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詩為什麼這麼被熱愛推崇,究其原因原來是這樣的

陶淵明的詩為什麼這麼被熱愛推崇,究其原因原來是這樣的


陶淵明寫了20首《飲酒》,我們最熟悉的莫過那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把田園生活的題材帶進了詩歌中,開拓了一個全新的表現領域,使田園詩在唐宋以後為詩歌重要描寫的內容。

少年的陱淵明,好學不拘。一方面“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一方面“學不稱師,文取旨達”。而且天性閒靜,熱愛自然。愛讀止,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

他出生名門,曾祖父是東晉開國功臣陶侃,出於對曾祖的景仰與自豪。家風素謹,尚道義,重名節。他思想更主要的一面,是受魏晉以來名士的傳統影響,尤其東晉士人清虛恬淡心態的影響,而形成了不慕榮利,忘懷得失的人生態度。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氏,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閒靜少言,不慕宋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已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陶淵明的詩為什麼這麼被熱愛推崇,究其原因原來是這樣的


陱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在41歲時就結束了仕途之路。“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歸耕後,他心情愉快,夙願得酬,其欣然溢於言表。躬耕壟畝,身自稼牆,雖然早出晚歸,披星戴月,但心情舒暢,內心充實。他和淳樸的農民相往還,閒暇則飲酒賦詩,登臨山水,自由自在,無拘無束。雖然也有困厄,如失火,歉收,甚至疾病,斷炊,但他都以一種委運任化的酒落態度泰然處之,安貧樂道,心境澄明,真正做到了與自然泯合為一,同時也創造出了平淡自然而又韻味深厚的田園詩歌 ,垂範後昆。

陶淵明達到了一種物我一體,心與道冥的人生境界。他領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機是自己生命中的最好安歸之處,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在他的心目 中,大自然的一切都生生不息,自樂自得地存在,一切都那麼和諧美好。如其《讀山海經》其一: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託,吾變愛吾廬。既耕亦以種,時還讀我書。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歡然酌春酒,接我園中蔬。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他沒有用語言讚美自然,而自然的大美卻從心裡流溢出來。因為他不是像中朝名士那樣佔有山水以為生活點綴,也不像江左名士那樣有距離地欣賞自然,而是把自已化入自然,成為其中的一員,心境與物境完全泯為一體。這種玄學思潮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玄學家沒有達到,陶淵明卻達到了。其原因為何?就在於單純持玄學人生觀不能解決好個人與群體的矛盾關係,沒有化解矛盾糾結的世俗情節的力量。所以,面對現實人生中的種種困擾;歲月苦短,際遇難適,貧困疾病,災禍患難。人們便會陷入煩苦怨憤和悲哀痛苦之中,而不能真正做到委運任化,也就不能達到與自然泯一。


陶淵明的詩為什麼這麼被熱愛推崇,究其原因原來是這樣的


陶淵明卻做到了。而對人生的苦患,他除了以老莊無為的玄學人生觀去對待,更重要的,是靠儒家的思想力量,是儒家一片仁心與安於貧窮的道德準則。對世界的不公正不合理的不滿,他沒有化為牢騷,而是對人生充滿著一種仁民愛物的胸懷。《桃花源記》中淳樸和睦,安居樂業的社會是他這種胸懷的流露。而對貧窮,他以儒家安貧樂道的精神處之,有簞食瓢飲不改其樂的高尚情懷和寧靜心境。

如《詠貧士》其四:“安貧守賤者,自古有黔婁。好爵吾不縈,厚饋吾不酬。一旦壽命盡,敝覆仍不周。豈不知其極,非道故無憂。從來將幹載,未復見斯儔。朝與仁義生,夕死復何求。”


陶淵明的詩為什麼這麼被熱愛推崇,究其原因原來是這樣的

另外,佛家般若思想也影響了陶淵明。般若思想認為世間一切皆如夢幻、鏡花水月,原為幻像本非實有。那麼一念心寂萬境皆虛,一切世界種種相既虛幻不實,則不如意事之煩惱也自行消解。陶詩中也流露出痕跡:“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這樣陶淵明就擺脫了人間世俗的種種羈絆煩擾,在精神上真正達到了委運任化、與自然泯一的境界,並由此而創造 出格高千古的優秀詩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