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百年(二):奧匈帝國的滅亡與歐盟的前途

奧匈帝國滅亡整整一百年了,有些人很懷念它。奧匈帝國是20世紀初獨一無二的二元制帝國,是中世紀王朝聯合國家的唯一孑遺。

一戰百年(二):奧匈帝國的滅亡與歐盟的前途

☝晚期奧匈帝國,綠色部分為匈牙利,其餘為奧地利各行政區劃。

奧匈帝國來源於中世紀的某一次聯姻,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與匈牙利聖斯蒂芬家族結合,就把兩個國家的王位合併到了一起。直到1848年匈牙利革命被鎮壓,又經過1866年普奧戰爭奧地利被開除“德籍”,原來的奧地利帝國才於1867改為奧匈帝國,匈牙利王國在帝國框架內成立,奧地利皇帝兼任匈牙利國王,而匈牙利在保留自己政府的同時還建立了自己的議會,擁有自己獨立的內政。外交、軍事大權由奧匈帝國中央掌握,匈牙利也有發言權。

奧匈帝國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像美國那樣的聯邦,也不是“一國兩制”。它是中世紀王朝面對近代民族國家思潮所做出的一種適應。

大多數中世紀王朝都完成了國族建構的過程,建立了民族、國家和意識形態(宗教)三位一體的現代民族國家共同體,典型的如法國、德國和英國。

法國的建構最為完美,百年間反覆數次的血腥革命,硬生生地把普羅旺斯、洛林、阿基坦等許多語言文化相當不同的民族,把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用共同的共和民主理想捏成了一個法蘭西民族,為諸如蘇維埃民族、中華民族、(現代)土耳其民族等國族建構樹立了榜樣。

德國的民族整合早於國家建立,當德意志帝國在1871年成立時,現代德意志民族早已形成。

英國各族整合成了一個半吊子民族國家,蘇格蘭、愛爾蘭等保持著和英格蘭的區別,最終釀成英愛之間數十年的內戰和愛爾蘭的最終獨立,以及現在的蘇格蘭分裂勢力。

面對19世紀初的民族主義大潮,奧地利帝國左右為難。

一方面,奧地利主體的德意志人認為奧國應該加入德意志;

另一方面,佔帝國絕大多數人口的非德意志人,尤其是具有和德意志人並列為帝國主體民族地位的匈牙利人不願意參加德意志民族國家,而其他德意志國家也不願意讓非德意志人大批地加入進來。

結果,奧地利雖然一度加入德意志邦聯並掌控之,卻被整個北德意志國家排斥,最終在普奧戰爭後放棄了對德意志的領導權。

一戰百年(二):奧匈帝國的滅亡與歐盟的前途

☝德意志邦聯示意:東南面大紅色為奧地利帝國,東北和西邊深藍色為普魯士王國,淺藍、淺紅代表了普奧戰爭前

而奧地利的非德意志民族,雖然自古服從於皇帝,甘當臣民,但在民族主義思潮影響下紛紛開始大規模的民族主義運動。

首先,匈牙利的民族主義運動結合著自由民主思潮洶洶而來,險些推翻皇帝統治(1848-1849年)。但匈牙利民族主義註定無法成功,因為在匈牙利王國範圍內還生活著克羅地亞、塞爾維亞、羅馬尼亞等許多民族,他們一旦受到匈牙利獨立的鼓舞,肯定也會發動獨立運動。

接著,在奧地利帝國轉化為奧匈帝國後,其他民族也紛紛要求起和匈牙利同等的地位來。在捷克(摩拉維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特蘭西瓦尼亞(羅馬尼亞人為主)、西烏克蘭等地,到處都有呼籲民族自治的聲音。到20世紀前夕,大多數民族已經獲得了某種自治權利,只是還沒有上升到帝國境內一“元”的程度。

