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川辨》译文

《颍川辨》译文

《颍川辨》译文

《颍川辨》译文



《颍川辨》译文


《颍川辨》译文

汪时健(颍川百代孙)译注

(2020年庚子鹂月)


颍水发源于乾山,流经阳城、豫州,灌溉着郑、许、陈、楚等国的土地,集洧、濦、瀷、㵲、灈、瀙各支流,南至汝阴郡的下蔡县,共长一千五百里,然后汇入淮河往东流,最终注入黄海。凡是颍水流经灌溉之地,人们都叫它颍川。东周列国时,如韩国的南阳,郑国的鄢陵,许国的许昌,以及蔡国的古陵,陈国的辰陵,楚国的古颍国和召陵,都属于颍川流域。秦王嬴政生擒韩国国王韩安,吞并六国后,将原郑国的全部疆土,加上分割韩、魏、陈、楚的部分疆土,统统划归颍川郡。从天文学角度看,颍川郡的地理位置对应天上星宿的分野稍偏于大火星,而位于房宿和心宿之间。它所辖地区之广大,占秦初设定的三十六郡之一。而鲁国最早的封地位于汶、沂、洙、泗流域之间,与颍川东南分流,其源头和流经方向都相背离,距离遥远,不属于颍川郡。

但从徐戎和淮夷一同反叛作乱,鲁国国君姬伯禽在费地誓师讨伐时起,鲁国便开始向南边的淮阳拓展疆土。公元前643年,鲁僖公在淮水之滨与齐宋等诸侯国会盟,谋划救援鄫国,派兵灭了项国,鲁国的西南边境就开始与陈国接壤。颍川之所以成为鲁国的辖地,实际上从鲁国灭项以后就开始了。到汉朝兴起,汉高祖刘邦分置秦朝各郡,撤颍川郡置淮阳郡,原来的项地分置西华县和阳夏县。所以汉将陈豨曾被封阳夏侯,汉丞相黄霸和汉长平侯彭宣,都称自己为淮阳郡阳夏县人。汉顺帝刘保改淮阳郡为陈郡,阳夏县因而隶属于陈郡。晋武帝司马炎将陈郡并入梁国,项县、阳夏县因而隶属梁国。晋惠帝司马衷废梁国立陈国,西华县隶属汝阴郡,此时为项县。唐朝初年撤销郡治,阳夏县隶属陈州,此时为太康县。虽然辖地的分、合、撤、置多有不同,但今陈州颍川之间一直是古阳夏县的辖地。陈国古都城在现今陈州的宛丘,而项地在陈州的东部。秦朝末年,阳夏人吴广起兵反秦时,最先占据陈郡,就是因为阳夏离陈郡很近的缘故。由于东周时,各诸侯国战争不断,各国疆土犬牙交错,很不规则,很多独立于本土往往几百上千余里,所以,不用怀疑陈项两国与鲁国的颍川封地相连的事。

汪氏族谱追记得姓始祖食采居住之地,说是在颍川陈郡阳夏县西乡靖仁里。曾经有人怀疑,鲁国与陈国相距遥远,以此否定颍川曾是鲁国授予姬汪的封地。人本源于先祖,对自己得姓始祖的封邦、坟墓所在之地,不应该不知道。通过上述考证,颍川为汪氏始祖姬汪受封之地,已经清楚无疑。我汪氏家谱的记载,因而也是可信而且可以验证的。

啊!自颍川侯以来,汪氏一族已传七十二代,至今一千九百年了。宗支繁衍,派系分别,迁徙流布,南北东西,这些情况,不可一一查考了。(也许有人会说)我蛰居于歙山之下的区区小屋,凭箱箱匣匣里装着的那些古人遗文,想要考究出一千九百年前的事情原委,不是很渺茫的事吗?但如果属于纪实的文献,即便有错误,还是可以通过推论去正谬的;而对那些虚妄不实的文献,纵使牵强附会也很难自圆其说。我读古书时遇到疑问,总是去搜求旁证。终能领会、窥测到它的本源,这一点,又从家谱的记载中得到了验证。


《颍川辨》译文

颍川辨(原文)

