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佛教历史简稿3:吉林省唐代渤海国寺庙佛塔

一、渤海郡王仿唐推崇佛教


唐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中国东北地区的秣羁族首领大祚荣,建立地方民族政权,先称震国后易名渤海国。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从属于唐。 翌年,大祚荣遣子去长安,请求入寺礼佛。 渤海国为了弘扬佛教,在境内修建了许多寺庙和佛塔,僧侣成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阶层。在今吉林省行政区域内,已发现佛教寺庙遗址16座,发现并能确指的佛塔2幢。 这些佛教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珲春、和龙、龙井、安图等市县境内。在这些遗址周边,曾出土了鎏金铜佛、铜佛、砖佛、泥塑佛的造像,其中有释迦牟尼佛和菩萨并坐像。 从出土的佛像和寺庙遗址的建筑,可以看出渤海国接受唐朝佛教文化和寺庙建筑艺术的情形。


二、寺庙遗址


马滴达庙遗址:在珲春市马滴达乡政府驻地东50米处,东北距马滴达遗址约1公里。渤海国各寺庙原名无考,今皆以遗址所在地地名称之。

四方坨子庙遗址:在珲春市三家子乡新城村南开阔地上。距渤海国东京龙源府古城遗址(八连城)很近,寺庙遗址规模较大。

五一庙遗址:在珲春市马川子乡政府驻地东约350米处,五一村的一农门院内。1967年曾出土一尊铜佛造像。

杨木林子庙遗址:在珲春市杨泡满族乡杨木林子村东漫岗上,距八连城古城遗址15公里。曾出土一尊石佛造像。

大荒沟庙遗址:在珲春市英安镇政府驻地东北28公里处,在密江河上游的河谷平地上。曾出土佛像残片。

神仙洞庙遗址:在安图县福兴乡太阳村(原名神仙洞村)福寿屯南1公里的山坡处。

大东沟庙遗址:在安图县石门镇北山村头沟屯东1公里处。

傅家沟庙遗址:在安图县石门镇茶条沟村西2.5公里的傅家沟处。

舞鹤庙遗址:在安图县石门镇舞鹤村南1.5公里山谷中。

碱场庙遗址:在安图县亮兵乡碱场村西南0.7公里山腰处,依山而建。

东清庙遗址:在安图县永庆乡东清村一块菜地内。

龙海庙遗址:在和龙县龙水乡龙海村西500米处。寺庙遗址西北150米处,有渤海国贞孝公主墓遗址。

高产庙遗址:在和龙县德化乡高产村附近山坡处。曾出土泥塑佛像残面和铜佛像。

军民桥庙遗址:在和龙县西城乡通往八家子镇的公路桥西50米处。

东南沟庙遗址:在和龙县八家子镇河南村古城遗址东南沟1.5公里处。

仲坪庙遗址:在龙井市德新乡政府驻地北1公里仲坪屯南缘处。


三、佛塔遗存


长白灵光塔:在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长白镇西北郊塔山(古名龙华岗)四用 端台地上,海拔820米。原塔名失传,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长白府知府张凤台命名“灵光塔”,沿称至今。灵光塔是一座砖造楼阁式空心方培, 北朝南。灵光塔由通道、甬路、地宫、塔身、塔刹等五部分组成。原塔七级,塔平面为方形,与长安小雁塔平面图相同。据《长白山江岗志略》载,早在明代塔顶已毁,1936年地方士绅资助修葺,用五口铁锅扣在一起、中间串一根铁化塔刹安装在第五层顶上,才有了塔顶、塔刹。塔基已被盗掘。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对塔基进行了清理和维修。1981年鉴定确认为唐代渤海塔,列为吉林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再次拨款维修,在塔的四周修建了保护栏,竖立起石质标志牌和说明牌。仿照1936年式样铸造塔刹安装,按原样铸风铎20枚挂在各层塔檐四角,在塔刹顶端安装避雷针,维修后的灵光塔基本上恢复了原貌。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吉林省灵光塔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滴达塔基:遗址在珲春市马滴达乡政府驻地东北山腰处,距马滴达屯1公里。塔已坍塌,原塔高七级,西靠山,东临河。地宫已被盗掘。塔平面为方 形,与唐代长安小雁塔平面图相同,与长白灵光塔平面图亦相同,系唐代渤海国时期建筑物。


本文自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吉林省志》卷四十四/宗教志,整理东北向前/2020年5月4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