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外子也是法定第一顺序继承人?别急,债务优先于继承

婚外子也是法定第一顺序继承人?别急,债务优先于继承

婚外生子与婚内出轨不同,前者对婚姻的伤害远大于后者。且涉及到孩子抚养的问题,情况会更加复杂。与人婚外生子一方构成重婚罪,另一方可以此要求离婚以及过错方少分割财产。

婚外生子一般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主观故意。夫妻中一方对现有夫妻相处模式、婆媳关系、经济状况、家庭琐事感到不满或其他原因,有意与婚外一方生下孩子。

2.非主观故意。夫妻中一方由于以上原因与婚外第三者发生关系,在无意的情况下孩子出生。

案例1

意外发现丈夫与人有婚外子,拉开财产争夺的序幕

婚外子也是法定第一顺序继承人?别急,债务优先于继承

李女士与丈夫有一个11岁的女儿,自觉家庭幸福事业顺心。不料天降横祸,丈夫不幸患癌身亡,李女士与女儿陷入失去丈夫、失去父亲的悲痛之中。

幸好丈夫生前一直勤勉工作,在扣除相关治疗费用与丧葬费用后,还留下约几十万的遗产。这些钱也算是足够李女士与女儿共同生活至女儿成年乃至成家了,不料就在丈夫的葬礼过去后不久,突然出现一对母子声称小男孩是丈夫的孩子,要求分割遗产。

李女士大悲之下也是大怒,拒不承认小男孩与逝去的丈夫是亲生父子关系,并把这对母子赶了出去。不久后李女士收到了法院的传票,原来是那位第三者起诉她要求分割属于小男孩的那份遗产,第三者手里早有小男孩与丈夫的亲子鉴定证书。

李女士去咨询了专业律师相关问题,得知丈夫未立遗嘱的情况下,婚外子同样享有对丈夫遗产的继承权。最终法院判决李女士需将丈夫一方财产的一部分,约合八万元转付给小男孩的监护人,也就是那位第三者。

法律小知识:法定继承中,第一顺序为配偶、子女、父母,这里的子女包括婚外子女也就是私生子。亲生父亲/母亲有义务承担对未成年的婚外子女的抚养义务,婚外子女同样也享有继承权以及承担对亲生父或母的赡养义务。

案例2

父亲去世留下遗产与债务,葬礼上突现私生子争抢

婚外子也是法定第一顺序继承人?别急,债务优先于继承

张先生已经三十多岁了,其父亲经营着一家公司,在当地也算事业有成、小有名气。父亲在六十多岁的时候患病去世,将公司留给张先生继续经营。

在父亲的葬礼上,突然出现一名二十多岁的男子,声称自己也是张先生父亲的儿子,父亲留下的公司也有他的一份。由于李先生父亲生前未立遗嘱,如果该男子与父亲的亲子关系成立,法院也许会判他可以分割遗产。

张先生自然不甘心如此,在咨询过专业的相关律师后,想起公司在经营过程中还有不少的债务。经专业律师的建议,李先生告知该年轻男子实况,即公司评估的财产还不足以支付父亲的丧葬费、公司所欠下的债务和父亲的其他一些个人债务。

如果该男子坚持要继承父亲的遗产,那么也要先继承相应债务。不仅不会得到一分钱,还需要用自己已有的财产偿还剩余债务。该年轻男子这才放弃了纠缠张先生一家,就此杳无音信了。

法律小知识:根据我国《继承法》规定,如果被继承人遗留有债务,继承人应当先清偿被继承人的债务,然后再分割遗产。

我国大多数人还没有在生活看似一切正常的情况下立遗嘱的习惯,好在近年来情况有所好转。提前立遗嘱不仅是对财产与相关事项责任进行妥善安排,更是可以有效预防一些纠纷与意外风险,诸如争夺遗产之类。

根据法律规定,如果当事人生前有订立遗嘱的话,并且是合法有效的话,是需要按照遗嘱的内容来继承遗产的。

婚外子也是法定第一顺序继承人?别急,债务优先于继承

那么如何立一份有法律效力的遗嘱呢,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立遗嘱者必须是年满18周岁、精神正常的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

  2. 遗嘱所处分的财产必须是立遗嘱者的个人合法财产,也必须是立遗嘱者死亡时遗留的财产(遗嘱生效时)。如果处分了与他人共有的财产或不属于立遗嘱人个人所有的财产,遗嘱就要部分或全部无效。

  3. 遗嘱不得违反法律规定,不得取消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继承权。如胎儿、未成年子女等。

  4. 形式上合法的有公正遗嘱、自书遗嘱、代数遗嘱、录音遗嘱和口头遗嘱。遗嘱的内容必须具体、明确、意思表达真实。

遗产的继承如有遗嘱的从遗嘱,没有遗嘱的按照法定继承,继承权男女平等,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法》第12条规定,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

没有第一顺序的继承人,或者第一顺序的继承人全部放弃继承权或被剥夺继承权的,第二顺序的继承人才能继承遗产。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

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抚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继承人协商同意的,也可以不均等。

平时多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才能在生活中规避更多风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