文|(元)汪松寿

——录自《汪氏统宗七修族谱·世让公支系》(汪时健主编)

【作者简介】汪松寿,(1271—1341),字正心,颍川七十二代孙,安徽徽州歙县人。元代谱学家,贯通经史,超拔儒林。历绍兴路余姚州学正、四川绍庆路教授。编著有《汪氏渊源录》(十卷)、《姚江集》等,《颍川辨》是他“三辨”中的一篇(其余两篇为《平阳辨》《汪芒辨》)。

【内容提要】《颍川辨》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针对有人根据“鲁国故封”即鲁国本土与颍川远隔千里,因而提出“颍川非鲁封”(即颍川不可能是鲁襄公授与汪氏始祖姬汪的封地)的问题,通过对东周列国至隋唐一千多年历史地理的多维度、多层次考查论证,用翔实的史料、证据,反驳、回答了“颍川非鲁封”的讹谬,证实了“颍川是鲁封”、是汪氏得姓始祖姬汪食采封邑的立论主旨。

颍水1出乾山2,导阳城3,浸豫州4,灌注乎郑、许、陈、楚之墟5。纳洧、濦、瀷、㵲、灈、瀙诸水6,南至汝阴下蔡7,凡千五百里,而后挟淮而东之8,以终入于海9。凡其经行流溉之地,皆得以颍川名。列国时,若南阳之在韩10,鄢陵之在郑11,许偏之在许12,古陵之在蔡13,辰陵之在陈14,颍国召陵之在楚15,各系颍川16。秦虏韩安17,始举18全郑之地,割裂韩、魏、陈、楚之疆,通为颍川郡19。于天文,其次大火,其星房心20,其区域之广,居天下三十六之一焉21。而鲁国故封22在汶、沂、洙、泗23之间,东南分流,相背初乖远24,不属于颍。

自徐戎、淮夷并兴25,伯禽誓费征伐26,而鲁之南境,始略于淮27。自会淮谋鄫28,僖公遣师灭项29,而鲁之西南始际于陈30。颍川之为鲁地,实自灭项始。迄汉兴,分秦郡,置淮阳31,而项地为西华、阳夏县32,故陈豨33封阳夏侯,黄霸34、彭宣35俱称淮阳阳夏人。至顺帝36,始改淮阳名陈郡,而县属陈37。晋武合陈于梁国38,而项、阳夏属焉39。晋惠立陈40,西华属汝阴41,为项县42。唐初罢郡,阳夏属陈州43,为太康44。地之离合废置不同,然今陈州颍川之间,固为古阳夏之区矣。陈国故都,在今陈之宛邱45,而项地在陈东境。秦末吴广46,阳夏人,其起兵首据陈,阳夏于陈,不相远也。盖周时,战国之疆,率犬牙相入47,其地延衺孤悬48。动千数百里,无惑夫陈项之连鲁封也49。

汪氏谱追纪上世食采所居50,曰颍川陈郡阳夏县西乡靖仁里间,尝51疑鲁陈相去辽阔52,而颍川非鲁封53。人本乎祖,其始姓之邦54,邱墓之域55,不可不知也。考之如前所述,释然55无疑。吾家谱录56,于是乎信而有徵57。

《颍川辨》译文


嗟夫58,颍川而降59七十二传60,千九百年于今矣。宗分支别,南北东西,不可备稽61也。颛颛居歙山之下62,执簦笥之遗文63,而欲究其事迹64于千九百年之前,不亦漫乎65?然纪实者,虽讹舛而可推66;传虚者,纵牵合而不协67。观古书之惑68,每旁求69,而卒会其源70,吾又于家录得之71。

(此文源自明隆庆四年庚午(1570)《汪氏统宗正脉谱》}

——————————————

注释:

1.颍水:又称颍河,淮河最大的支流,上游以沙河为主,故又称沙颍河。位于淮河北岸,河南省东部与安徽省西北部。主干发源于河南省嵩县伏牛山脉摩天岭东麓,东南流经鲁山、平顶山、叶县、漯河、周口、项城、沈丘等县市,至界首县城关镇附近进入安徽省,往下经太和、阜阳,于颍上县沫河口入淮河。全长619公里,流域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

