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请来348个戏团汇演 昆山这是要唱哪一出

从10月26日至12月7日,在这刚刚过去的43天里,随着首届戏曲百戏盛典的举办,一场规模空前的梨园“大阅兵”在江苏昆山上演,120个剧种,156个剧目(折子戏),近4000名参演人员在各大剧院里轮番演出。据昆山市文广新局统计,网上有100万人观看微信直播,1.1亿人关注相关话题。


三年请来348个戏团汇演 昆山这是要唱哪一出


山西剧种耍孩儿登上百戏盛典舞台。资料图

昆山市文广新局局长徐红生介绍,除了今年的演出外,加上接下来的两年里,昆山总共将邀请全国348个戏曲剧种的经典剧目(折子戏)集中展演。

“大好昆山,大美昆曲”。作为昆曲发源地的昆山这是要唱哪出戏?

扬高戏的烦恼:观众还在演员却老了

九月,是秋收的季节,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大营镇峪里村,到处都是红彤彤的。

村里除了有漫山遍野的苹果树,还有一个由20多位农民组成的戏曲剧团,他们演出的是有着1400年历史的扬高戏。九月底,75岁的原剧团团长李超伦接到了陕州区文化馆的电话通知,经由河南省文化厅选定,豫西扬高戏《明珠宝?花园赠金》将前往江苏昆山,在即将举办的戏曲百戏盛典上进行展演。李超伦立即将这个好消息转告给剧团的每一位成员。“当天晚上,演员们都高兴得睡不着觉。”李超伦说,对于演员们来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舞台。

相传,隋朝末年,李渊率兵南征凯旋,途经田野听此曲调,顿觉耳目一新,即令乐官将此曲调记录下来。这便是扬高戏的最早历史溯源。清末民初,黄河两岸扬高戏班众多,是同蒲剧分庭抗礼的“大戏”。但如今,豫西扬高戏仅存在于峪里村,20多位白天下地耕种,晚上排练曲目的峪里村农民,成为了曾经作为“大戏”的豫西扬高戏最后的传承者。


三年请来348个戏团汇演 昆山这是要唱哪一出


陈便茹正在昆山当代昆剧院后台化妆。张琦摄

接到通知时,距离前往昆山展演还有一个多月时间,但这时已是采摘苹果的季节,演员们便白天去果园采摘苹果,晚上聚在一起排练到深夜。11月14日,他们在昆山当代昆剧院的舞台上演出了《明珠宝?花园赠金》这出戏。铿锵动听的念白,圆浑深沉的曲调……演员们前后登台虽然只有20分钟,但台下响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陈便茹是《明珠宝?花园赠金》中丫鬟和珠的扮演者。她回忆,1982年,李超伦在村里面下了一个招收演员的通知,一次性就有20多人报名参加,最终,经过筛选后,有10多人进入了剧团,陈便茹就是其中之一,那年,陈便茹15岁。“那时候,扬高戏在大受欢迎,村里面经常搭建临时戏台,远近的老百姓都搬着板凳前来看戏,看戏次数多了,很多人都会唱几句。”如今,这一唱就是36年,半年前,她从李超伦手中接过了团长的指挥棒,但面对扬高戏眼下的境况,她感到极度悲观。


三年请来348个戏团汇演 昆山这是要唱哪一出


百戏盛典上,戏迷们看到兴浓时。翟天樱摄

虽然村里面搭台唱戏时,观众依然很多,但演员断层现象却非常严重。陈便茹回忆,五年前,剧团公开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演员招募,十几名年轻人报名,但他们一听说进剧团没有酬劳时,都退出了,陈便茹一个个私下做工作,苦口婆心地劝他们留下来,结果一个人也没说服。

剧团吸引不来年轻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经费,大多数时候,演员们出去演出一次,连车费都要自己掏,运气好的时候,邀请方会请演员们吃一顿工作餐,运气再好点,还会给个四五百块钱的辛苦费,但这些钱,连给演员们买卸妆水都不够。

既然没有年轻人愿意来剧团,无奈之下,老演员们只好硬撑着,这次来昆山展演的20多人中,年龄最大的是75岁的领队李超伦,年纪最小的也有50岁了。“让我们感到特别苦闷的是,剧团成员的年龄越来越大,等我们这些人老得唱不动戏了,那么豫西扬高戏就真的会消亡了。”陈便茹说。


三年请来348个戏团汇演 昆山这是要唱哪一出


川北灯戏剧照。资料图

地方戏的窘境:三分之一的剧种濒临消亡

事实上,在全国其他地方,像豫西扬高戏这样的濒危剧种还有不少。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原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地方戏曲剧种普查。结果显示:全国348个剧种中,分布区域在2个省区市以上(含)的剧种48个,分布区域仅限1个省区市的剧种300个。此次收录的348个剧种中,120个剧种仅有1个国办专业剧团,号称“天下第一团”,还有107个剧种没有专业剧团。而当前全国具有创作演出能力的剧种不足三分之一,濒临消亡。

扬高戏的窘境折射了中国戏曲所面临的重重危机。这次百戏盛典期间,昆山当代昆剧院从事艺术采编的工作人员彭剑飙跟很多前来展演的剧团人员进行了交流,他说,剧团数量锐减;演出场次、观众人数下降;剧目生产能力变弱;人才断层……近年来,中国戏曲发展面临着各种挑战,更可怕的是,有很多濒危剧种随时可能会消亡成为“绝唱”。

陈便茹则说,很多剧种并非没有市场,而是缺少人才,缺失资金。“即便是眼下扬高戏到了最为艰难的时候,还是深受老百姓欢迎,平常出去演出时,观众人数总是特别多。”

