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走進—馬家窯文化遺址

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1923年因首發現於甘肅省臨洮縣洮河西岸的馬家窯村麻峪溝口而得名。1924年,在當地發掘了大量的上古時代代表華夏文化的彩陶器皿,此後馬家窯文化在學術界得到承認,它以一種獨立的文化形態向世人展示了圖案精美、內涵豐富、數量眾多,達到世界巔峰的彩陶文化,一個沉寂幾千年的文化瑰寶第一次展現在世人面前。

今日走進—馬家窯文化遺址

馬家窯文化

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一種地方類型,歷經了三千多年的發展,馬家窯文化包括馬家窯、半山、馬廠三個文化類型,馬家窯文化的重要遺址有東鄉林家、臨洮馬家窯、廣河地巴坪,以及蘭州的青崗岔、花寨子、土谷臺、白道溝坪與永昌鴛鴦池和青海樂都柳灣等20多處。

因為馬家窯文化的村落遺址位於黃河及其支流兩岸的臺地上, 接近水源,土壤發育良好。房屋多為半地穴式建築、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房屋的平面形狀有方形、圓形和分間三大類,以方形房屋最為普遍。方形房屋面積較大,一般在I0平方米到50平方米,屋內有圓形火塘,門外常挖一方形窖穴存放食物。圓形房屋多為平地或挖一淺坑起建,進門有火塘,中間立一中心柱支撐斜柱,房屋呈圓錐形、分間房屋最少,主要見於東鄉林家和永立村小;登蔣家坪,一般在主室中間設一火塘,側面分出隔間。

馬家窯文化的墓葬,經發掘的有2000多座,墓地一般和住地相鄰,流行公共墓地 ,墓葬排列不太規則,多數為東或東南方向。盛行土坑墓,有長方形、方形和圓形等。葬式因時期和地區不同而有變化,一般有仰身直肢、側身屈肢和二次葬。墓葬內一般都有隨葬品,主要有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裝飾品等,少數隨葬糧食和豬狗羊等家畜。隨葬品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存在著差別,而且越到晚期差別越大,有的隨葬品達90多件,而有的一無所有。這種貧富差別的增大,標誌著原始社會逐步走向解體和中國文明曙光的來臨。

今日走進—馬家窯文化遺址

馬家窯文化製陶業非常發達,其彩陶繼承了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爽朗的風格,但表現更為精細,形成了絢麗而又典雅的藝術風格,比仰韶文化有進一步的發展, 藝術成就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條盤築法成型,陶質呈橙黃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細膩。許多馬家窯文化遺存中,還發現有窯場和陶窯、顏料以及研磨顏料的石板、調色陶碟等。馬家窯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純黑彩繪花紋為主;中期使用純黑彩和黑、紅二彩相間繪製花紋;晚期多以黑、紅二彩並用繪製花紋。馬家窯文化的製陶工藝已開始使用慢輪修坯。並利用轉輪繪製同心圓紋、弦紋和平行線等紋飾,表現出了嫻熟的繪畫技巧。彩陶的大量生產說明這一時期製陶的社會分工早已專業化,出現了專門的製陶工匠師。彩陶的發達是馬家窯文化顯著的特點,在我國所發現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馬家窯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肉彩也特別發達,圖案的時代特點十分鮮明。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隨著大量新出土材料的積累,馬家窯文化彩陶的研究,越來越受學術界關注,逐漸形成為史前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熱點。

今日走進—馬家窯文化遺址

馬家窯文化的價值分為三個方面,分別是文化價值,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馬家窯文化的高度發展,是新石器時期華夏文明晨曦中最絢麗的霞光,折射著中華先民在遠古時代所達到的多項文化成就,馬家窯文化不僅包含著史前時期眾多神秘的社會信息、文化信息、同時它創造了中國畫最早的形式。所有的遠古陶都有歷史價值,而馬家窯的文化價值和觀賞價值,是其它遠古文化類型的古陶器無法比擬的, 特別是它的巨大增值潛力,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收藏隊伍的迅速擴大,將進一步被人們所認識。2000年以來馬家窯文化彩陶的價格,每年都以翻倍的速度增長,成為收藏界十分耀眼的新星。(楊拴豔 劉建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