2.出乾山:发源于乾山。出:发源;乾山:传说中山名,出自中国古典名著《山海经》。

3.导阳城:流经阳城。导:引,延伸;阳城:古称获泽,唐武德朝始改阳城县,今属山西省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南与河南省济源市相连。

4.浸豫州:流经豫州。浸:灌溉:此与上文“导”,均为“流经”之意,为修辞学上的错综手法。豫州:中国古州名,因位于九州之中,又别称中州。现今河南省大部分属古豫州,故简称"豫"。

5.灌注乎郑、许、陈、楚之墟:灌溉着郑许陈楚四国的土地。灌注:浇进;注入。乎:于,此作介词,无实义;郑:周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许:周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东;陈:周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陈国曾几经灭国、复国,最后被楚国所灭,时在湣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8年);楚:春秋战国时诸侯国名。最早兴起于古丹淅,今河南省淅川县东南,此即指故楚之地也。楚国曾一度强大,为战国七雄之一,成为华南霸主,公元前223年,被秦所灭。墟:墟土,丘陵之地,此指境、地。

6.纳洧、濦、瀷、㵲、灈、瀙诸水:汇集洧、濦、瀷、㵲、灈、瀙各支流。纳:纳入;洧、濦、瀷、㵲、灈、瀙,都是颍水的支流。洧wěi:《说文》水出颍川阳城山,东南入颍水;濦yīn:颍水三源的中源;瀷yì:《说文》水出河南密县,东入颍水;㵲wǔ

水名一作潕水、舞水,源出河南方城县东:今舞阳县即以位于潕水之阳而得名,春秋战国时期,舞阳全境先后分属楚、韩、魏等国,秦置舞阳县,属颖川郡;灈qú:水名,河南省遂平县石羊河的古称;瀙qìn水名,河南省沙河的古称。

7.南至汝阴下蔡:南流到汝阴郡的下蔡县。汝阴:古县、郡名,今安徽阜阳境,曾为颍州治所;下蔡:春秋时名州来,秦置县,明废,今安徽凤台县境。

8.而后挟淮而东之:而后汇入淮河往东流挟,裹挟,此指交汇、汇入;淮,此指淮河。:向、往,此用为动词。

9.海:此指黄海。

10.若南阳之在韩:如韩国的南阳。若:如、像;之:此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南阳:古称宛,今河南省辖地级市,周时曾为诸侯国韩国所辖。

11.鄢陵之在郑:郑国的鄢陵。鄢陵:今河南省鄢陵县,隶属许昌市,周时曾为诸侯国郑国所辖。

12.许偏之在许:许国的许昌。偏:旁边;许国是周时一个五等爵(男爵)小国,地辖今河南许昌县及临颍县北、鄢陵县西南,但战略位置重要,号称“中原之中”,故屡遭郑楚等国侵犯。郑国曾在攻破许都后让许穆公居许都城“东偏”,而派郑大夫公孙获率兵居“西偏”以行监视,是以有“许偏”之谓也。

13.古陵之在蔡:蔡国的古陵。古陵:古地名,周时诸侯国蔡国辖地,今属河南省驻马店市。

14.辰陵之在陈:陈国的辰陵。辰陵:古邑名,又作夷陵,春秋陈邑,新莽时由陈县改,在今河南省西华县西北。

15.颍国召陵之在楚:楚国的颍国和召陵。按:周时诸侯国无颍国,此颍国疑为郑庄公安置其母姜氏之颍地;召陵:古邑名,位于今河南漯河市境。

16.各系颍川:都属于颍川流域。各:不止于一,都,全;系,属,属于。

17.秦虏韩安:秦国擒获韩安。虏,俘虏,擒获;韩安:战国七雄韩国末代国王,公元前230年被秦军俘获,前226年被秦王嬴政处死。

18.举:拿、用。

19.颍川郡:秦行郡县制,初分天下为36郡(后多有增易析并),颍川为当时之大郡,在今河南省禹州市。一直是京师之外人口最多,最繁华之郡,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帝生于此,夏禹都于此。因此也是中国众多姓氏的发祥地。历史上颍川人才辈出,数不胜数。唐朝改颍川县为长社县,改颍川郡为许州,从此颍川不再作为地名存在,甚至原颍州之名也归属了颍水下游的原汝阴郡(汝阴郡治在今安徽省阜阳市)。北宋时,在颍建颍昌府,之后基本称许州。

