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为什么风光不再?

从数百万册的丛书销量到寥寥数人的签售现场,《百家讲坛》的系列书的辉煌和没落也反应了《百家讲坛》栏目组的兴衰,曾经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曾经引红了一批诸如易中天,纪连海的学者教授的科教节目为什么而今风光不再?

曾经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为什么风光不再?

“一桌、一人、一口”《百家讲坛》为何红极一时

其实思考这个问题,不妨回过头看一下时代背景,作为中央十套科教频道《百2001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节目。

在那个互联网和信息化普及程度较低的年代,电视是绝大部分人接受外界信息的媒介,相对的刚进入新世纪的人们的娱乐方式也较少,在这种情况下,看电视作为一个家庭茶余饭后一个重要的消遣方式占据了大部分家庭的闲暇时间。

加之《百家讲坛》的科普和教育意义,优秀讲师的诙谐讲稿,在那个相对保守的时代,不由得令人耳目一新,摆托了历史刻板枯燥的传统形象,在几乎二十年前,这种科教的推广方式堪称创新。

曾经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为什么风光不再?

一、凋零之本:大势所趋,无法成为快节奏时代的碎片化信息

作为90后,小编本人也是在电视机前长大的,《百家讲坛》是我必看的节目,小编的成长历程即见证了《百家讲坛》的兴衰,可以说,《百家讲坛》的兴衰是在遵循时代潮流的客观趋势,而其自身的主观原因只是加速了它的没落。

为什么说《百家讲坛》的没落是必然呢,其实了解《百家讲坛》的节目收视率可以发现,《百家讲坛》自播出之后,收视率一路攀高,到2006年,《百家讲坛》造就的最大明星易中天登上讲台开始进入巅峰。

《汉代风云人物》和《易中天品三国》让《百家讲坛》火出了科教,历史这个圈之外,加之其系列丛书数百万计的销量,其辉煌时刻可窥一斑,到2009年这个时间段,作为央视众多栏目组里炙手可热的节目。

曾经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为什么风光不再?

《百家讲坛》造就了一大批学者讲师的走红,其中的佼佼者易中天,王立群,纪连海时至今日依然被人津津乐道。

既是巅峰也是也谢幕将启,经历过短暂的极致辉煌之后,《百家讲坛》开始走下神坛,当然与其说是《百家讲坛》的走下神坛,其实背后是整个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的落幕。

2009前后,不仅仅是电脑这种全面的多媒体设备在中国大肆推广的时间,更是以3G为首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机的出现使得人们接受信息的途径选择大大丰富。

曾经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为什么风光不再?

作为功能更全面,更方便的新的移动终端和家庭娱乐核心,智能机和电脑的普及对一传统的广播电视传媒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作为科教节目的《百家讲坛》自然受到了波及。

尽管这样,《百家讲坛》依然凭借庞大的观众基数和知名度保持着自己的热度,但是随着信息化的高速推进,智能设备走入千家万户的时代趋势,作为传统文化传媒载体的广播电视终究是每况日下。

所以说,在这样的时代前提之下,《百家讲坛》的辉煌落幕只是众多电视节目凋零的一个缩影。在人们越来越多利用智能手机这样的便携终端在高速的生活节奏中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信息的生活方式下,给整个传统传媒行业带来的只有逐渐边缘化一途。

曾经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为什么风光不再?

二、主观原因加速节目的衰落

如果说,以《百家讲坛》一干节目为代表的的传统电视广播的没落是信息化发展一手造成的话也有失偏颇,尽管信息化智能化的当今社会对传统传媒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但是电视节目,在中国这个把家庭理念看得极为重要的社会环境里,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去在茶余饭后打开电视和家人共憩的。而《百家讲坛》作为一个曾经受众观众极广,基数极大的节目,是如何如此快速跌落巅峰的呢?这一点其实可以从节目本身寻找答案。

曾经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为什么风光不再?

观众历史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审美疲劳

为什么说观众水平的提高呢,得益于我国的义务教育和各类高校的扩招,使得群众的平均文化素养相较20年前大大提高,而节目本身的质量却没有水涨船高,使得节目出现了除了部分“当红讲师”之外,其它讲师的水平难以吸引观众的情况;

曾经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为什么风光不再?

其次是节目的选材,纵观《百家讲坛》的所有期目,其内容大多围绕帝王将相,范围过于狭窄,容易引起观众的视觉审美疲劳,加之并不是所有的讲师学者都能像易中天,纪连海那样能把历史讲活。

狭窄的素材范围,部分过于学术化不善于通俗的讲解,当观众失去新鲜感之后,是很容易造成审美疲劳的。

曾经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为什么风光不再?

缺少创新,单方面的观点输出

《百家讲坛》的前期的成功是专家和“一桌、一人、一口”这种讲演方式首次带入科教节目的创举所致,在当时来看,是极具创新的科普方式,加上部分讲师优秀的演讲水平,给其带来了极大的热度。

但是,后期《百家讲坛》的衰落跟它执迷于这种最初的演讲方式脱不开干系,前面已经说过,仅仅是选材就能引起观众的视觉疲劳,如果再加上讲师演讲水平的差强人意造成的单方面的历史文化输出,那么就十分难堪了。

而与此同时,一干新的演讲类节目的涌现,譬如《开讲啦》《青年中国说》,它们不仅仅再选题上更接地气,在内容上也更注重与观众的互动,达成了双向沟通的节目效果,即使在互联网+的今天,也创下了十亿播放量的高热度。

曾经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为什么风光不再?

而再比较《百家讲坛》你就会发现,在这样的信息化互联网环境下,它的单向输出几乎与时代脱节。“成也萧何败萧何”,它开创了演讲类节目的先河,却又在其中迷失了自己。

尽管有人把它定位成“专家通向百姓的桥梁”,但是从近二十年的反馈来看,这座桥梁无疑是单通道的。对于历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量,这种束缚大众思想的文化传播方式,是落伍的。

曾经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为什么风光不再?

国学热的下降

其实这个可以算作一条客观原因,这是一个娱乐的当下,各种娱乐活动,信息充斥在社会当中,参与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于是能够关心,喜欢国学的人不复以前。

但是为什么把这个原因放在主观因素里面呢,其实逆向思维而论,《百家讲坛》和我们的教育机构一起担任着提高国人历史文化素质的职责。

既然国家教育事业有成,群众人均文化水平提高,《百家讲坛》也算是完成了历史使命,从好的方面看,也许它映射的就是国人历史文化水平的提高。

曾经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为什么风光不再?

结语

如果说客观原因下时代趋势无可抵挡,而节目本身又不能做出顺应时代和观众的变化,那么风光不再甚至到现在的签售现场门可罗雀必定是无可避免的,《百家讲坛》伴随着一代人的童年和青春。

正如这二十年间中国高速发展的互联网行业,历史之所以成为历史,是因为过去终会过去,坦然接受这份变化,即是承认当下社会群众对信息更倾向于碎片化模式的吸收。

当然这并不是《百家讲坛》本身的过失,作为一个曾经以55万册天价竞拍出版资格和创下0.69收视率记录的节目来说,二十年间它已经很好地完成了自身传播历史国学的社会科教任务,它启发了一代电视机前青少年的国学梦,这已经足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