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生物競爭與社會競爭對比

重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生物競爭與社會競爭對比

在中世紀,最初的勞動者生產的產品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生活所需,當他們的生產資料除了滿足自己及家屬的生活需要外,還有剩餘時,就可以進行擴大再生產,這樣,在產品有了更大剩餘時,就產生交換。此時,產品被成為商品。

生產方式由家庭手工業演變為城市手工業,此時,商品生產僅僅處於成長時期。因為勞動者擁有的生產資料有限,能夠交換的商品也就有限。譬如:A戶生產小麥,但無麵粉加工機,需要借用B戶麵粉加工機。A戶生產後的麵粉除了滿足自己的家屬和自身的需要,還要支付B戶的加工費用,餘下的部分才能進行交換。

重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生物競爭與社會競爭對比

然而,這種可用於交換的商品的市場狹小,範圍也小,但是,這種不斷擴大的生產方式是穩定的。隨著商品生產的擴大,商品的生產規律也開始發揮作用,生產者處於獨立、盲目的狀態進行生產,而交換的結果卻是未知的,各自進行各自的生產,並不知道社會的需求、產品是否能夠賣出去、產品價格的高低、產品銷售後是否夠成本等無政府狀態。而伴隨生產的發展,每個資本家為了增強自己的產品競爭能力,都竭力加強自己工廠中的生產組織性以提高生產、降低成本。結果,每一個別工廠中的社會化生產所具有的日益加強的組織性,愈來愈加劇了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

在機器大工業發展的帶動下,進而在生產的競爭下,生產資料的擁有者——資本家開始逐步控制市場、擴大市場,鬥爭不斷趨於激烈。在這個過程當中,生產條件,技術設備較好的工廠進一步擴大發展,而劣勢的就逐漸被淘汰。這就像達爾文《進化論》中描繪的個體生存鬥爭,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工廠生存並擴大,而不適者被淘汰或兼併。動物的生存鬥爭的自然狀態在資本主義發展中表現為資本家之間,工廠之間,國家之間的競爭。

所以,恩格斯說“動物的自然狀態表現為人類發展的頂點”。

重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生物競爭與社會競爭對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