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知識付費”是“販賣焦慮”請正視你的無知

BB兩句,萬事,以史為鏡,以據為實。



首先我要謝謝那些感到焦慮的你們。


其次,我很反感那些唱衰“知識付費”的人。


在我看來,講這種話的人和當年宣揚“讀書無用論”的大部分人一樣,是多麼的可笑。雖然這二者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繫,但是卻違反了辯證思考的底層邏輯。


讓一個人努力的最好辦法,不僅僅是持續的學習,更應該不斷激勵他。難道先讓他感到無知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嗎?


我所相信的推動時代的力量,必然來源於此。讓我們一一道來。


1.焦慮的底層土壤


要說這兩年什麼事情最火?那肯定是自媒體。


信息輸出的起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數據爆炸也不為過。抖音、微博、Facebook等等,每天都被大量的內容灌輸著,原來人們總說,不看報紙電視害怕錯過什麼大新聞,現在是你想錯過都不可能,不看各種app推送著都要讓你看,達到了身不由己的地步。

說“知識付費”是“販賣焦慮”請正視你的無知

BB君安裝數量是這個的2倍多


我們大部分人一天要花掉至少5個小時的時間來瀏覽手機中56個不同用途的軟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微信、釘釘、微博還有抖音頭條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瀏覽項。移動互聯網的爆發促進了整個市場的迭代,隨之而來豐富的應用體驗造就了自媒體的蓬勃發展。

我們通常把app種類以用途分為社交、學習、購物娛樂還有工具類。無論你打開哪一個app,瀏覽一會兒都會發現各式各樣雜亂無章、未經篩選的信息充斥著我們的手機屏幕。

在PC互聯網初期、電視和報紙時代,信息的篩選和發佈都擁有嚴格的監管體系和政策約束,雖然說這造成了消息傳播的滯後性和單一性,但是一定可以保證的是,虛假消息和低質量文章會非常的少。畢竟報紙媒體都是官方審核,此時信息傳播的質量取決於規則約束。

而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尤其是微博的爆發式增長。一張圖,一句話都可以成為一個突發事件或“故事”的開端,在網友們好奇心的驅使下,通過輿論風暴的裂變下迅速傳播開來。每個人,每個個體,只要擁有一個賬號,就可以成為一個新聞的發起點或中繼站,甚至是信息的“審查員”

說“知識付費”是“販賣焦慮”請正視你的無知

我將其稱之為“審查權的泛濫”


這一點很可怕!信息的審查變得無跡可尋,每個人都可以在自身的意識形態、興趣偏好以及精神追求指導下自己決定是否傳播該信息。信息傳播的質量完全取決於個人意志。此外再加上各大信息傳播平臺為了豐富內容生產和吸引用戶,往往鼓勵那些標題古怪離奇,具有很強吸引力的圖文創作行為(網傳的“UC震驚部”笑談),降低審查質量標準,這也使得大量的不良信息、虛假信息、垃圾信息等充斥著整個網絡。

在這個網絡信息“重量不重質”的時代,我們作為信息的接受者成了最可悲的存在。

說“知識付費”是“販賣焦慮”請正視你的無知

“魏則西事件”


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真正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多少人被帶偏走入歧途,耽誤了及時就醫的良機;亦或者是陷入“超前消費”的借貸陷阱,先讓你瘋狂,再讓你滅亡。


說“知識付費”是“販賣焦慮”請正視你的無知

校園貸風波


我們總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任何時候都是如此。多學點知識又有什麼不好呢?


2.“知識付費”的興起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離不開孕育他的土壤,知識付費也正是如此。


正是因為整個移動互聯網生態的信息魚目混珠(成天一打開門戶網站或者瀏覽器就是情感話題、八卦緋聞、心靈雞湯,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才會使人們產生篩選優質信息的主動需求,爆炸的信息量已經不允許我們毫不挑選的被動接受了。


在信息氾濫、內容過剩、良莠不齊的多媒體傳播語境下,人們迫切需要一個“抓手”,從而把控“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現實世界。蜻蜓FM、“得到”APP以及喜馬拉雅等知識付費頻道努力將繁雜系統的知識精簡成視聽課程,相當於為用戶們在做知識篩選

,迅速獲得了市場的廣泛認可,在這一時刻崛起。


說“知識付費”是“販賣焦慮”請正視你的無知

高達35.6%的用戶每週學習時長在1-5小時之間


感覺一週學習1-5個小時並不多,但是你仔細思考,這都是用戶利用工作閒暇之餘在學習。數據告訴我們的是,希望補齊自己短板、對知識渴求的人變得越來越多。移動互聯網降低了人們接受新事物的成本,同時也打開了很多人獲取新世界的大門。


3.“知識付費”和“販賣焦慮”


2017年底網絡上出現了一篇名為《羅振宇騙局》的文章,文章用激烈的措辭批評了以 羅輯思維 為首的知識付費服務商抓住了消費者希望快速學習、快速成長的急迫心理,從而向學習者“販賣焦慮”,輸出大量知識,卻不能幫助用戶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這在當時對整個知識付費行業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就連羅振宇本人也不得不直面這個問題,承諾將會把更多精力放在內容製作和相應服務上去。


“知識付費”就是知識的付費,你出錢我教你知識,買賣雙方的合法行為,怎麼就成了“販賣焦慮”了?

