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情》:以文化为骨,铸创新之翼,悠然于山水间的艺术哲思

不同于西方的油画,水墨画是中国特有的传统绘画形式,也是国画的主要代表。狭义的水墨画是指以宣纸为主要载体,通过水与墨的运用,创作出黑色与白色相融合意象组合。因此,

水墨画的艺术特点是灵活运用写意与留白的创作手法,似与不似间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之美。在当代,当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碰撞,通过动与静的有机结合,诞生的水墨动画,便更加突出了水墨画先天性的艺术特点,迸发出极具人文气息的艺术之美。

1988年上海美术制片厂彻底商业化前夕,《山水情》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水墨动画的巅峰与集大成者。该部短片主要讲述了老琴师在归途中病倒,并在荒村野渡遇到渔家少年,渔家少年在帮助老琴师康复后,老琴师传授琴技,并把古琴赠予少年。老琴师离开时,少年抚琴相送,两人叙写纯洁师生之情的故事。

世界是包容的世界,也是多元的世界,允许每个人有发表不同心声的权力与自由。因此,在我看来,当代中国动画电影人与观众们对国外三维动画技术盲目迷信时,却往往忽略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核与丰富底蕴,比如水墨动画的独特艺术魅力。

《山水情》:以文化为骨,铸创新之翼,悠然于山水间的艺术哲思

01、通过艺术形式的大胆创新,对水墨画技法的忠实运用,肯定了中国文化的内在价值,输出了具有辨识度的民族特色

短片在保留动画片核心元素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通过水墨画技法等中国元素的有效运用,使得动画短片的表现形式富有新意,从而输出具有民族辨识度的特色内容,弘扬中国文化。

首先,对动画的艺术形式进行本土化移植和改造,展示中国文化中水墨画的艺术魅力

文化一直以来是一个民族凝聚力与生命力的象征。它往往通过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文字、语言、生活习俗与艺术作品的形式体现,是对外展示民族文化的主要窗口,也是打造民族名片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本片富有深意的采用了中国元素,对西方传统动画的表现形式进行了移植和改造。通过运用现代科技的手段,将水墨画这一富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搬上荧幕,

大胆自信的向世界展示水墨画的艺术魅力,富有新意的同时,又让观众感受到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艺术魅力 。

《山水情》的故事由国人采用传统技法拍摄,其视角必然会局限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传统故事。但难得可贵的是,改编成动画后,它并没有采用完全西方的手法、西方的语言去西化创作中国的故事。而是采用中国特有的水墨画形式,生动形象把地方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演绎出经典作品。短片中随处可见创作者厚植中国文化的匠心与思考,镜头连起来看是让观众耳目一新的水墨动画;将镜头定格则又是意境深邃的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

在水墨画技法特有的似与不似间,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魅力得到展示。在极富东方美学的镜头语言下,观众的想象力被充分调动,对艺术的诉求得到了满足。因此,展示了创作者们对水墨画艺术魅力的认识与思考同时,也间接肯定了中国文化的内在价值,使作品富有新意。

《山水情》:以文化为骨,铸创新之翼,悠然于山水间的艺术哲思

其次,忠于水墨画创作手法的精髓,输出具有辨识度的民族文化

西方油画对艺术形象的逼真性往往有一定的要求。而中国的水墨画不同于西方油画,其创作手法的典型特征在于:近处写实,远处抽象,色彩微妙,意境丰富。要达到这一特征,这背后离不开写意与留白这两种水墨画创作技法的充分运用。通过创作手法的忠实运用,为短片添加了极富辨识度的民族特色,深度营造了水墨画中富有诗意的意境之美,从而将民族文化厚植其中,展示了华夏民族特有的艺术哲思

  • 写意手法铺垫艺术之美

写意是常见的一种绘画技巧,水墨画的典型特征之一。创作者们往往忽略艺术形象的具体细节,捕捉其内在神韵,从而间接表达了创作者主观情致,与主题共鸣。具体实操时则又表现为,用笔不苛求工细,忽略艺术形象的外在逼真性,而强调其内在精神实质表现,营造出艺术境界。

