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开生面的《西游记》内含日本艺术家对中国诚挚的感情

别开生面的《西游记》内含日本艺术家对中国诚挚的感情

想到《西游记》,你会想到什么?于我这个80后的山里娃而言,央视86版《西游记》勾连起太多欢乐愉快的人生时光。

《西游记》是我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暑期生活的标配,与快乐相随。在原本休闲娱乐资源稀缺的时代,山村孩子的暑假生活除了写作业、户外玩乐和干农活,就剩看电视

了。几乎年复一年的,电视机循环播放《西游记》,每当熟悉的旋律响起,“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看着师徒四人和白龙马一起淌过那瀑布,意味着安静舒适的暑期休闲生活开始了。

我记得,从小学到大学,我家换过地方,换过房子,电视机也换过几台,挪过不同的位置。但不变的是,年年暑假,电视机里依旧顽强地播放《西游记》。观看次数多,对剧情了如指掌,对经典桥段对白甚至能倒背如流。以至于在我30多岁去黄山游玩时,当听人指着某处说《西游记》曾在此拍摄,我脑海中马上呈现巡山小妖“大王派我来巡山啰”的声音和桥段,记忆鲜活的好像前一秒刚做过的事情。有次和爱人去浙江绍兴玩耍,那也是好朋友的家乡,绍兴东湖是女儿国的取景地,朋友带我们亲临现场再次回味,连带着音乐和剧情一一在脑海中展开,我们讨论起来都倍感亲切。

《西游记》是几代国人记忆中的经典之作。经典就是这样百看不厌,它为什么招人喜欢呢?对于而言,两个元素至今未变:一来它好玩欢乐。其人物造型独特有趣,极具辨识度,他们可以上达天庭窥探缥缈的神仙之事,又可深入地府进入怪诞的妖精之家。孙悟空能斗,猪八戒能吃,沙和尚能干,唐僧师傅淡定又良善。二来孙悟空拥有不死之身,唐僧肉有食之不死之效,西天取经最终能达到人之不死的目标,这对于从小就思考生死并对死亡充满恐惧的我而言,简直是过足了一把瘾。


别开生面的《西游记》内含日本艺术家对中国诚挚的感情

好玩欢乐的《西游记》可以满足的人的休闲娱乐想象之需求,这对童年和青少年的我而言是如此珍贵和重要。现在即将迈入不惑之年,发现好玩欢乐更是健康人生很重要的一种体现和体验。只是略有遗憾的发现,与从前相比,这种感觉更难以获取。

我想很多人喜欢西游记,是因为《西游记》所呈现的各种永生的因素,满足了人类潜意识中对永生的渴望,对死亡的恐惧。这对我而言也是如此真实,难怪我会这么喜爱《西游记》。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脑海中会有很多画面和声音不请自来,可见这故事没有离开过我,一经激活,立马上线。

曾经欣赏过日本的戏剧《西游记》。那是因为看到做戏剧策展人的朋友袁鸿的推荐。当时记得宣传页上既没有经典的美猴王形象,也没有七彩祥云和金箍棒。我怀揣好奇和疑惑,也本着怀旧和致敬经典的初心,下班后与朋友一起如约而至东宫影剧院,期待着即将出演的《西游记》。

你问怎么样?哇,我说,那是妙不可言! 《西游记》竟然可以这样呈现,让我大开眼界。

因为这部《西游记》,我对日本戏剧一见钟情。就好像因着《喀布尔安魂曲》,我对巴西戏剧一见倾心一样。看戏的100多分钟,我那丰富的感受和想法如果能即时呈现出来,估计是颇为壮观的一次大型展览。戏剧接受后我的评价就浓缩成一个字:好!回家还因此写了个欢快的日记,然后洗洗睡了。

一觉醒来,越发觉得这部戏值得回味,当我看了剧团主创们在创作这部戏时的心路历程,更是让我于欢乐好玩中又品出别的滋味。

这部戏剧表演的是“大西游”,有始有终,重点演绎的桥段是“真假美猴王”、“三打白骨精”、“过火焰山”。首先吸引我的还是它欢乐搞笑,一般人看到之后都会忍俊不禁。尤其是当你看到被误解的前一秒还降妖伏魔的孙悟空,后一秒唱着荡气回肠的日语歌给师傅深情表白;当你看到各路神仙奇奇怪怪的装扮和听他们脱口秀一样的表达;当你看到被妖怪捆绑、打倒在地的唐僧半裸着身体不断从地上爬起来,甚至屁股上还被妖怪啃了一口肉,他依然喋喋不休、谆谆教导悟空不要随便开杀戒,而悟空展现出来的混不吝的气质,配合他的哲学式独白。简直了,你会觉得“我这是看的小品,相声还是脱口秀啊?”幽默无处不在,令人捧腹的时刻接连不断,有几次让我联想到《大话西游》。

