匡、王鳳、馬武及其部長張卬、朱鮪為代表的“新市兵”;

二是原始股持有者,以王常、成丹為代表的“下江兵”;

三是合併入夥者,劉縯、劉秀為代表的南陽革命派。

公元23年,起義軍已有十餘萬人,有一定規模,形成了一定的聲勢,不再是以前的烏合之眾。

大家認為,為加強整個起義軍的統一領導,增強對廣大百姓的號召力,在更大規模上持續推進對王莽政權的鬥爭,應該擁立一位劉氏宗室為皇帝。

起義軍中的漢宗室基本上都是舂陵侯的後代,其中以劉縯與劉玄為代表。起義軍將領們在立誰為皇帝的問題上產生了嚴重分歧。

《資治通鑑》告訴你:革命的領導權問題不能討論、不容讓步

南陽郡的豪傑以及下江兵的領導人王常,主張擁立劉秀的哥哥劉縯當老大。

原因有三:

一是劉縯是南陽革命派的代表人物,在南陽豪傑中有極高的威望,影響力非常大。

二是下江兵與新市兵在綠林造反時就已經多次摩擦,矛盾不斷,彼此相互不服氣。下江兵希望通過推舉劉縯來壓制新市兵。

三是劉縯確實素質優秀,“性剛毅,慷慨有大節”,而且在幾次戰鬥中都展現了極強的領袖氣質和指揮才能。

《資治通鑑》告訴你:革命的領導權問題不能討論、不容讓步

綠林軍的創始人、新市兵的領導人王匡、王鳳等人對於主張立劉玄為皇帝。

一方面是怕劉縯一家做大,他們失去了對革命軍的指揮權;另一方面,劉玄性格怯弱,立他為皇帝實際上就是傀儡,實際掌握領導權的還是他們。

於是,他們採取了“先定後議”的策略與下江兵、南陽革命派進行談判。

首先,造成既成事實。王匡等人趁著劉縯在宛城作戰期間,搶先共同定下策略擁立劉玄。

其次,臨時發動提議。等一切準備就緒,王匡等人將劉縯從前線召回,要他在劉玄為帝的問題上表態。劉縯明白這些人壓他同意既定方案,實際上要他放棄自己做皇帝的意圖。雖心有不甘,但出於團結隊伍的需要又不能公然反對,所以便建議暫緩確立皇帝人選,等到擊退王莽大軍後,再這樣做也不遲。

最後,武力脅迫同意。劉縯此一番暫緩立帝的演講儘管有私心打算,但並非沒有道理,得到不少將領附和。但是張卬等人拔劍擊地,“疑事無功。今日之議,不得有二。”眾人看一如此情形,也不敢提出異議了,立劉玄為帝之事就這樣定了。

古今帝王,之所以成大事者,皆因明白一點:

即利可以讓,權千萬不能放。

在這點問題上,他們的對手王莽就是讓利奪權起家的高手。參見《王莽篡漢實錄:成大事者,必須要名要權不要利,利他捨得賺人心

但是,劉縯雖常以自比漢高祖,“不事家人居業,傾身破產,交結天下雄俊”,但是實際上卻是一派“項羽”心境,看似心高氣傲,其實優柔寡斷!在最根本問題上不僅沒有二手準備,反而在對手的步步緊逼下,束手就擒,毫無鬥爭精神,毫無鬥爭策略。

二月,辛巳朔,設壇場於水上沙中,玄即皇帝位,南面立,朝群臣;羞愧流汗,舉手不能言。於是大赦,改元,以族父良為國三老,王匡為定國上公,王鳳為成國上公,朱鮪為大司馬,劉縯為大司徒,陳牧為大司空,餘皆九卿將軍。《資治通鑑·漢紀三十一》

地皇四年(23年)二月,綠林軍在南陽淯水河邊擁戴劉玄為帝,宣佈恢復漢朝,並改年號為更始。劉玄稱帝后大封群臣,其中朱鮪被封為大司馬,劉縯獲封大司徒。

原本平起平坐的革命派內部勢力,陡然間已成上下君臣關係。劉玄所封賞的皆是王匡一派,革命的領導權實際上完全掌握在了王匡、王鳳手中。

此時,劉縯實際上已經拱手讓出了革命的領導權,從創業者淪為打工仔,並最終為自己的冤死埋下了伏筆

《資治通鑑》告訴你:革命的領導權問題不能討論、不容讓步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革命勢必引發利益鬥爭。

無論是革命隊伍的內部,還是革命隊伍的外部,領導權直接決定了革命的方向、鬥爭的形式以及各方勢力的力量對比。

革命的領導權問題,始終是最關鍵問題。革命環境越是惡劣,領導權鬥爭不是放鬆了,而是更加激烈。

因此,牢牢掌握住革命的領導權,是革命內部各方力量始終鬥爭、始終妥協的根本利益所在,不能討論、不容讓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