中国文化中有关艺术的美往往是含蓄的,是需要基于一定人生阅历的深度思考。这在短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写意手法让画面语言高度提纯的同时,却又很好的把华夏民族的文化特色融入作品中,烘托出意境深邃的艺术之美。比如短片中的山水、人物、花鸟等大多隐去具体细节,着重捕捉其精神气质,刻画艺术形象时寥寥数笔便跃然纸上,极富民族特色。

  • 留白:以“空白”为载体,进而展示富有民族文化的艺术哲思

好的艺术大师也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师,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留白也是艺术创作的常见手法之一。它多见于我们民族的书画作品中,运用留白手法时,创作者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会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短片通过场景与人物着色时,有意留下的空白使得叙事节奏、风格人为静止,给观众留有足够想象空间的同时,却呈现出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哲思。

短片中随处可见留白手法的运用。人物的着色、水与空气、场景的构造,无一不通过留白的手法匠心独具。比如短片中少年撑船时,画面没有一丝水,却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呈现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是高度富有民族特色的的完美体现。

写意与留白的创作手法,两者互相独立,又有机融合,在深层次达到统一。短片中通过对水墨画特有的创作技法解读与重建的过程中,展示了中国文化对艺术之美的认知与哲思。在我看来,这是民族自信的体现,也是对外输出民族特色,展示民族文化的最好名片之一。

《山水情》:以文化为骨,铸创新之翼,悠然于山水间的艺术哲思

02、以艺术手法推动故事发展,折射东方文化中道家与禅宗对哲学最本质的思考

西方文化总有积极改造自然的倾向,而东方文化则不然,我们往往对自然保持着敬畏态度。甚至东方文化中自然一般指的不是大自然,而是自然而然,即天然,所以又经常用“天”来代替。

道家认为,不但万事万物都是自然而然生成的,就是万物本身也按自然而然的规律变化,如果人为造作,就会破坏这种自然而然的状态,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道家的文化中往往强调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借此达到某种“物我两忘”的超然状态。

  • 钓鱼与道家

钓鱼在现代人的眼中,大多是一种爱好,也是某种带有娱乐性质的休闲行为。而在故事发生的场景,它确是清贫的渔家少年与老琴师的主要食物来源。鱼钓的多,吃的东西也多;若是钓不到鱼,师徒俩便难免受到冻饿之苦。然而我们若是用这种世俗的眼光去分析,难免会破坏影片中渲染的艺术美感,因此我们唯有从哲学角度去分析,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直达短片的精神内核。

钓鱼展现的是人对自然的一种索取状态。但短片中的这种索取状态,正如道家哲学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想概念一样。故事中的老琴师钓鱼时可以有为,但选择了有所不为,他通过一定的牺牲,换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早春三月,万物复苏,徒弟在河边的垂柳下自在的弹琴。正在钓鱼的老琴师,被徒弟的琴声吸引侧耳倾听。他渐渐地沉醉于琴声之中,被琴声中倾诉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他也一度忘了自己的存在。鱼标动了,老琴师不为所动,甚至一群鱼儿把鱼钩拖来拖去时,老琴师依旧不为所动。

短片通过高超的艺术手法,让鱼儿在渔家少年的琴声中自主浮沉,悠然自在。再配合行云流水的悠扬琴声,观众也和老琴师忘记自己在钓鱼那样,被琴声所陶醉,一度忘记了现实中的蝇营狗苟,完全沉醉于短片的艺术魅力中,感受到道家肯定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山水情》:以文化为骨,铸创新之翼,悠然于山水间的艺术哲思

  • 山水与禅宗

长久以来,山水在中华儿女的心中,似乎是蕴含着某种智慧、宁静致远的象征性表达。这种智慧被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所理解,他借此提出了禅宗的三重境界观,被后人所熟知:

