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濟南“萬佛洞”,品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石窟藝術

濟南千佛山“萬佛洞”,是山東濟南著名的旅遊景點。位於千佛山北麓,集我國"莫高"、"龍門"、"麥積"、"雲崗"著名四大石窟之精華,塑佛主、菩薩、弟子、天王、力士近三萬尊,遊人至此,可一瞻北魏、唐、宋造像之風采。萬佛洞為一長約500餘米的山洞,在洞中有23000餘尊各式各樣的佛像。

觀濟南“萬佛洞”,品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石窟藝術

萬佛洞因洞內南北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一萬五千尊小佛而得名。由迦藍護法殿(大雄寶殿)九天聖母洞、無量壽佛殿、觀音閣、白衣洞、靈王洞、地藏菩薩殿、福祿壽神殿、三星殿以及孫氏坐化娘娘廟洞等 22 個石窟組成。


觀濟南“萬佛洞”,品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石窟藝術

萬佛洞由萬千彩塑和壁畫構成一座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石窟藝術博物館,頗為壯觀神秘。入口處由趙樸初題名“萬佛洞”筆法遒勁、圓潤通達。


觀濟南“萬佛洞”,品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石窟藝術

窟頂有一朵精美的蓮花,環繞蓮花周圍的為一則碑刻題記:"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姚神表內道場運禪師一萬五千尊像一龕"。它說明了該洞窟是在宮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內道場智運禪師的主持下開鑿的,完工於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


觀濟南“萬佛洞”,品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石窟藝術

洞內主佛為阿彌陀佛,端坐於雙層蓮花座上,面相豐滿圓潤,兩肩寬厚,簡潔流暢的衣紋運用了唐代渾圓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無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間無所畏懼,唯我獨尊。主佛端坐在蓮花寶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剛力士,那奮力向上的雄姿與主佛的沉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更加襯托出主佛的安詳。主佛背後還有五十二朵蓮花,每朵蓮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養菩薩,她們或坐或側,或手持蓮花,或竊竊私語,神情各異,像是不同少女的群體像。

觀濟南“萬佛洞”,品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石窟藝術

在洞內南北兩壁整齊地刻有一萬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釐米高。在南北兩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樂人,舞伎在悠揚的樂曲聲中翩翩起舞,體態輕盈,婀娜多姿。

觀濟南“萬佛洞”,品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石窟藝術

整個洞窟金碧輝煌,向人們展現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理想國土,烘托出一種熱烈歡快、萬眾成佛的氣氛。


觀濟南“萬佛洞”,品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石窟藝術

洞口南側的菩薩像,她是龍門石窟唐代眾多菩薩像的精美範例。菩薩通高85釐米,頭部向右傾斜,身體成"s'形的曲線,整個姿態顯得非常優美端莊。我國著名戲劇大師梅蘭芳早年參觀龍門時,被她那優美的形象所吸引並大加讚賞,此後經過藝術加工,成功地運用到他的表演中。


觀濟南“萬佛洞”,品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石窟藝術

濟南千佛山“萬佛洞”大致形成於宋代,由於戰爭等原因,人們開鑿石洞避難,避難的人數多了,鑿開的洞穴有的便供上了保護神,期望神靈保佑平安,久之逐漸形成寺廟。初名萬福洞,到明朝嘉靖、萬曆年間( 1522----1620 )大雄寶殿佛像雕刻近萬,又名萬佛洞,漸成佛教聖地。


觀濟南“萬佛洞”,品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石窟藝術

原來因躲避戰火而開鑿的洞窟,如今卻成為人們休閒的聖地。萬佛洞的眾佛們就這樣看著人世間的星轉鬥移,光陰流轉。人們來到此處,感受到這裡所帶來的寧靜和安詳,人們為了生存而四處奔波,因為競爭殘酷而備受煎熬,因為前途渺茫而心煩意亂,當我們被種種思緒所困擾和束縛內心的時候,不妨來到此處,感受到這裡所帶來的寧靜和安詳,放鬆心情,調節情緒,把握自己生命的永恆,求證出自己原本的初心,是對生命終極真理的最直觀表達。

關注@文史觀象,瞭解多一點,世界大不同。#這就是山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