20.于天文,其次大火,其星房心:古人以天上星宿与地上区域对应,称为“某地属某星之分野。此句的意思是:从天文学角度看,颍川郡的地理位置对应天上星宿的分野稍偏于大火星,而位于房宿和心宿之间。其次大火:其,代词,此指颍川郡;次:次于,偏于;大火:指大火星,又称鹑火星、大辰星,为二十八宿里心宿三星中的第二星;房心:房宿和心宿。房宿是二十八宿东方七宿中的第四宿,包含四颗星,即房宿一、二、三、四;心宿是二十八宿东方七宿中的第五宿,包含三颗星,即心宿一、二、三,其主星为心宿二,即大火星,为全天第十五亮星。心宿一和心宿三都是心宿的副星,心宿一为全天第129亮星,心宿三为全天第123亮星,所以中国古代把它俩称为“大火之子”。

21.焉:此为语末助词,无实义。

22.鲁国故封:鲁国最早的封地,即周成王封周公旦之封地,是为鲁国本土。

23.汶、沂、洙、泗:流经鲁国的四条河。汶:即今大汶河,古称汶水,为黄河在山东的唯一支流,发源于山东莱芜市北,古时经东平县至梁山东南,向西流入济水,入东平湖,北经黄河入渤海;沂:又名沂水,发源山东省沂源县,流至沂源县城南折,经沂水、沂南、临沂、蒙阴、平邑和郯城等县市,至江苏省邳州入新沂河,入黄海;洙、泗:洙水和泗水。古时二水自今山东省泗水县北合流而下,至曲阜北,又一分为二,洙在北,泗在南。春秋时属鲁国地。孔子在洙泗之间聚徒讲学。后因以“洙泗”代称孔子及儒家。洙水源出山东省新泰市,本为泗水支流,因后世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南改道,其上游合入汶水,已与泗水隔绝;泗水发源山东新泰市南,流经山东济宁市的泗水、曲阜、兖州、邹城、任城区、微山等县市,是山东省中部较大河流。

24.东南分流,相背初乖远:意为鲁国故封地的汶沂洙泗诸水,相对于颍水,二者的源头与流域方向都不一样,一在东,一在南,而且相距遥远。初:源头;背初,源头相背、相反;乖远,相距甚远。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路道乖远,风烟阻絶”;唐刘禹锡 《吴蜀集引》:“尔后出处乖远”。

25.徐戎、淮夷并兴:徐戎和淮夷一同作乱反叛。夷: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后蔑指中原以外各族;徐戎:又称徐夷、徐方,古东方九夷之首;淮夷:亦古东方九夷之一,传为蚩尤未融合进炎黄部落的余部,后南迁至淮河流域,故称淮夷。

26.伯禽誓费征伐:伯禽在费地誓师东征。伯禽:即姬伯禽,鲁国开国君主,周公姬旦长子,代父就封鲁国,坚持以周礼治国,故有谓“周礼尽在鲁”,有《诗经•鲁颂•閟宫》为之赞。在位46年,鲁国政治经济得以发展。疆土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阳谷一带,尤以率军平叛淮夷、徐戎之乱,巩固了鲁国根基,是其一生的重要功绩;誓费:在费地誓师,其誓曰“费誓”,全文载《尚书•费誓》;费,音毕bì,古费国之地,在今山东费县,曲阜之东。

27.略于淮:管辖到淮阳。略:经略,管辖。《说文》:略,经略土地也;淮,淮阳之地。

28.会淮谋鄫:此指鲁僖公与各诸侯国盟会淮地商讨援救鄫国的事。按《左傳•僖公十六年》:“冬十二月(前644,丁丑),僖公会于淮,謀鄫,且東略也。”鄫zēng: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枣庄市东,为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的封国,历夏、商、周,存世时间约1400年,鲁襄公6年(前567年)被莒国所灭。

