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愚《萬壑奇峰》中看紙墨材質的影響

文/周序雨 圖片來自於互聯網


從大愚《萬壑奇峰》中看紙墨材質的影響

大愚《萬壑奇峰》全圖


近日與大愚先生交談其《萬壑奇峰》的創作理念與心得,其中夾雜了一些大愚對書寫材質的理解,尤其是對紙與墨這兩個書寫主要載體,大愚有著自身系統的看法。


從大愚《萬壑奇峰》中看紙墨材質的影響

大愚《萬壑奇峰》局部


首先大愚認為在對紙與墨的傳承與發展上,可以以明代為斷代,明代以前,常用的書寫紙張經歷了麻紙、皮紙、竹紙等不同階段的發展,其中麻紙的特點是植物纖維比較長,紙漿相對而言比較粗,紙的質地也更為堅硬,比較容易受墨,但是滲透性比較差;而竹紙的質地類似於竹子本身的特性,比較光滑、細膩,能夠比較好的彰顯飛白和枯筆的意境。


從大愚《萬壑奇峰》中看紙墨材質的影響

手工撈紙過程


從大愚《萬壑奇峰》中看紙墨材質的影響


從大愚《萬壑奇峰》中看紙墨材質的影響

製作材質


自明代之後,生紙開始大範圍的使用,從王鐸、傅山、徐渭流傳於世的作品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此時的生紙仍然以半生半熟為主,墨作用於紙之時,滲透要強於滲化,因此也更能夠彰顯線條的溼潤與厚重。

然而時代發展到清朝初期,此時書寫著更多開始使用生宣紙與未經過處理的生絹綾進行書寫,生宣紙最為顯著的特徵是紙質細膩緊密而又柔軟,稍微連帶著一些澀遲感,吸水性十分優越,同時滲透性又十分的平均,因此墨與紙張的參透性非常好,能夠清晰的看出墨色的豐富和乾溼濃淡的層次。

但是大愚同時指出,明清交際之時的生宣,與我們今天所使用的生宣還是有著較大的不同,首先彼時的生宣其實是一種類似於今時半生半熟的宣紙,宣紙發展至今,已經有了自身比較成熟完整的劃分體系,例如可以根據種類分為淨皮、夾貢、玉版、單宣、綿連、小刀頭等,也可以根據材質的不同劃分為特淨、淨皮、棉料等。

大愚此幅《萬壑奇峰》的畫幅尺寸達到了216*630CM,已經屬於大規格巨幅宣紙,由於是純手工製作,僅僅是紙張製作前後就需要近百人配合完成,配料為八分的檀皮和兩成的沙田草,這樣製作出來的紙張擁有十分綿韌的質感,能夠耐受住筆墨的反覆書寫皴擦,同時能夠如實的記錄下墨色層次,用大愚自己的話說“宣紙誠實,不僅能夠如實的記錄墨色變化,還能夠誠實的記錄下氣息與狀態”。


從大愚《萬壑奇峰》中看紙墨材質的影響

清代 十六羅漢貢菸墨


而針對於墨的使用,大愚認為墨本身的特性有一半是水的特性,墨質的不同,在另一半上影響書寫的效果,好墨應該是“濃而不滯筆,淡而不傷神”,煙墨有分為松煙和油煙兩種,相對而言松煙在長久的存放之後,墨色相對比較黯淡渾濁,會出現脫落的情況;油煙的質地堅實、細膩、耐磨,色澤烏黑髮亮,可以分出十分豐富的層次感。

如今市面上的墨,主要是已經調和好的成品墨,可以直接拿來使用,但是大多摻雜進了膠質,不利於墨色豐富的展現,其實無論是何種墨,其化學成分都是碳元素,根據自己的創作意圖,選擇合適的用墨種類,將創作過程提前到對紙墨的選擇和加工研磨之前,本身就是一種對於創作和藝術的尊重,也是研習書畫應該注重的修養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