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代有才人出,老樹能否發新芽?—傳統武術發展方向探討(下)

江山代有才人出,老樹能否發新芽?—傳統武術發展方向探討(下)

本文作者薛金銀拳照

本文下半部分於2019年7月10日同步首發於“武藝縱橫”頭條號和微信公眾號。

1.武術的健身價值

2.武術的技擊價值

3.武術的藝術價值(美學)

4.武術的文化價值(教化、傳承)

5.傳統武術發展方向分析(誤區和偏見等)

第三部分:武術的藝術價值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體育運動是一種跨越種族、國界和語言的存在。人類的思想千差萬別,語言無法互通,但身體語言是相通的,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遵守同一套遊戲規則,並欣賞不同國家的運動員之間的較量,無論是乒乓球、羽毛球、籃球還是拳擊。體育運動對於運動員來說是職業生涯,對於觀眾來說是一種享受。體育也是一種溝通的橋樑,五六十年代的乒乓外交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體操、 滑冰、擊劍等,既是一種競賽,也是一種表演,也就是說,體育天生自帶表演屬性的。羅馬時代就有欣賞角鬥士的傳統。武術套路何嘗不是一種個體的表演。只要演得好,自然會有人欣賞。所以那些說傳統武術不能打只是花架子的人,是不瞭解武術套路的表演價值。武術套路編排得好,打得好,看的人不會說不能打,只會說好功夫。武術套路除了對散手(單操手)動作進行的組合以鍛鍊身體靈活性、柔韌性之外,還通過連續的動作表現練時無人似有人的假想敵場景(所以套路表演要有敵情意識,敵情意識就是武術意識,沒有武術意識套路就沒有靈魂),並展示不同拳種的風格、意圖、理念等。

所以,套路打的好看,本身就具有藝術價值。中國戲劇中武戲也是一種套路表演,優秀武生的功夫並不比一般的武術運動員差。優秀的舞蹈家也會每天“練功”。對於身體表達來說,“功夫”都是想通的。用張勝利的話說“武術是流動的雕塑”,靜則體現武術的造型,動則體現武術的身法和步法。別說,練家子的拳照一看就是練過的,那種氣質和風采,是日積月累的結果。沒有練過武術的人,怎麼擺pose也缺乏武術家的氣勢。

散手動作是武術的珍珠,而套路動作是武術的皮囊。精於散手動作,可以成為拳師或者武術家,而武術大師必須精於套路。不是說精於表演套路,而是說精於對套路的理解。中國傳統武術的差異主要不就是通過套路體現的嗎?散手動作如渾圓樁、馬步、刁手、丁字步、直拳、等很多拳種中都有。但是拳種的主要差異就體現在套路上。同樣是太極拳,吳氏、楊氏、陳氏不就是套路和手法的差異而相區。

套路動作的精髓,一方面是創拳者的編排,需要考慮拳種理念、與假想敵對打動作的延續性、張弛適度適合連續打下來,以及動作的節奏。如果編排不好,練習者練一輩子也沒有成效的。第二,編排的好的套路,還需要練習者能夠領會拳種的核心理念和根據自身條件對動作幅度和節奏的把握。

首先說套路的編排。以太極拳為例,太極拳來源於長拳,其勢入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太極拳要做到棚捋擠按採列肘靠,首要拳決是“棚”字,實現的核心是“纏”字。要做到纏,就需要十字手,所以太極拳中,十字手是最常見的手法。太極拳講究四平八穩,要實現太極拳的正大氣象,在步法不多的情況下,以我為中心,打拳的方向分為“四正四隅”八個方向,不是居中不動或者平直的走。這是太極套路編排的基本要求,再次基礎上,加上節奏,變化和拳種的特點等。

