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清鎮市易地扶貧搬遷居民謝興照:從困難職工到扶貧幹部,異地搬遷帶來的人生蛻變

我叫謝興照,原是清鎮市流長鄉羊壩村人。2017年以前,我從來沒有想過,我們一家人也能過上“城裡人”的生活。

小時候,我因為手術導致右耳完全封閉,加上腦神經壞死,患上了嚴重的面癱。家裡奶奶雙目失明;母親患有先天性貧血;父親患有肝硬化、胰腺炎,後來還因為車禍做了開顱手術後患上癲癇,完全喪失勞動力,一家人生活的重擔一下子落在了我的身上。

為了養家,我於2009年畢業後就選擇外出打工,從織金、遵義到貴陽,上礦山、裝寬帶、送快遞……我輾轉各地,換了一份又一份工作。但病魔折磨著家人,生活的重擔絲毫沒有減輕,本就微薄的薪資在醫藥費和生活費的“雙重重壓”之下更是杯水車薪。

2017年以前,我們一家4口就擠在一間低矮破舊的石頭房裡,布簾勉強將房子隔出三個房間,“廚房”和“堂屋”算一間,另外兩間“臥室”擠著四張床。

是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改變了我們家的生活。2017年,乘著易地扶貧搬遷的春風,我們一家搬進了清鎮市站街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楓漁小區。新房不僅家電傢俱齊全,更重要的是,小區配建的衛生室就在樓下,我爸媽看病輸液方便多了,甚至還可以把醫生請到家裡來。

不僅如此,我還結束了外出打工的漂泊日子,通過選舉,我在居委會當上了文書,同時擔任楓漁居工會幹部。

今年初,貴陽市總工會啟動“新市民·追夢橋”工程,對我家進行了入戶調查,並將我納入困難職工幫扶系統,享受每月700元的困難職工生活救助補貼。今年6月,我的母親病情復發急需住院治療,高額的治療費用讓我再次陷入困境,市總工會了解到情況後,又為我帶來了5000元的臨時救助金,幫我渡過難關。

這一切,我始終心懷感激。以前,我只是為了自己一家人的生活而忙碌奔波,而如今,我有機會也有了一定的能力,定要為其他有需要的人做點事情。

這幾年,“我年輕,讓我來”成為了我最常說的話之一。背殘疾老人回家、扛米上樓、送水、換電燈泡、修電視、打掃衛生、疏通馬桶等等,只要大家有需要,我就是他們隨叫隨到的“幫手”,居民們對我越來越信任。

偶爾,我也會遇到緊急情況。2019年,搬遷戶陳燕莫名昏倒、徐青青家中受傷、劉志倫眼疾發作……我先後6次陪小區居民乘坐救護車到醫院就診,為了讓大家心裡更踏實,每次我都等病人做完檢查後才安心返回工作崗位。

今年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所有人的春節計劃,站街鎮全體幹部職工響應號召返崗上班,我也毫不猶豫地衝上了一線,卡點值班、小區消毒、為小區群眾送油、米、菜、桶裝水等生活用品,在疫情防控一線的17天裡,我自告奮勇,成為小區唯一一個沒有輪換休息過的人。

如今,看著我們搬遷社區的日子都越過越好,我打心底覺得幸福,是黨和政府讓我擺脫困境擁有新的人生,作為一個生而平凡的普通人,我將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繼續在工作中發光發熱,為美好幸福的生活奮鬥。

(貴陽日報融媒體實習記者 楊鴻 整理 編輯 言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