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評不上院士:不只是“三無”這麼簡單

2019年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公佈增選院士名單,諾貝爾獎與拉斯克獎得主屠呦呦沒有出現在兩院院士

候選名單中。近期輿論發酵,很多人開始質疑為何屠呦呦評不上院士。


屠呦呦評不上院士:不只是“三無”這麼簡單


網上有種觀點認為:評委會認為屠呦呦“無博士學位”“無海外名校留學經歷”“無足夠的核心期刊”,所以無法獲得院士身份。

實際情況沒有這麼簡單。

事實上屠呦呦無法獲得院士身份是中醫思想與現代醫學之爭,是學術圈子之爭,是院士評選標準之爭。

要想討論這個問題我們首先應該看一下中國兩院院士選拔制度

屠呦呦評不上院士:不只是“三無”這麼簡單

我們可以看到,院士的提名需要由兩院院士與學術團隊提供。屠老今年已經90歲,按規定需要5名院士一同提名。而一般情況下,院士只會提名自己研究領域的同行

屠呦呦的專業領域自然是中醫藥方向。目前目前我國中醫藥領域的院士有:陳可翼、程莘農、吳以嶺、王永炎、石學敏、張伯禮、李連達等共七名。

而這七名院士所研究的方向都是將中國傳統醫學思想納入現代醫學體系中。如工程院院士程莘農是我國針灸領域的權威,編寫了針灸醫學的教材;張伯禮院士則進行了舌診客觀化研究,在中藥循證評價方法建立中起了重要貢獻。

屠呦呦則不同。她的研究完全按照現代醫學的方式展開,其實算是植物藥的科學化研究。而她取得的成果完全又無法納入中醫研究體系之中,甚至可以說是對中醫“驗藥廢醫”的最好佐證。

屠呦呦評不上院士:不只是“三無”這麼簡單

屠呦呦母校的實驗室,可以看到完全是按現代藥物學的工作方式展開


因此,不要說是院士體系,就是在中醫科學院,屠呦呦在獲獎之前也基本處於被冷落的狀態。她在1971年用發現了用乙醚低溫萃取青蒿素的方法之後,基本再無重大發現。這也是網上認為她“無足夠核心期刊”的原因之一。

因此,屠呦呦甚至很難獲得足夠的提名數,更不要說評上院士了。

第二是學術圈的問題,我們還是回到院士評選體制:


屠呦呦評不上院士:不只是“三無”這麼簡單

可以看到,院士的評選理論上完全按照民主選舉的方式產生。也就是說,除了足夠的學術成就,參選人也需要足夠的風評與人際能力才能評上院士。

可惜屠老兩者都有欠缺。

《人民日報》九年前就發表過文章,評價屠呦呦“默默工作、不善交際、敢講真話”

同時,屠老在學術圈中其實是有所非議的。

首先,她對青蒿素的研究成果是建立在餘亞綱等的研究成果基礎上的。而且屠呦呦剛開始萃取出的青蒿素的治瘧效果其實不好,經過雲南所得改良後才有了足夠的療效。

其次,我們熟知的敢講真話的饒毅教授,,在2011年宣佈不再參選院士後,曾發文《今日中國誰最該當選院士?》中推薦屠呦呦和張亭棟,但是他也在《中藥的科學研究豐碑》中寫道:

“屠呦呦突出自己作用是為充分坑定其它研究小組和自己研究小組其他成員的作用,包括她後來的出版物引用文獻時,將他人的名字省略、自己的名字前移,也為‘523任務’其他參與者所詬病”


屠呦呦評不上院士:不只是“三無”這麼簡單

饒毅教授


因此,即使獲得足夠的院士推薦,在民主選舉中,屠老的勝率可能也不高。

第三則是院士的評選標準與諾貝爾獎之間的不同。

總的來說,諾貝爾獎鼓勵的是對全世界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是

榮譽稱號

而中國兩院院士評選則要求對中國已經做出,並且能接著做出貢獻,是要繼續奮戰的實職

而屠老已經是中國中醫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兼唯一的終生研究員,實際上享受院士待遇。同時屠老今年已經90歲高齡,應該不適合再奮戰在一線。

屠老的研究團隊也表態“老師沒有打算參與院士評選”,因此,我們還是祝屠老健康、長壽吧!

屠呦呦評不上院士:不只是“三無”這麼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