再以八卦掌的套路為例,八卦掌源於道家,八卦八個方位肯定是需要考慮的。八卦掌的核心在於轉,假想敵在中心,繞敵走轉,步走偏門,避實擊虛。八卦掌以走轉為主,其攻擊性是比不過直來直去的形意拳的,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八卦掌都和形意拳一起練,所謂的“八卦形意不分家”。八卦掌的武術套路,追求對稱性,但是又需要避免重複性。以最著名的老八掌為例,單換掌和雙換掌只是左右輪換,實現“一式單邊不為奇,左右循環方乃宜”,但是在套路中真的左右動作都一樣,就難免落於俗套了。張氏八卦掌的單換掌和雙換掌除了開始的關門動作左右相同之外,後面的動作都不一樣;張氏八卦掌老八掌第三掌反背掌的“進步團撞”和“白猿獻果”,都是雙手出,一個是直推,一個是上託;第四掌劈手掌,同樣是轉身,第一次是劈,第二次是下插掌,即在左右對稱中避免重複對稱,追求細微的差異,這就是對武術動作藝術化的編排,這和隸書書法中“燕無雙尾”的藝術追求是一樣的原理。張氏八卦掌的起始動作,是模仿蛇甦醒的樣子,先蠕動身體,伸脖子,然後一圈一圈的盤旋而動,最後匍匐而走,具體動作是:雙手抬起下落氣沉丹田,眼隨手走,慢走轉小圈,雙掌拉伸穿右掌同時小碎步越走越快,圈子越走越大,翻手腕走趟泥步,再開始套路動作。這種起始動作是一種循序漸進,由慢到快的變節奏編排。其藝術性,比氣沉丹田後直接走更加順滑、自然,也更大方。

而對於形意拳這種主流拳種,因其內容豐富,編排就需要考慮等多的因素。五行和十二形就至少17個套路,還不算綜合套路。形意拳沒有迅疾和勇猛,就失去了形意拳的味道。因為直來直去的打,沒有速度、力量就沒有氣勢,自然無法體現形意拳腳踏中門勇猛直進的風格。為什麼形意拳有十二形,就是因為創立者和後繼者發現五形拳的內容太單一,太單薄,十二形動作複雜,大大增加了形意拳的趣味性和延伸的空間。

套路編排的好,還需要表演的好才能珠聯璧合。演練套路,需要領會編排者的用心,還需要表現武術套路的風格,風格就是拳種的核心理念、訴求和動作要求。同樣以上述拳種為例,太極拳套路要求邁步如貓行、行雲流水、舉重若輕,但是又不能一點發力動作沒有。如果只是飄飄欲仙,就真成了花架子沒有一點武術的味道了,所以但凡成為大家的太極拳師,一般都會有幾個招牌發力動作的。

八卦掌套路步法是核心,身法為輔助,“旋、飄、緊、嚴”是八卦掌套路動作優劣評判的標準。很多人能做到飄和旋,但是在飄的基礎上做到“緊”,還是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悟性的。簡單的說,“緊”就是在轉身的時候,飄的步法要收回來,擺扣步的扣步起步飄逸,收步緊湊。只有緊才能體現“六合”。

對形意拳來說,表演更為複雜,五形拳只是基礎,十二形才是精華,猴形要表現輕靈,虎形要表現勇猛,龍形要表現靈活,熊形要表現肩膀和腰腹,所有動作都需要有鷹形,有虎撲,否則就沒有勇猛。出洞入洞要表現靈活如老鼠,金剛八式要表現金剛的力道和氣勢,閘勢捶要表現開合緊湊的變化。

在套路表演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動作的節奏。跑步都需要節奏,武術動作的節奏對風格的影響非常大。如果一個人練習套路動作是勻速的,那麼套路就缺乏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比如張氏形意拳的蛇形八式,有白蛇吐信的迅疾,有推窗望月的舒緩,有蛇頭攢動的急促,有蛇形上挑的勇猛。理解節奏,學習節奏,掌握節奏,改變節奏,才是真正的我練拳;否則以照貓畫虎打完一套動作為標準,那就是拳練我了。

基本動作、轉換動作、節奏、意圖、故事性等要素,使得武術套路和譜曲、寫作、表演一樣,有開始,有發展,有轉折,有高潮,有戛然而止,有收尾。武術套路的藝術價值,通過動作造型、身法、速度力量和節奏等,蘊含在武術家的精氣神中。

