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敦煌史:華戎交匯下,造就了怎樣的歷史傳奇與石窟藝術?

按:1983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上,正式批准將每年的4月18日設立為國際古蹟遺址日。今年國際古蹟遺址日的主題是“

共享文化、共享遺產、共享責任”。中國作為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的文明之一,自然也有許多的古蹟、遺址可以與世界共享,比如敦煌。

南朝史學家劉昭曾用:“華戎所交,一都會也”這樣的一句話來形容他眼中的敦煌,作為河西走廊末梢的敦煌,在中西文化交融下不斷繁榮與成長,而絲綢之路的光輝與莫高窟的興建成為了那個時代留給今天人們最好的財富。

千年敦煌史:華戎交匯下,造就了怎樣的歷史傳奇與石窟藝術?

敦煌博物館複製的敦煌壁畫(筆者實拍)

一、華戎都會出敦煌

隨著時代的變革,作為東西十字路口的敦煌,留住了月氏、匈奴、鮮卑、吐蕃、西夏、蒙古等眾多的少數民族的腳步,他們在這裡駐足,並留下了他們那個時代給予敦煌的財富,也成就了今天敦煌燦爛的文化。

早在先秦時月氏人就開始在敦煌一帶過上了遊牧的生活,之後漢武帝逐匈奴,在河西地區開河西四郡,在今敦煌設敦煌郡,從此這片土地便有了屬於自己的名字:敦煌。就敦煌二字的含義,傳統學界認為敦,指大;煌,指昌盛之意。但後來有學者提出敦煌二字源於吐火羅語或者古羌語的音譯。

自漢代以後敦煌便開始持續有漢人遷入此地,進行農耕與畜牧活動,直至魏晉南北朝時敦煌又成為了十六國時五涼政權所爭奪的地方,其對敦煌的統治權也數次更迭。甚至敦煌在西涼時期,還做過其都城,但持續的時間僅僅只有二十餘年。

千年敦煌史:華戎交匯下,造就了怎樣的歷史傳奇與石窟藝術?

敦煌石窟

同時由於魏晉南北朝時佛教的興盛,佛教在敦煌有了很大的發展,期間出現了像倉慈、竺法護、鳩摩羅什這樣的佛學大師。他們通過絲綢之路一路披荊斬棘來到敦煌弘揚佛法。敦煌的佛教在這個時期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這也為後來敦煌莫高窟的興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至前秦時,一個名叫樂尊的和尚在距離當時敦煌城不遠的三危山上開鑿了一個石窟以供自己進行修行,而這次開鑿成為了敦煌莫高窟發展的原點。

千年敦煌史:華戎交匯下,造就了怎樣的歷史傳奇與石窟藝術?

敦煌博物館複製的敦煌壁畫(筆者實拍)

再之後北魏滅北涼正式統一了中國北方,敦煌的王朝頻繁更迭也就此畫上了句號。政局的穩定也為敦煌整個地區創造出了難得一見的繁榮景象。581年隋文帝楊堅滅北周,589年隋滅陳,統一中國,至此結束了自西晉以後長達近三百年的割據局面。之後隋文帝下令在各州興建舍利塔與佛寺,此時敦煌迎來了歷史上第二個佛教發展的高峰。唐時將敦煌所處的瓜州改為沙州,從此沙州成為了敦煌又一個名字,同時敦煌的佛教也因為絲綢之路的再度暢通得到飛速的發展。

千年敦煌史:華戎交匯下,造就了怎樣的歷史傳奇與石窟藝術?

敦煌壁畫

二、東西對峙下的敦煌藝術

安史之亂後處於東西要衝的敦煌又成了唐與吐蕃所爭奪的前沿陣地。至安史之亂後,敦煌被吐蕃攻佔。

但政權的交替並沒有使敦煌的佛教遭到破壞,反而敦煌的石窟藝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因為吐蕃等政權也篤信佛教,致使敦煌莫高窟為主的石窟體系並未受到戰亂的破壞。在吐蕃統治敦煌的九十多年時間裡,敦煌充分吸收了藏傳佛教藝術精華。

千年敦煌史:華戎交匯下,造就了怎樣的歷史傳奇與石窟藝術?