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禅宗的这种与山水休戚相关的境界观在短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短片中,山水是对艺术境界的意象指代,渔家少年对山水的态度,也折射了人们对人生境界的理解与追求。寒来暑往,渔家少年学琴的很刻苦,但老琴师总觉得隐隐缺少些什么。他为此很是踌躇,偶然的机会老琴师登高远眺看见一老一少两只雄鹰时,有所顿悟:徒弟年少,人生路很长,未见山水,怎知个中滋味?于是师徒两人,开始了一段远涉山水的旅程。他们行过险滩,爬过高山,趟过溪流,见过瀑布...旅途终点谷风习习,一路欢歌笑语,少年渐渐领略到山水的种种风情,这种风情也在后来注入了少年的琴声中,送别老琴师时,让他与师父一样感受到了艺术的神性。于是在老琴师的刻意安排下,渔家少年如坐禅般开悟了,对艺术的理解更深刻了。他开始有所见,从此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或许我们的一生都难以达到禅宗认为的那种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的人生境界。但与渔家少年那般,对境界由“无知”到“有知”却是容易做到的。因此,我们也只有和少年一样,在他人推动或自己主动要求之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经历漫长的修行过程,才能领略到高处不胜寒的美丽风景。

《山水情》:以文化为骨,铸创新之翼,悠然于山水间的艺术哲思

03、师生关系传递深刻内涵,通过解读与传承对当代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师生关系对于社会发展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生活中我们也往往容易肯定一些对师生关系,起到正面引导价值与规范行为的良性示范。影片的故事情节所传递的,正是这种对师徒关系有积极影响的文化与美德。通过分析,对我们当代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一、老师“有教无类”,诠释儒家学说中的光辉思想

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的节目中,曾提到过这样一个观点:孔子之所以周游列国求官不得如丧家之犬一般,也是因为他的命不是为官的命,而是万世师表,当老师楷模的命。诚然如此,孔子学生3000人,贤者七十二人,至于后世的儒家学子如过江之鲫那般就更无法统计了。“有教无类”也是儒家学说中的光辉思想,无论学生的贫穷与富有,只要学生有积极向上的求知态度,受儒家这种观念所影响的伟大老师们便会倾尽胸中所学,教授学生、成就学生的美好将来。

短片中老琴师与渔家少年的故事便是这样。渔家少年在学琴之前会吹笛子,有一定的艺术天赋。当他对老琴师的琴技产生浓厚兴趣时,老琴师并没有因为少年的穷困出生而敝扫自珍,不去传授技艺。而是有尽心尽力的把自己的琴技传授给少年,寒来暑往、春去秋来也终于让少年掌握了高超的琴技。甚至当他与少年离别时,老琴师还把自己很爱惜的琴赠予的少年,真真正正的做到了有教无类。

让知识出于高尚的理由,没有有壁垒的廉价流通,这正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美德之一,也是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快速进步的原因之一。短片在篇幅不长的时间中,将有教无类这一儒家光辉思想得到了完美诠释,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对社会输出了具有正能量的价值观引导,值得我们肯定与学习。

第二、弟子学而不厌,弘扬“尊师重道”这一传统美德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我看来,中国人对师者身份格外推崇的原因也是因为,老师能传授比父母更专业、更优秀的生存技能。传统社会中让学生掌握生存技能后,也等于让学生拥有了衣食来源(比如读书通过科举考试),真正意义上有了社会分工上的生命。因此,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学生应该学而不厌,格外珍惜学习的机会。这正是短片中师生关系所展示的,也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之一。

老琴师收下少年后,少年学琴很是刻苦。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少年的琴声穿越了四时的变换。甚至在冬天大雪纷飞,天地间一片雪白,少年仍旧没有停下学琴的脚步。冷的实在受不了时,少年短暂停止烤一下火取暖后,便又扑倒琴上忘我的弹奏起来。

在学校里,很多学生往往带有交差式的学习态度。在我看来,这极大的浪费了老师的辛苦付出,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很是低下,是对自己将来的不负责任。短片通过少年刻苦努力的学琴过程,展现了对老师人格的尊重,也展现了对老师掌握的技能与知识的尊重,从而尊师重道弘扬优良的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山水情》:以文化为骨,铸创新之翼,悠然于山水间的艺术哲思

写在最后:

如今受老一辈动画电影人的离去,加上国外3D动画技术对电影市场的冲击,不无悲观的讲,我们再难创作出如《山水情》这样,富有民族文化特色,在世界电影圈引起轰动的现象级水墨动画作品了。

但不可否认,本文通过对短片的多元角度解读,分析短片的艺术哲思后,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当代中国动画电影人,提供了创作思路。也在日益同质化的动画电影中,给我们观众们带来了新的憧憬与期待。@木木文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