對於武術家來說,觀察別人的動作,重點是看看有什麼值得吸取的有價值動作,而不是吹毛求疵“能不能打”。武術動作並不是能打才有用,好看也一樣有用,比如“凌空飛腳”實戰很少用,但是能做到就表明身體素質高。傳統武術完全可以借鑑現代武術的劈腿、鞭腿等動作,增加難度、趣味性和實戰能力,沒必要固步自封。

不少人意識不到套路動作的價值,除了藝術價值之外,套路中還包含了歷史、地域和文化的積澱。相傳伏羲“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而創制了卦爻畫。老拳師們也通過上山打鳥,穿林獵熊而創造了象形拳,這離不開對動物長年累月的觀察和琢磨。而刀槍劍棍等器械的套路則包含了冷兵器時代搏鬥的精華。古代的角鬥士產生了現代拳擊,騎兵傳到奧運會的馬術,相撲、擊劍、田徑等項目,都一直存在了數千年。不管是冷兵器還是熱兵器,人類需要娛樂,需要欣賞藝術,需要競爭,這些運動項目自然有市場。藝術無國界,好的套路動作,喜歡的人自然會學。中國如此廣博的土地,必然會給武術套路和地方特色兵器留下廣闊的生存土壤。武術家和大師們,應該考慮武術的技巧性、藝術性和實用性,提高自己的武術水平,少摻和一些爭強好勝,好勇鬥狠的無聊之事。

第四部分:武術的文化價值

說到武術的文化價值,很多人都不以為然,也有很多人誤入歧途。前者是對武術的文化價值認識不深,後者則屬於喜歡討論“哲拳”的那一類。

武術的文化價值,可利用莊子的“技進乎道”和清代魏源的“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之語來簡單總結。武術是身體的技藝,好的武術動作需要技巧,需要對人體結構和人與人之間對抗的訣竅精通才行。武術動作的技巧和武術表演的技巧,足以撐起“技進乎道”的空間了。

這個“道”,就是武術的文化屬性。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對武術動作的指導意義。

以太極拳為例,“太極”這個詞,就是宋明理學的成果。儒學的大中至正,在拳理中就是尾閭中正。道德經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套路中的表現有的時候是“一就是萬”,有的時候是“三就是萬”,因此太極拳重複動作如雲手等一般是三次。動作的蓄力和發力,對應中國文化中的陰陽轉換。只是與形意拳和八卦掌相比,如今太極拳的套路複雜性逐漸式微,動作越來越少,越來越簡單,器械也不多。有些愛好者熱衷於研究一些紙面“拳理”,而忽略了身體的演繹。比如“雙重則滯”這個詞,原意就是雙腳均分力量啟動就比較慢,可以對比一下短跑運動員的預備式就明白,可是還是有不少人解釋來解釋去,故弄玄虛。“哲拳”不是哲學而是拳。重要的是身體的體驗而不是頭腦的體驗。

形意拳相關的文化內容更為豐富。“金木水火土”五形既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物質構成的基本元素,也是五德輪迴理論中的五種特質。十二形是中國象形文化的一部分。生生不息、多子多福是中國文化的傳統理念,中國哲學中關於生命力的探究到處都是。從孟子的“氣化流行,生生不息”(《孟子字義疏證•天道》),到戴震的“一陰一陽,其生生乎,其生生而條理乎!” ,無論是理氣二元論、還是氣在意先、氣為本體,都是在討論氣息與意識,與身體的關係。氣意味著生命力,形意拳十二形以動物命名體現了生命力的蘊意,表明形意拳是體現生命力的拳種。

八卦掌本來是轉掌,也不能免俗的引入了八卦學說。實際上,作為產生較晚的八卦掌,八卦理論對八卦掌的指導意義是有限的。八卦掌更多的引入了道家的一些理念。

幾乎所有的傳統武術都引用的中國古典哲學理念,包括:(1)天人合一,形意拳的三體式即代表天地人三才;(2)追求圓滿,圓融,太極是以我為中心畫圓,八卦是以敵人為中心畫圓,形意拳直線進退,一個來回就是一個輪迴,收勢的時候,一般都回到起點。