“在全国范围内,大部分剧种发展都不是那么兴盛,如何去帮助它,扶持它,使得它发展更好?显然,写再多的报告、提供再多的表格都不如一个真实的舞台展现来的直观。”全国地方戏曲普查办公室副主任王晓珊说。


三年请来348个戏团汇演 昆山这是要唱哪一出


青海黄南藏戏《松赞干布》剧照。资料图

在严峻形势下,这次在昆山举办的首届戏曲百戏盛典获得了广泛关注,甚至牵动了整个中国戏曲界。

徐红生回忆,在全国戏曲全面普查工作完成后,文化和旅游部便有了要将所有剧种集中起来进行展演的意向,而一直以来,昆山也在思考昆曲故乡应该为全国戏曲做点什么?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并迅速地进行了几次对接沟通会,最终决定三年内在昆山连续举办三届百戏盛典。

“这次我们兴致勃勃地跨越千里前来百戏盛典进行演出,是希望扬高戏能获得更多的关注,让更多人知道,还有一群老人在坚守着扬高戏最后的阵地,至少到今天为止,这个古老的剧种还没有消亡。”陈便茹说。20多人的团队前往昆山展演,需要一大笔的差旅费,峪里村村委会拿出了一万多元,主办方资助一些,剩下的钱则由剧团成员拼凑。她希望这次展演过后,剧团能或多或少获得一些扶持与帮助。


三年请来348个戏团汇演 昆山这是要唱哪一出


浙江宁海平调正在上演。资料图

昆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玉连表示,希望借此次百戏盛典举办之机,救活一些濒危剧种。在举办百戏盛典的同时,昆山也为保护戏曲文化做出自己的努力。每场演出开始前,昆山都会邀请各参演单位捐赠代表本剧种的服装、道具、剧本等物品,并以此为基础建设戏曲博物馆。此外,昆山还邀请各参演单位种植象征本剧种的树木,共建“百戏之林”,设立剧种铭牌。“此次百戏盛典过后,部分小剧种仍然可能会消亡,成为‘绝唱’,但他们的‘身影’将永远留存在昆山。”许玉连说。

为了办好百戏盛典,昆山市文广新局发动全体员工,抽调精兵强将,上至局班子成员,下至各科室和下属单位工作人员,牺牲晚上和双休日的休息时间,投入到活动的联络、组织、保障等工作中,约400名工作人员和600名文化志愿者参与服务。“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戏曲的复兴,是一个长远而又缜密计划,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加大投入力度,2018年昆山的金秋一定会被中国戏曲所记忆。”徐红生说。

戏曲复兴之路:百戏汇演能否振兴戏曲

11月30日晚上,昆山千灯镇人张先生带着父母来到保利大剧院观看山西省晋剧院演出的《打金枝》,当晚演出时长2个小时,演员生动细腻、妙趣横生的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我平常很少接触戏曲,这次带父母来看戏也只是想尽下孝道,但看完整场戏后,我自己也被这场精彩的演出深深地打动了。”张先生说。

百戏盛典,给戏曲迷们送上了一顿顿丰盛的文化大餐。在这40多天时间里,去昆山看戏成为了一种流行。在一些乡镇上,除了座位坐满了之外,在座位旁边摆了两大排蓝色的塑料凳子。“评剧《赵锦堂》有48次掌声,沪剧《雷雨》有22次掌声……”山东省文化厅原副厅长陈鹏说,在百戏盛典期间,他一直在昆山观戏。


三年请来348个戏团汇演 昆山这是要唱哪一出


著名戏曲理论家刘厚生先生。资料图

本次百戏盛典不仅让普通观众过足了戏瘾,还吸引了众多戏曲界名家的关注,其中包括两位戏曲界“百岁老人”——97岁的著名戏曲理论家刘厚生先生和102岁高龄的著名戏剧理论家郭汉城先生。

在过去,刘厚生先生平均每年大约要看100台戏,由于年事已高而渐少,在得知昆山这一盛事后,他非常开心地说:“我想去看戏,我还没有看过那么多剧种。”

刘厚生先生还将这次百戏盛典与建国初期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相比,认为活动既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又让人们对中华戏曲的价值与魅力更具信心。由于年事已高,刘厚生老先生无法亲身前来昆山看戏,但他每天都会关注百戏盛典的最新进展,并通过手机直播观看正在上演中的剧目。


三年请来348个戏团汇演 昆山这是要唱哪一出


著名戏剧理论家郭汉城先生(中)。资料图

郭汉城先生也对百戏盛典牵肠挂肚,虽年逾百岁,仍出入剧场,发表评论,被视为戏剧人的楷模,戏曲界的骄傲。郭汉城先生还给百戏盛典送上祝福和期望:“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表演艺术,是为人类所共享的文化遗产,将348个戏曲剧种的经典力作及其代表性的艺术表现内容,予以荟萃展演,实际是中国戏曲的传承者们以及中国戏曲的维护者们对时代、对人民、对国家、对民族、对文化高度的自信和自觉所致。”

此外,郭汉城先生也指出了中国戏曲仍然面临着的生存隐忧和发展挑战,他认为如何让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当代予以良性的发展,如何让民族的戏曲艺术仍然在戏曲化和现代化的目标上实现与时俱进,这仍然是戏曲界、文化界要高度重视的时代命题。

在百戏盛典期间,来自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的相关领导与国内高校院所、戏曲界的专家学者,以及各地戏曲院团负责人也纷纷前往昆山,在观戏的同时,也就戏曲的保护和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路径及未来蓝图展开深入研讨。

国家京剧院创作中心编导宋洋很赞赏这次百戏盛典,他说:“此次盛典无疑提供了一个契机,一方面校阅家底、凝聚心气、积累信心,一方面共同寻找进一步繁荣戏曲的策略,并以此为起点踏上新时代戏曲复兴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