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道德與法治課中進行德育滲透

隨著我國新課改的不斷推進,素質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視,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德育在中學日常教學中所佔比重越來越大。“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是做人之根本。道德與法治課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理應發揮德育主渠道的功能,這將更加利於德育滲透工作的開展,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如何在道德與法治課中進行德育滲透

一、道德與法治課現狀分析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是仔細分析教學現狀,仍然存在突出性問題。首先,教師對該門課程缺乏足夠的重視,評價學生的時候過分依賴於考試分數,認為學生的道德水平與學習成績呈正比關係,只要學生學習成績好,道德也一定好。殊不知,道德也需教師對學生進行後天的引導和培養。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如果忽視了德育的滲透,也是不利於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的;其次,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與教學實踐脫節。傳統的教育方式採取的是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主要是靠教師對書本中的知識進行口述,學生靠死記硬背進行學習,這種教學模式很難讓學生真正理解其中蘊含的道理。學生的行為規範和準則學習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設目標不相符。

二、在道德與法治課中進行德育滲透的方法

在道德與法治課中進行德育滲透,筆者認為一定要讓學生參與到德育中來,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教學策略發揮基礎課德育的作用。

1.積極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

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新的教育教學理念開始在我國的學校教育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適應社會發展和教育現代化的需要,各教師也要積極轉變教學理念,轉變教學觀念,由傳統的應試教育向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的素質教育轉變。學生是學習過程中的主體,而教師以引導者的身份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起引導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明確自身的定位和職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對相關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並主動進行學習。

2.優化教學手段方法,豐富教育策略

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內容,很多都是需要大段背誦的,而這種枯燥的學習方式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情緒。因此,需要教師進一步優化教學手段和方法,將書本上的死板枯燥的內容進行靈活應用,使學生進行更深入的理解,並結合自身的聯想提升對學習內容的記憶。

(1)設置問題情景、討論式教育策略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當前社會熱點、教材疑難問題、學生關注事件等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交流、討論,以提高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思維意識、辨析能力等,使學生在討論交流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形成正確的道德觀。

(2)“角色體驗”式教育策略

現在的學生大多喜歡嘗試、體驗不同的事物,同時自我意識也比較強烈,有自己的認識。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這些特點,通過角色體驗式教學,進行角色互換,使學生可以站在對方的角度真實地體驗對方的感受,從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以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主體性,能動性,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在這樣的一個角色互換體驗的過程中,也更有利於進行德育滲透。

(3)藉助多媒體教學技術,充分利用課外學習資源

與生硬的說教相比,真實生活中的學習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因此面對相對枯燥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教師可以通過媒體技術,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常見事例,根據學習內容的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可視化處理,為學生播放一些社會熱點,身邊的好人好事等視頻學習資源。另外,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多關注一些,像《新聞聯播》等權威媒體發出的報道,使學生從涉及體育、外交、軍事、農業等時事新聞動態中,更加全面真切地瞭解社會動態,瞭解人民生活的發展變化,感受國家的強大美好,使學生用心去體會自己是國家小主人的同時,產生更強的責任心及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其愛國意識。這樣通過利用外在學習資源完成德育滲透,使學生能更加主動地學習相關知識,並形成關注社會時勢,不斷充實自我,提高自身素養的良好習慣,這樣才能真正將德育在道德與法治課中進行滲透的教學價值體現出來。

通過道德與法治課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是教材的屬性決定的,同時也符合時代發展需求。作為教師既要感到榮幸,又要感到責任重大。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新世紀的中學生,接觸的是更加多樣化的文化和信息,他們的思維更加廣闊,思想更加複雜多樣。德育滲透必須要與學生髮展與學習需要相結合,要靈活多樣,要長期堅持,這樣才能更具有實效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