同時,由於中華文明是農耕文明,農耕文化是中國的源文化,農業是中國的立國之本,二十四節氣2000年來準確無誤的指導這華夏大地絕大多數躬耕農民的作息。武術在田間地頭口口相傳的過程中,很多動作命名都充滿了鄉土氣息。例如,“邁步如犁行”的形意拳步法,來自耕地的體驗,只有耕過地的人,才明白邁步如犁行的含義。白猿獻果、張飛片馬、二郎擔山、周倉扛刀、王母拐線這些武術招數名稱,又與中國歷史文化中的人物和小說密不可分。學習武術,就是在潛移默化中學習中國文化的表達方式、思維方式,對待世界的方式和為人處世的方式。

以上所說的,都是與武術動作,武術理念相關的文化。可稱為狹義的武術文化。而武術文化一旦產生,就有自己的特殊性,脫胎於傳統文化的範圍而產生自己的亞文化和特色文化。與武術相關的文化可稱為廣義的武術文化,或者說大武術文化。

廣義的武術文化的核心,是繼承自春秋戰國以來的狹義精神,鍛鍊會當擊水三千里的氣概,凝聚積極向上、生生不息的個體和群體精神;第二,是繼承來源於周秦漢唐的尚武精神,獨立自主、不畏強敵;第三,通過武術強身健體,支撐中國人固有的勤勞和堅韌性格,提高社會經濟文化領域的競爭力。

為什麼要有尚武精神,因為縱觀歷史,只有個體生機勃勃的國家,才是強大的國家,漢朝班固十幾人就可以滅一個國家,唐朝使者隻身借兵就可以打擊邊緣國家,西班牙幾百人就佔領了南美洲的大部落,英國幾千人的軍隊就可以控制幾億人的國度(印度和中國),心中有豪氣,行事自有方。

第五部分:傳統武術發展方向分析(誤區和偏見等)

傳統武術產生於中國這片土地,和其他國粹中醫、書法、戲劇一樣,面臨時代的挑戰。因此,關於武術發展的方向,有不少針鋒相對的觀點。從上面的分析可知,武術的本質就是一種競技體育,可分為對抗性的和非對抗性(養生)的。任何武術思想、理念、技巧、藝術性,最終還是需要通過練習武術的人來體現。“此拳契合此理,此理化於此身”是武術發展的根本。

在此有必要對一些關於武術的偏見或者誤區進行說明:

1.“太極拳是哲拳,學拳就能明理。”學拳有助於理解中國古典文化,有助於通過四肢的靈活性提高大腦思維的敏捷性,這沒有問題。但是學拳就能明理就值得商榷,那為什麼不直接學哲學或者“理”呢,學拳豈不是多此一舉?太極拳練習者還是應該多動手,少動嘴。

2.“熱兵器時代,傳統武術沒有價值,註定消亡。”不可否認,工業文明是現在的主流文明,也導致瞭如金漆匠、磨刀工等一些傳統工種的消失。工業文明的特點是標準化、可複製,這一點和武術需要個體體驗和可以量身定製完全是兩種不同的特點,因此,工業化可以消滅低技術含量的重複性的工作,如流水線工人、出租車司機、電話客服等工種,而武術這種需要手把手傳授,且其效用包含了人體健康這個AI最難以替代的領域,生命力只取決於武術家的水平,而不是AI的進化。

3.自大派。一種說法是“傳統武術是殺人技,可保家衛國。”從本文作者之前對武術歷史的梳理中會明白,武術來源於戰爭,但是在戰爭中並沒有太大的作用,戚繼光已經說得很明白了,武術和保家衛國這麼高大上的概念還是有距離的。另一種是“中華有神功,現在人都懶,所以好的武術都消失了。”自從有了互聯網,民間武術家很少敢上現代徒手競技擂臺,充分說明所謂的神功、輕功都是假的。工業文明帶來了社會的極大進步和人體素質的實質性提升,從身高和人均壽命就可以看出來,今人不如古人的想法不符合客觀現實。

