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哥有話說 | 奔湧吧,每朵浪花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趙志疆

B站獻禮五四的演講《後浪》刷爆了朋友圈,並由此引發了激烈的討論。雖然是向年輕人致敬,“奔湧”的似乎不是“後浪”,而是“前浪”。不同的落差,正是驚濤駭浪的動力之源。

抑揚頓挫的語氣,慷慨激昂的措辭,端莊肅穆的畫風……一切都是前浪最熟悉的模樣。在以“二次元”“Z世代”為標籤的B站,這大概是前浪最熟悉而且容易接受的風格。但是,衝突也因此而起。

有些前浪轉發《後浪》的同時,語重心長地作出評價;有些前浪則對此風嗤之以鼻:前浪習以為常的人生導師姿態,其實正是後浪最難以接受的。兩種態度,實際上都是源於同樣一種心態——我是過來人。

以“過來人”的姿態傳經送寶,這似乎是專屬於前浪的技能包。耳濡目染已久,很多前浪都能不假思索地嫻熟運用。反思傳經送寶的姿態,雖然看起來是一種轉變,但仍然是以過來人的身份代入其中,進而試圖站在後浪的位置上進行判斷。問題是,子非後浪,安知後浪之樂?

儘管演講者何冰深情告白,我們在同一條奔湧的河流。但後浪似乎不以為意,以至於有人戲言:如果你沒有轉發《後浪》,那就證明你還年輕。其實,這樣的局面也並不令人感到意外。在生活、遊戲、鬼畜佔據主導地位的B站,義正辭嚴的說教充其量只是曇花一現的調劑。或者更直接一點說,畫風陡變的內容,多半都只是廣告。

現實也正是如此。B站市場中心總經理楊亮表示,《後浪》由B站公關團隊策劃,只是一個五四青年節前夕,投放在新聞聯播前的品牌廣告。無論從公關策劃還是廣告宣傳的角度來看,《後浪》都堪稱爆款。只不過,這款產品從設計到營銷,都與後浪無關,充其量,不過是在兒童頻道里,插播了一條廣告。

從營銷角度看,兒童頻道當然是可以插播廣告的,而且這些廣告無一例外都是給成年人看的,因為他們往往掌控著遙控器。從消費角度看,太多成人影片習慣以動畫片的形式呈現,迥異於兒童動畫片的畫面和內容,從來就沒有將孩子當做目標客戶。對於後浪來說,無論是在兒童頻道里插播廣告,還是摻雜成人動畫,他們都不以為然。既然接受這個頻道,自然就接受頻道廣告。

以“美美與共,和而不同”為立意,《後浪》不僅未能彌補前浪與後浪之間的隔閡,反而暴露了前浪之間的撕裂。這樣的結果,恐怕是B站所始料未及,卻又喜聞樂見的。因為《後浪》,許多從不關心B站的前浪,不僅留意到了B站,而且主動轉發其廣告宣傳片。這則廣告的成功之處,不僅在於設置了一個高大上的議題,而且在於成功撩撥了前浪們的情緒。

究其原因,雖然每一個前浪都由後浪奔湧而來,但每一個後浪所處的環境卻大相徑庭。有的後浪能不時躍出水面,翻滾出白色的浪花;有的後浪卻始終被擠壓於水底,按在粗糲的砂石上不斷摩擦。驀然回首往事,不一樣的前浪,自然會有不一樣的感受。誰又能說,哪一個前浪的淺飲低唱,不是一種發自靈魂深處的內心感悟?

不得不承認,所有過來人式的“寄語”與“感懷”,都只是自我療愈的心靈雞湯。繞過了那道灣、闖過了那片灘,前浪永遠感受不到後浪當下的真實感受,縱有滿腔熱枕,唯一能感動的也只有自己。

黑格爾說,人類唯一能從歷史中吸取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都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這句話在個人成長上同樣適用——後浪唯一能從前浪那裡得到的訓導就是,後浪不接受任何訓導。

奔湧向前的過程中,每朵浪花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沒有誰能為你限制姿態、鎖定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