奧匈帝國不僅面臨著內部分裂的危險,而且外部的敵人也對它虎視眈眈。這種窺伺並不是簡單的擴張領土的慾望,而是同樣伴隨著民族統一的目的。

比如,塞爾維亞試圖將奧匈帝國境內的克羅地亞、塞爾維亞、波斯尼亞、斯洛文尼亞人併入塞爾維亞,整合為南斯拉夫;俄羅斯試圖收復西烏克蘭,實現烏克蘭統一;羅馬尼亞也想佔有特蘭西瓦尼亞等。這決定了奧匈帝國在民族國家時代的外交空間十分狹小。

一戰百年(二):奧匈帝國的滅亡與歐盟的前途

號稱“種族熔爐”的美國

近代世界很難容納一個超民族的國家共同體,號稱“種族熔爐”的美國,也不過是把大家都熔成美利堅民族,並不是真的有許多民族共存。美國是超種族的共同體,不是超民族的共同體。何況從近年來美國內部的情況看,這個“共同體”的含金量恐怕也得重新衡量了。奧匈帝國面臨的威脅則更大。

鐵路、電報、郵政、統一關稅區等近代國家的標配,把近代國家迅速地整合起來,地方主義遭到壓制,中央集權空前強化。在這種情況下,奧匈帝國境內的各民族紛紛湧向經濟發達的維也納,維也納成了一個國際都市,治安也隨之惡化,招致德意志人的反感。年輕的希特勒就對這種“國際化”十分厭惡,考大學失敗後,他寧可前往德國生活。而各地民族對發達的德意志地區也十分忌妒,覺得奧匈帝國是民族壓迫者、德意志人和匈牙利人是吸血鬼。奧匈帝國在其存續的70年間,始終無法解決民族間的矛盾。

一戰百年(二):奧匈帝國的滅亡與歐盟的前途

☝其實我覺得維也納還是很德國的一個城市,也就希特勒之類的極端分子會覺得維也納過於國際化

奧匈帝國的近代化進行得很不徹底,原因也和民族有關。帝國在各地進行農奴制、封建制改革,必須小心翼翼地尊重當地上層的利益,以免引發民族叛亂。開展教育要用各種不同語言,不用德語則效率太低,用了德語又遭民族主義者反感,進退兩難,導致國民受教育水平一直比較低下。開展工程建設、發展全國貿易等也面臨類似的問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奧匈帝國是一次殘酷的挑戰。

現代戰爭和軍隊極大地不同於傳統戰爭。戰爭從局部轉向全面,“超限戰”開始打響,參戰國家必須動員自己的全部國力來參與對抗。

奧匈帝國地廣人多,但動員能力卻很差,不僅因為各民族不願意為了一個不存在的共同體去戰鬥,即使願意,他們也無法充分發揮效率:各民族組成的軍隊使用十幾種不同的語言,軍官下個命令都需要翻譯,這樣的軍隊如何有效地戰鬥?在行政管理中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因此,同樣的人口、同樣的資源、同樣的經濟,奧匈帝國的動員能力遠不及鄰近的德國。當德國動員出八個集團軍加世界第二海軍的時候,奧匈帝國只能拿出兩個集團軍加一支4艘主力艦的小艦隊來,而且持續作戰能力還不如德國。

一戰百年(二):奧匈帝國的滅亡與歐盟的前途

沉沒的“聖斯蒂芬”號戰列艦

奧匈帝國海軍留給後世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沉沒的“聖斯蒂芬”號戰列艦,歷史上僅有兩艘留下完整沉沒景象的主力艦之一。另外就是二戰時期的匈牙利領導人“海軍上將”霍爾蒂了。

奧匈帝國實際上並沒有在戰爭中失敗,因為它根本不是戰爭的主力。在整個戰爭中,奧匈主要和俄國和意大利對抗。俄國十月革命失敗後,奧的敵人只剩下意大利。意大利是民族國家中的敗類,奧匈是中世紀國家的菁英,雞頭與牛後對決,可謂棋逢對手,半斤八兩。戰爭的勝負主要在於跟了不同的大哥——德國輸了,奧匈跟著輸;英法勝了,意大利也喝湯。