4.閉門造車型。“拳譜是祖師爺傳的,一點都不能動”。同樣是競技體育,體操和田徑運動的優秀運動員都在創造新的世界紀錄和新的高難度動作,為什麼武術就不能有創新、變化和發展呢?現代競技體育已經有很成熟的商業模式,泰拳的腿法等也正在改變中國武術的動作和訓練理念。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幾乎中國所有的傳統武術,在美國都有相應的武館在教授。美國人不關心文化傳承和師承,而以實用主義為主。有可能100年之後,美國人對中國傳統武術進行現代化改造,比中國本土的動作還實用和好看,來到中國授拳。我們需要意識到這個危機。

5.“應該全民習武,發揚傳統文化。”武術只是一種競技體育,和乒乓球、羽毛球一樣,喜歡的自然喜歡。中國有句古話,“窮文富武”,足以表明窮人學習武術難度是相當大的。儘管武術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有教無類的理念,動作繁雜,變化多,適用於所有年齡段、所有體質的練習者。但是走向主流文化和主流人群,和足球、羽毛球一樣難。

6. 越練越少的簡化派。“形意拳只需要練三體式就行,八卦掌只要練好了單換掌就行了,太極拳只需要站樁就行了。”拳種的發展,應該是從簡單到複雜,從粗糙到精細。比如說現代搏擊中的肘法,包括頂肘、盤肘、掛肘、壓肘、提肘等不同類型的技巧,三體式能包含的內容,太少太少了。動作的複雜是為了適應不同的形勢,不同的環境,甚至有些動作,專門有助於治療特定部位的疾病或者傷痛。藝多不壓身,藝少了幾下子沒了,可就尷尬了。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的這首詩,形象的描述了現代社會對武術的認識差異。玄學化、自恨族、自大派、閉門造車型、狂熱追捧型等等,讓本來就不容易看懂的武術更加迷茫。

武術是競技體育,是關於身體的藝術,是健身養生的實用技巧,也可以是一種社交手段。身體的體驗和展示是武術的核心,無論是表演還是實戰對練,技擊屬性都是武術的靈魂。武術的發展,需要繼承原有的精華要素,去偽存真,追根溯源,激活元典,推陳出新,發揚光大,並引入現代搏擊的先進理念,發展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武術形式、規則和理念。比如說,現代搏擊按照體重劃分不同等級的賽制就是一個進步,不同體重的人同臺比賽是不公平的。專項搏擊訓練和器械訓練,如梨形球、手靶等,都可以引進學習。規則是經濟體育的制度保障,想要走推廣盈利之路,需要建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而刀槍劍棍等兵器的套路和用法,則是中國特有的武術類型,應該保留和擴充。

中國是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國家,文化自信包括武術文化的自信。而根植於中國文化的套路,是典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文化的薰陶,套路的價值會遜色很多。好的武術,應該給人帶來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四張的俠肝義膽精神,和神采奕奕的健康身體。

謹以此文,獻給喜歡武術、熱愛武術、傳承武術、發揚武術的有志之士們。

附記:

(1)武術可以強身健體,但是武術與其他體育運動一樣,也很容易受傷。關於武術的運動防護,我們還將寫系列文章。

(2)關於武術細微動作,還將會寫一篇“人心惟危,道心唯微——武術細微動作的玄妙之處”,以及“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武術動作的追求永無止境”,介紹張勝利對武術動作的體驗和對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動作的改良理念,改良細節等。

敬請關注。


江山代有才人出,老樹能否發新芽?—傳統武術發展方向探討(下)

張勝利拳照

作者簡介:薛金銀,北京大學博士,研究員,編制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北京市地方標準近10項,獲得中美歐日等國發明專利30多項,發表國內外科技論文10多篇。跟隨張勝利師傅學習張氏八卦掌、張氏形意拳、張氏太極拳,發表武術文章上百篇。張氏內家拳第二代傳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