29.僖公遣师灭项:僖公派兵灭掉项国。僖公:鲁国第18任君主姬申,又称鲁釐公,公元前659—前627年在位;灭项:项,周时诸侯国,位于今河南省沈丘县和项城市之间,公元前643年被鲁僖公所灭。

30.际:边际,边界,本文为边境意,用为动词,即“(边境、疆土)扩展到……”之意。

31.分秦郡,置淮阳:分析撤并秦朝的郡治,将秦时的颍川郡易名淮阳郡。

32.而项地为西华、阳夏县:原来的项地成为西华县和阳夏县。按:项国被灭后,秦在项地始设项县和阳夏县,汉初在项地始设西华县,但西华是分拆秦时所设项县之地设立,还是由项县易名而来?从目前掌握的史料看,没有西华县是由项县易名而来的依据,究竟怎样,有待进一步考证。

33.陈豨xī( ?―前195年),宛朐(今山东菏泽)人,刘邦部将,高祖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正月,因功封阳夏侯,统率赵国、代国军队,后在代地起兵造反,自立代王,高祖十二年冬,兵败被杀。

34.黄霸:(前130年-前51年),字次公,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西汉大臣,事汉武帝、昭帝、宣帝三朝。历任河南太守丞、廷尉正、扬州刺史、颍川太守等地方官,汉宣帝五凤三年(前55年),任丞相,封建成侯,总揽朝纲,死后谥定侯。

35.彭宣:字子佩,淮阳阳夏人。师从张禹,通易经,学识渊博,仕汉成帝、汉哀帝朝,历任光禄大夫,御史大夫,大司空,封长平侯。后王莽掌权,彭见险而止,告老还乡,回封地长平养老,死谥顷侯。

36. 顺帝:此指汉顺帝刘保,公元126—143年在位。

37.始改淮阳名陈郡,而县属陈:(汉顺帝)复改淮阳郡为陈郡,阳夏县因而隶属陈郡。陈郡:秦初置颍川郡,后改陈郡,治所在陈县。西汉朝先后改淮阳郡、淮阳国,东汉朝又几次由国改郡,由郡改国,汉献帝时复改为陈郡,均治陈县。

38. 晋武合陈于梁国:晋武帝将陈郡并入梁国。晋武:即晋武帝司马炎,晋朝开国皇帝,司马懿之孙,司马昭嫡长子,公元265年-290年在位。梁国: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封其八叔司马彤为梁王,改陈郡为梁国,作为司马彤的封国。

39.而项、阳夏属焉:项县和阳夏县因而隶属梁国。焉:语末助词,无实义。

40.晋惠立陈:晋惠帝司马衷废梁国立陈国,作为陈王司马斌(司马通第三子、司马懿之侄、司马炎堂叔)的封国。晋惠帝司马衷,为西晋第二帝,武帝司马炎次子,公元290年-307年在位,人称“白痴黄帝”,著名笑典“胡不食肉糜”,即出自他口。

41.西华属汝阴:西华县隶属汝阴郡。汝阴: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安徽阜阳,三国后历为汝阴郡、颍州、顺昌府治所,公元1265年,元世祖忽必烈废县入颍州。

42.项县:中国古县名,在今河南省沈丘县槐店回族镇西郊。西周时期属于项国,鲁僖公十七年(公元前643年)灭于鲁国,仅存项地名。项羽即为其后裔。秦时置项县,东魏时于项县侨置秣陵县,隋改项县为宛丘县,改秣陵县为项城县,再无项县之名。

43. 唐初罢郡,阳夏属陈州:唐朝初年,撤郡治,改州治,阳夏县隶属陈州。

44.太康:秦王嬴政二十三年(前224)始置阳夏县。隋开皇七年改阳夏县为太康县,沿袭至今。

45.在今陈之宛邱:宛丘,古地名,曾为陈国都城,后为陈州治所,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传说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长眠之地,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邱同丘。

46.吴广:(?—前208),字叔,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与陈胜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发动戍卒起义。次年,攻荥阳,因与义军将领田臧意见不合,被田假借陈胜命令所杀。