以英法的思維,本來是可以容忍奧匈繼續存在的。奧匈不同於德、俄,國土雖大,但國力有限,割地賠款即可。但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美國人,卻提出要在東歐搞民族自決。就這樣,奧皇黯然退位,在死去的巨人身後留下一大堆新國家:

德語區成立了奧地利共和國,而且德奧永遠不得合併;

匈牙利獨立,但匈牙利的特蘭西瓦尼亞割給羅馬尼亞;

克羅地亞及斯洛文尼亞獨立,後併入塞爾維亞,成為南斯拉夫王國;

捷克斯洛伐克獨立;

西烏克蘭地區並給了復國的波蘭;

還有一部分地區被意大利佔走。

一戰百年(二):奧匈帝國的滅亡與歐盟的前途

☝奧匈帝國與現代國家版圖對比

“民族自決”還引發了一系列新問題:意屬南蒂羅爾的德意志人問題(後來希特勒為尋求意大利支持,沒有索要這片土地,還引發許多納粹成員的不滿),捷克蘇臺德區的德意志人問題;羅馬尼亞和波蘭境內的匈牙利人問題,塞爾維亞伏伊伏丁那地區的匈牙利人問題等等。

這些新成立國家的國族建構都存在種種問題,而奧地利作為德意志人國家,根本就沒有國族建構,大家都等著併入德國。二戰東線戰場、南斯拉夫問題等都體現了奧匈分裂後嚴重的後遺症。

奧匈帝國滅亡至今有一百年了,但它給後世留下的遺產和教訓都很多。奧匈最大的遺產就是“多元一體”思想,從奧-匈二元一體,到差點實行的奧-匈-南斯拉夫三元一體,乃至一些人提出的七元一體,不同民族可以和諧地共存在一個國家,建設共同的家園。

“多元一體”思想正是歐盟的思想基礎。歐盟的成立,它的理論基礎和制度架構都和奧匈帝國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各國平等地位,消除內部壁壘,共同外交軍事政策,民族自治等。從某種意義上說,奧匈帝國是近代最成功的邦聯國家。

然而,奧匈帝國面臨過的問題,現在的歐盟一樣沒拉。地區整合的緩慢、外界的干涉、主體(優勢)民族對讓利的反彈、弱小民族對被支配被幹涉的恐懼等,都給歐盟帶來嚴重危機。時至今日,歐盟並沒有一種通用的語言,這影響著歐盟內部的人口流動和民心相通;英國作為歐盟三強之一竟然退出歐盟,暴露了優勢民族的自私自利;希臘靠作弊加入歐元區,把自身的危機轉嫁到各國,體現了有自主無監督的“大鍋飯”體制的固有弱點;德國(或德法)操縱歐盟的意圖和各國對此的反感,是歐盟進一步發展的核心障礙。

一戰百年(二):奧匈帝國的滅亡與歐盟的前途

由二十多個國家拼湊而成的歐盟

☝由二十多個國家拼湊而成的歐盟,會不會像奧匈一樣,最終成為黃粱一夢?

如果沒有外界的壓力,奧匈並不會滅亡,歐盟也是一樣。但各種外部勢力正拉扯著歐盟國家向著不同方向前進:

對於英國退歐,許多人相信美國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東歐國家背後時時顯現出俄羅斯的影子。難民的湧入改變了歐洲一些國家的人口結構和社會文化形態,給各國帶來揮之不去的陰影,恐怖主義、極端主義滲透進來,早被壓制的極右勢力乘機反彈,許多國家陷入血雨腥風。

一戰百年(二):奧匈帝國的滅亡與歐盟的前途

歐共體和歐盟的基石

☝法德軸心當初就是歐共體和歐盟的基石,未來必然還將是歐盟的核心,有如奧匈之於整個帝國。歐盟前途的關鍵有兩個:一是法德合作的程度,二是其他成員國對法德的態度。只有法德做到真正一體化,同時其他民族願意以法德為軸心參與一體化,歐盟才能成功。

歐盟會不會走上奧匈帝國的老路,還需時間來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