“販賣焦慮”這個概念本身是有問題的,更像是有些別有用心的人博人眼球的行為。

你覺得羅振宇靠販賣焦慮掙錢,其實就是自己缺乏內容消費和內容生產的底層認知。


在這裡我一直有一個觀點:你無法向一個不焦慮的人去所謂“販賣焦慮”,它本身並不具備生長的土壤。


就好比你現在跑去給王思聰說,你都胖成這樣了還不減肥,能找到對象嗎?你爸媽花錢送你去英國讀書,你不學工商管理繼承家業非要學個哲學,有什麼實用價值等等;再比如說,你跑去北歐那種福利國家給他們的年輕人說,你們得像中國人那樣勤奮,要不然賺不到錢,30歲都買不了房子能幹啥?光想著當志願者,去非洲,做公益有什麼用等等。你覺得他們會聽你講這些嗎?


說“知識付費”是“販賣焦慮”請正視你的無知


一個人,一個群體,一個階層,一個社會,都是先有真實的焦慮,然後才會有人去討論。


所以並不存在販賣焦慮一說,焦慮是來源於人們自身努力和現實世界的矛盾。知識付費對於大部分來講就是知識普及性質的,它是一種消費品,而不是一種專業的教育培養體系,這是你從一開始就需要有的認知。你能說關於很多行業的課程、歷史講解類的課程專業嗎?不盡然。但是它會讓你看到一個點的更多面,為那些缺乏有效學習渠道的各年齡段人群提供了一種獲取知識的渠道,去督促你引導自己不斷提高。儘管它可能不是最優秀的,但是也為大部分人打開了一扇窗


由此我想到了八九十年代的改革開放時期,有不少工人、農民、城市打工者走進了當時的夜校去學習。為什麼那些花費大量閒暇時間,甚至擠時間去夜校的人往往更容易獲得成功?並不是因為夜校辦得有多好他們才成功的,而是夜校篩選出了那批身負時代焦慮感,最愛學習的人。


同樣,這句話也適用於現在的我們。


4.焦慮使然


中國的年輕人,必然是全世界最努力的人。新興產業和創業活動成為了大部分青年的選擇。


說“知識付費”是“販賣焦慮”請正視你的無知

創業為首選


你可以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可以說焦慮和恐懼是實現營銷的最好手段。這都並不重要。很多人強調焦慮是一個貶義詞,但是更多的它是一箇中性詞。它是積極的,心理動力學派和存在主義的部分理論將焦慮視為一種成長的動力。因為焦慮會使你產生危機感,不斷努力奮鬥去創造更大的人生價值,你在實現自我的同時也在為社會創造大量的財富;它也是貶義的,因為焦慮本身會對身體產生心理損傷,於自我而言又是不利的。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我們,一不小心面臨的就是淘汰。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真真切切的焦慮。

就算沒有知識付費引起的爭議,你生活在這樣一個快速變革的時代,緊迫感也是客觀存在的。與其說是知識付費孕育了焦慮,不如說是整個社會產生了這樣的訴求。


儘管我在文章一開頭就很想強調,焦慮讓中國人撐起了時代進步的脊樑,看起來很正面的評價。但是你細想,時代的進步往往不全是褒義的。


當我說這句話時候,我是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在講。


感謝那些感到焦慮的你們。


我們大部分人,已經站在了歷史的轉折點上。1978年,那些化焦慮為動力,歷經磨難,自改革開放以來成長起來的一代人,用自己的青春、汗水和健康努力為社會創造著鉅額財富,推動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乃至中華之崛起。大部分人並非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而“下海”,而努力。但是他們自覺或不自覺中改變了整個國家的發展面貌,乃至於歷史的進程。


“從現在起,五十年內外到一百年內外,是世界上社會制度徹底變革的偉大時代,是一個翻天覆地的時代,是過去任何一個歷史時代都無可比擬的。處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必須準備進行同過去時代的鬥爭形勢有著許多不同特點的偉大斗爭。”


——1962年,毛澤東


從毛主席預言的1962年的50年後,2011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國,整體的鬥爭形勢也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再到2019年的中美貿易戰對壘,中國在成為實際意義上的世界強國同時,鬥爭形勢也將變得越發複雜。有人說,我管得了那麼多嗎?我只要過好自己的生活不就行了?’深處新時代旋渦中的我們,吞食著焦慮帶給我們的精神食糧,燃燒了自己,也照耀了整個中國前進的道路。



喜歡看就點個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