吐蕃貴族

矗立於今天敦煌城區的“反彈琵琶伎樂天”雕塑,成為了今天敦煌城區的標誌。而“反彈琵琶”的最初就來源於吐蕃時期開鑿的敦煌第112窟。在今天西藏大昭寺內保存著一件獸首胡人金銀瓶,這個金銀瓶就製作於7世紀的吐蕃時期,而上面也出現了反彈琵琶的胡人造像。

千年敦煌史:華戎交匯下,造就了怎樣的歷史傳奇與石窟藝術?

敦煌城區的反彈琵琶

但反彈琵琶並非是吐蕃時期留給敦煌的唯一財富。在今天在敦煌以西的瓜州境內的榆林窟,藏有一座被中國畫家張大千譽為“

中國最美石窟”的第25窟,其內容反映了藏傳佛教辯經的場景。

唐朝前期,盛行佔滿整面牆體的巨幅辯經畫,但到了吐蕃時期,這種壁畫樣式開始逐漸變小,畫風也更加趨於嚴謹,而筆法也更加趨於公整,細膩。

千年敦煌史:華戎交匯下,造就了怎樣的歷史傳奇與石窟藝術?

敦煌石窟第25窟壁畫(局部)

至9世紀末,隨著吐蕃末代贊普郎達瑪滅佛,導致吐蕃王朝整體分崩離析。而在郎達瑪滅佛之前,敦煌一帶就出現了長期的抗蕃運動。終於吐蕃被張議潮所率領的軍隊打敗,淪落多年的敦煌重新迴歸大唐。在今天敦煌莫高窟有近61座洞窟都是張議潮歸義軍時期所營建的。而第156窟就是張議潮時期的經典之作。此窟就繪有一幅張議潮統軍時的行軍圖。

在長達近8米的畫卷中,充分展示了張議潮歸義軍的行軍時的盛況。值得注意的是,在整個隊伍中有8名舞者身著長袖,踏足舞動,而這裡有4人則穿著吐蕃的服飾。而在壁畫時還有一排文字:河西節度使、檢校司空、兼御史大夫張議潮統軍,除吐蕃、收復河西一道行圖。這一切都招式著在張議潮歸義軍的統治下,吐蕃已經臣服於歸義軍,各族人民和諧共處的場景。

千年敦煌史:華戎交匯下,造就了怎樣的歷史傳奇與石窟藝術?

敦煌156窟張議潮出行圖

公元1036年西夏的李元昊自東而來,將歸義軍政權擊潰,並佔領敦煌。敦煌莫高窟以及周邊石窟的營建開始出現了新的風格。這一時期作為敦煌莫高窟體系的榆林窟得到了更大的發展。之後蒙古人滅西夏,至此敦煌又歸於蒙古人的統治,但此時統治者對敦煌經營已經大不如前,石窟開鑿也開始日漸衰落。至明代隨著嘉峪關成為了明朝最西的邊境之地,作為關外的敦煌城被徹底荒廢,直至清代才慢慢引起人們的注意。


千年敦煌史:華戎交匯下,造就了怎樣的歷史傳奇與石窟藝術?

清代敦煌城城址復原(筆者實拍)

文史君說

作為絲綢之路要衝的敦煌,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促使敦煌石窟藝術彙集東西方佛教藝術的精髓。從前秦樂尊和尚開鑿了敦煌第一個佛教洞窟開始,敦煌先後經歷了隋、唐、吐蕃、張氏與曹氏歸義軍、西夏與蒙元等政權的交替,形成了以莫高窟為核心,東千佛洞、西千佛洞與榆林窟為輔之的帶有敦煌特色的石窟藝術群。隨著清末敦煌藏經洞的發現,經歷千百年風雨的敦煌藝術重見天日。

參考文獻

1.榮新江:《敦煌十八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2.《中華遺產》編輯部:《中華遺產》(敦煌專刊),2019年12月。

3.林梅村,《絲綢之路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作者:浩然文史·禹貢行者)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