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事故外照射,在剂量估算的“黄金72小时”里应该做什么?

导语:在放射性事故发生后, 应尽快进行剂量估算,为早期放射事故病人病因加以准确的分型、分度判断。

事故后0~6h

✿1 、收集个人剂量计及可供事故剂量测量用的样品(如手表红宝石等)进行测量,查阅事故发生时现场内辐射监测仪表的记录;

✿2、 如存在中子照射,采集有关人员的头发、血液样品或其携带的金属制品,进行感生放射性活度测量;

✿3、了解事故过程和受照条件,情况允许时请受照射者进行模拟;

✿4、 采集血液样品进行血象变化观察;培养淋巴细胞,为染色体畸变分析作准备;

✿5、作出物理剂量的初步估计,对照射均匀程度和大剂量局部照射部位作出判断。

事故后7~71h

✿1 、对前阶段调查的资料进行复查,做进一步分析;

✿2、 如存在中子照射,采集有关人员的头发、血液样品或其携带的金属制品,进行感生放射性活度测量;

✿3、有条件和必要时,利用人体模型模拟事故受照条件,进行剂量分布测量;

✿4、比较物理剂量和根据血象变化推判的剂量结果;

✿5、对前阶段物理剂量的初步结果进行修正并给出初步的剂量分布资料。

事故72h以后

✿1 、比较物理剂量和染色体畸变分析所估计的剂量结果并和临床的病情程度进行对照分析;

✿2、 必要时做进一步的事故模拟;

✿3、给出受照者剂量的最终报告;

此外事故剂量估算中,影响物理剂量准确度的最重要参数是受照时间和距离,但其估计值往往受到某些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物理剂量估计一般很难做到准确无误。在一次相对均匀照射条件下,染色体畸变分析技术能够提供比较准确的整体剂量平均值,但对局部、分次和延时照射,剂量评价存在困难。利用病人早期临床反应和血象变化估计受照剂量,由于个体差异较大,其剂量结果属半定量估计值。最终剂量的确定应基于物理剂量、临床观察和生物剂量三方面资料。

放射事故外照射,在剂量估算的“黄金72小时”里应该做什么?

— THE END —

想要了解更多信息,请点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