47.盖周时,战国之疆,率犬牙相入:东周时,各诸侯国战争不断,导致国与国之间疆土犹犬牙交错。盖:语首助词,无实义;率:都。

48.延衺孤悬:很不规则地孤立于本土之外。延衺:不规则地延伸,衺xié,古同邪;孤悬,孤立,无所依靠。《北齐书·慕容俨传》:"人信阻绝,城守孤悬,众情危惧。"

49.动千数百里,无惑夫陈项之连鲁封也:往往(独立于本土)几百上千里。所以,不用怀疑古陈国和项国的土地与鲁国的颍川封地相连接了。动:往往,常常;夫:助词,用于句中,舒缓语气;陈项:此指古陈国和项国;鲁封:此指汪氏始祖姬汪获鲁封颍川之地。

50.汪氏谱追纪上世食采所居:汪氏族谱追记得姓始祖食采和居住的地方。上世,此指得姓始祖姬汪;食采:亦作“ 食菜 ”,享用封邑的租赋。

51.尝:曾,曾经,表时态的副词。

52.鲁陈相去辽阔:鲁国与陈国相隔遥远。去:相距、相隔:辽阔:辽远、遥远。

53.而颍川非鲁封:因而颍川不可能是鲁国授与姬汪的封地。

54.人本乎祖,其始姓之邦,邱墓之域,不可不知也:人本源于先祖,对自己得姓始祖的封邦,祖坟所在之地,不应该不知道。本: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邦:古代诸侯的封地,大曰邦、小曰国,后逐为互训,本文“封邦”指汪姓始祖颍川侯姬汪的封地。

55.释然:疑虑、嫌隙等消释后心中获得平静,此指清楚、明白,疑虑顿消。

56.吾家谱录:我们汪氏族谱所记载的(关于姬汪受封颍川的事)。

57.于是乎信而有徵:因此是可信而且是可以验证的。徵同征, 效验,证明、验证。

58.嗟夫:同嗟乎,语气叹词,表呼告,犹今之“啊”“呀”。

59.颍川而降:颍川以来。颍川:此指得姓始祖颍川侯姬汪;而降:以降,意为以下、以来。

60.传:世代。

61.宗分支别,南北东西,不可备稽也:宗支繁衍,派系分别,迁徙流布,南北东西,这些情况,不可一一查考了。备稽:全部考察,一一考察;备:完备、全部、;稽:考察、考查。

62.颛颛居歙山之下:蛰居于歙山之下的区区小屋。颛颛:多训为愚昧或恭谨,此训为“区区”,言其居室之小也(从颜师古注《汉书·贾捐传》说) ;歙山: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汪氏发祥地之一。境内及周边盛产“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63.执簦笥之遗文:凭箱箱匣匣里装着的前人遗文。执:用、拿、凭;簦(dēng)笥(sì):文中指盛放书籍文档的箱子、匣子类器物;遗文:前人遗留下来的书籍、文章。

64.事迹:事情的真实轨迹。此指汪氏始祖受封食采颍川之事。

65.漫:模糊、迷茫。姚鼐《登泰山记》:“其远古刻尽漫失”。

66.然纪实者,虽讹舛而可推:然而如果属于纪实的文献,即使有错误,但可以通过推论匡正。虽:即使;讹舛:错谬;推:推究,考证。

67.传虚者,纵牵合而不协:而对那些虚妄不实的文献,纵然牵强附会也很难自圆其说。牵合:牵强附合;不协:不和洽,本文指不能自圆其说,会显露破绽,纰漏;协,和洽、圆润。

68.观古书之惑:读古书时遇到的疑问。

69.每旁求:总是去搜求旁证。

70.而卒会其源:终能领会、窥测到它的本源。卒:终于;会:领悟,明白;源:此指姬汪受封食采颍川的本源、真实轨迹。

71.吾又于家录得之:我又从家谱的记载中得到了验证。家录:家谱所载。

《颍川辨》译文

汪时健,男,汉族,1949年8月31日生,籍贯湖南祁东,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届毕业,文学学士,湖南省衡阳市纺织局退休干部,长期从事宣传教育工作,副高职称,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南诗词协会会员,湖南省方志学会会员,岭南儒商诗会会员,深圳诗词学会理事。爱好格律诗词及其理论研究。现居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蚝二学府花园。

《颍川辨》译文

《颍川辨》译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