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筠英53年國慶給主席獻花,《一月的哀思》朗誦者,為觀音配音

1953年國慶節,張筠英和王小懷作為全國少年兒童的代表,登上天安門城樓給毛主席獻花。

為什麼會從北京上萬名小朋友中選中張筠英?答案出乎所有人意料,因為張筠英膽大。

國慶觀禮給國家領導人獻花是從蘇聯借鑑的儀式。一男一女兩名少先隊員,跑過金水橋,登上天安門城樓,給毛主席獻花。

毛主席當時在國內享有崇高的聲望。主席接見群眾代表時,經常發生有人太過激動當場暈倒的情況。

張筠英53年國慶給主席獻花,《一月的哀思》朗誦者,為觀音配音

組委會擔心女孩子膽小,萬一在萬眾矚目的時刻當場暈倒這可不太好辦。在挑選獻花的小朋友時,在思想品德及成績好的同時,特意在女生的條件上加了一條“膽子要大”。就這麼一個條件,北京東城區培元小學的張筠英榮幸入選了。當時張筠英9歲。

張筠英膽大,敢說敢笑。她膽子真的很大,在毛主席又蹦又跳,毫無拘束。毛主席看著身邊這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俯下身用湖南方言慈祥地問:“你看見什麼啦?”

張筠英小手指著遊行隊伍中火車模型,對毛主席說:“您看,那小火車還冒煙呢。”

新華社記者手疾眼快,搶拍下偉大領袖和少年兒童在一起的感人場面。

張筠英53年國慶給主席獻花,《一月的哀思》朗誦者,為觀音配音

毛主席身邊的小男孩是北京育才小學的王小懷。王小懷今天已是享受政府津貼的醫學專家。

主席不久後對有關人員說,“不要只給我一個人獻花嘛。”,國慶典禮獻花的儀式被取消,張筠英和王小懷成為最後兩個在國慶典禮上給毛主席獻花的少先隊員。

張筠英53年國慶給主席獻花,《一月的哀思》朗誦者,為觀音配音

有人說張筠英後來主演《祖國的花朵》得益於這次獻花,不能說沒有這方面因素,但1955年《祖國的花朵》劇組在北京挑選小演員時條件還是很苛刻的,要能代表中國兒童的形象,不但形象要好,學習成績也要優異。

《祖國的花朵》伴隨著插曲“讓我們蕩起雙槳”紅遍大江南北,張筠英再次成為公眾人物。

張筠英53年國慶給主席獻花,《一月的哀思》朗誦者,為觀音配音

張筠英高中畢業後考上中央戲劇學院,人們以為她將再次出現在銀幕上時,她有卻很長時間消失了。

直到1977年,有一首感人肺腑的長詩從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傳出。

張筠英53年國慶給主席獻花,《一月的哀思》朗誦者,為觀音配音

我不相信

  一九七六年的日曆,

會埋著個這樣蒼白的日子;

  我不相信

  死亡竟敢和他的生命,

連在一起;

  我不相信

  迎風招展的紅旗,

會覆蓋他的身軀……

這是詩人李瑛寫於1976年的《一月的哀思》,1977年公開發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以配樂詩朗誦的形式向全國播放,女聲朗誦就是張筠英。

這首感動無數中國人的懷念總理的長詩最後收錄進中學語文課本。

張筠英沒有繼續她的電影事業,而是傾心於朗誦這個專業。

1982年,又一首聞名全國的長詩中出現她的聲音。

張筠英53年國慶給主席獻花,《一月的哀思》朗誦者,為觀音配音

風流喲,風流,什麼是風流?

我心中的情思像三春的綠柳;


風流喲,風流,誰不愛風流?

我思索的果實像仲秋的石榴。


我是一個人,有血,有肉,

我有一顆心,會喜,會愁;

這是詩人紀宇的《風流歌》,朗誦者是張筠英和後來成為她老公的著名朗誦家瞿弦和。

張筠英專心致志於廣播演播事業,1987年被中央臺列為十大演播家之一。她演播的小說、獨立執導的譯製片在國內影響廣泛。她將形象隱藏在幕後,把聲音展示在人們面前。

張筠英53年國慶給主席獻花,《一月的哀思》朗誦者,為觀音配音

大家都知道央視版《西遊記》觀音的扮演者左大玢受過毛主席的接見,但少有人知道給觀音配音的演員也受過主席的接見,她就是張筠英。

左大玢大慈大悲的形象,張筠英空谷傳音般的聲音,將老百姓心目中的觀世音栩栩如生地呈現了出來。


歡迎關注《老耿雜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