不过后来才知道,这部戏剧在先,《大话西游》在后。可见,幽默也是可以超越国界、直达人心。

当你看到戏剧的导演穿着便服来到舞台中间,推搡着悟空说“快演啊,快把剧情往前推啊!”以及中间某个片段,舞台上只剩下两个猪八戒,这时忽然从台下窜出两个中年男子,一个是大鸟形状,另一个京腔京调弹唱起来,大意是说“人生乐事,吃喝二字”,传神演绎了朱八戒的人生志趣。这种跳进跳出的互动,有种穿越的感觉,一点都不觉违合,真的好有趣。

在欢乐搞笑的背后,该剧蕴藏着深沉的内核,这一点贯穿始终,引领思考不断突破,也是戏剧的真正魅力所在。尤其是剧中对生死的提问及演绎,是它吸引我的重要的因素,它依旧关照我自幼年起就有的疑问和困惑,对我内心鲜活的生命状态有所回应。

有人曾经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说嫁人当嫁猪八戒,因为他会带给你稳稳的小确幸;而孙悟空属于直男癌晚期,谁嫁谁倒霉;沙和尚埋头干活不多话属于职场上深得领导喜欢的类型。似乎真的很贴合现在某些团体人群的人设呢?

这些思考很现实,具有浓浓的烟火气息。而这部《西游记》贯穿始终的是对终极问题的思考。你是谁?你在做什么?你要往哪去?

在真假美猴王那段桥,当齐天大圣被误解后焦急地摇晃师傅大喊“看,我是真的!它是假的!”师傅怯生生的说“猴子看起来都差不多”,这竟让我心生怜悯。看多人看待别人都是“差不多一样”;很多人被看做是和别人“差不多一样”。然而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非常独特,非常不同,都是唯一。很多人终其一生,其生命中最真实的部分不被身边最亲密的人所看见,听见和理解,真是莫大的悲哀。

悟空在戏剧开篇提问,我是谁?谁是我?开始时语气强烈,中间式微,最后是沉默。艺术化的处理给观众留下恰到好处的思考时间。

后来沙悟净提问“我是谁?”最后结论他是反光镜,只是映照出世界所有,而唯独没有自己。猪八戒呢,它原来是共享一个大脑的两头猪的结合体,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何胃口如此之大。

智取芭蕉扇的那段,沙悟净不能像悟空一样九九八十一变,只能在自己和名叫“一角”的角色之间切换。做一角的时候需要在演员的光头上狠狠按下去一个皮搋子,变回沙悟净时则需要把它用力拔下来。那巨大的响声,前排的观众可以耳闻。当两个八戒累到躺地休息,师傅被掳,大师兄和妖怪也不知去向,只有沙和尚在战斗。

看着沙和尚不停地两个角色之间变换,像是苦行僧一样在自己和一角之间来来回回切换。刚开始全场爆笑,简单重复的无厘头自带笑点。后来笑声渐渐消退,观众们都陷入安静,当我于寂静中再看沙悟净的坚持,我想很多人都看到了孤独和悲凉,看到了生活中的不同面具、角色转换、身心疲惫、思维麻木。图片带着大家的思绪飘出东宫剧场,离开北京,远离地面,落在剧场最后那个高高挂起的蓝色星球上。

在演前交流会上,《西游记》的艺术总监流山儿祥和导演田野天街与大家分享了创作的经历,以及他们各自的成长经历。这让我看到戏剧背后活生生的人,看到他们的真诚和担当。流山儿祥和他们的团队是有使命的人,像是和平时代身经百战的战士,为了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以一己之力来让这个世界因他们的存在而更美好。

当我读到对流山儿祥影响深远的日本戏剧家唐十郎这样说:“我们是在政治的语境下,以物理的力量,向着某一个临界点步步逼近……以我们的肉体进行回应,对戏剧进行逆袭……也就是说,我们带着日本战争所犯下的罪行和伤痛,在亚洲进行戏剧活动,这是我们的目标。”身为中国人,读到这些话我深有感触,心生感动。带着这些讯息,再回顾看过的《西游记》,收获的不仅是重温我童年之欢乐,还有作为成年人的感动和思索,以及作为中国人所收获的来自日本人的爱。

唯有爱,能疗愈这世界。

2018年8月22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