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的國家政權制度: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的得與失

早熟的國家政權制度:論

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建立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專制王朝。只不過秦朝僅存活短短十五年就“夭折”了,以致後世在關於“秦為何二世而亡”的研究討論中,側重點大多歸結於奸臣趙高當道,二世昏庸,苛重的徭役賦稅,對法治的濫用,對六國後代處理方式不妥當,以致陳勝吳廣振臂一揮就點燃了秦末農民大起義的燎原之火——此番緣由只供額外的瞭解,就不一一拓展。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朝代,秦朝這種“創新型”的國家政權制度,從延續了兩千年的歷史結果來看,它是成功的,有利於國家的穩固和統一。毛澤東在《七律·讀呈郭老》中都這樣說:“祖龍雖死魂猶在.....百代都行秦政法”。“祖龍”便是秦始皇“秦政”指的是中央集權制度。從中央集權制度鞏固於漢朝可以得知: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成功,是伴隨“早熟”性質的。

這種早熟的性質,即幫助了秦國完成統一大業(近水樓臺先得月),不可否認也是秦朝滅亡的政治性因素(高處不勝寒)。這就是所謂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的得與失!

背景:“中央集權”是如何產生和確立的?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不管是奴隸社會還是封建社會,無論歷史如何進展,任由朝代更迭,中國一直是一個“以農為本”的農業大國。黃河流域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這裡的黃土,孕育著無數代的自耕農們。黃河流域雖然肥沃,但頻繁的自然災害也是一樣存在的。比如常見的洪水。

早熟的國家政權制度:論

中國氣候分佈圖

洪水的產生,同樣是有原因的。黃土纖細的缺點,經過黃河的分割與長期的侵蝕,大量的泥沙便在河流中沉積,以致淤塞河床。學過地理知識的我們都知道,黃河流域是屬於變幻莫測的溫帶季風氣候,全年四季分明,天氣多變,夏季盛行東風和東南風,高溫多雨。而中國古代尤其是先秦時期,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作為經濟文化中心,在科學技術幾乎為零的情況下,遇到洪水這種大自然災害,單體的農民肯定是無法應付,而建立一箇中央集權的國家便成為了所有農民的“剛需”。

問曰:“天下惡乎定”?

吾對曰:“定於一”。

這是記載於《孟子·梁襄王上》的一次對話,梁襄王問孟子天下要怎樣才能安定呢?孟子回答梁襄王說天下安定在於統一天下。“一”就是天下的統一,和建立一箇中央集權的國家的道理如出一轍。

夏商周三朝雖然都是以國家的形式出現在歷史當中,因其奴隸社會的性質不足以形成中央集權。尤其是東周時期,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連“中央”都直接被架空。

中央集權的產生,地理因素導致民眾的呼籲之外,戰國時期成熟的法家思想形成的中央集權理論直接將中央集權推向世面,這需要感謝法家的代表人韓非子。

早熟的國家政權制度:論

韓非子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物權》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國家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裡,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這便是韓非子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細細看來,中央集權能夠在秦國得到建設起來也是有跡可循的。自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廢除了舊世卿世祿制, 以農養戰,獎勵軍功。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秦國不僅壯大了國力,擺脫戰國時期墊底的尷尬局面,還實現了富國強兵,為以後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專制王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正式得以確立。

早熟的國家政權制度:論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的得與失各是如何體現的?

  • 秦朝的得之體現。這需要從秦統一前和統一後兩個方面分析。

秦統一之前,雖然秦國在商鞅變法後成長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但那時不叫“中央集權”,更確切的說是“君主集權”。即便如此,秦國仍然是堅決廢除舊世卿祿制,韓非子提出“中央集權”理論後,秦國可以說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在這理論之下,無軍功不受祿的法律實施得更為徹底。秦國的“虎狼之師”終究還是將秦國發展成為匹敵六國的“戰爭機器”,為統一大業奠定了不可動搖的基礎。

秦統一之後,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一方面打破了周天子在諸侯割據局面下無能力的局面,即廢除分封制,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維護國家統一;另一方面,在強權的壓制下,確立皇帝制,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實行郡縣制並頒佈《秦律》,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這種自上而下的措施,對於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與各民族的融合都是至關重要的。

早熟的國家政權制度:論

萬里長城

  • 秦朝失之體現。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相對於秦朝來說,猶如一個新生事物,正如前文所說的“早熟”。此制度伴隨著秦朝而生,無異於秦始皇花了兩塊錢中了一千萬的大獎。“揮霍無度”以致此制度成為秦朝滅亡的政治殺手,可謂“得而復失”,具體有以下兩點表現:

第一點,秦始皇重硬件,輕軟件。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從戰國末期出爐到秦朝時候正式確立,發展不可謂不快。正因如此,國家剛剛統一和建立,基層社會的多元化尚未獲得整合,比如技術、文化、藝術等領域還在“倒時差”狀態,秦始皇便開啟了自己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模式。

“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及分作阿房宮,或作麗山”。----《史記·秦始皇本紀》

除了修築萬里長城是為了抵禦匈奴入侵可以說得過去之外,大修秦始皇陵驪山墓與阿房宮,動輒至少七十萬多人,另外還有修建高速公路馳道等大型硬件工程,勞民傷財到極致!

早熟的國家政權制度:論

馬斯洛需求理論“金字塔”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五類。秦朝剛剛統一,百姓需要的是休養生息,也就是安全需求和歸屬需求甚至最低層次的生理需求,而秦始皇手握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權杖,為了達到自己“自我實現”的需求也就是為了“稱成功、傳後世”,輕視了底層百姓的需求,意識形態等軟件的建設幾乎是一片空白。

第二點,濫用法治,焚書坑儒,以吏為師。漢代賈誼的《過秦論》有言曰:“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依法治國是沒錯,秦始皇錯就錯在沒看清可以在馬上打天下,卻不能在馬上治天下。焚書坑儒,不僅寒了天下儒生士子的心,強制天下人向官吏學習律法,更是走了退路。

早熟的國家政權制度:論

秦末農民起義

結語

秦朝雖然只存活了十五年,但它作為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這種以國家職權統一於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為標誌的新型國家政權制度,即使屬性為“早熟”,但並不能夠淹沒它有利於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有利於維護祖國統一與領土完整的重要作用。

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之所以成為秦朝滅亡的政治因素,秦朝的個人領導者秦始皇后期“淫威”作風是始作俑者,以致於文化技術跟不上制度,硬件工程碾壓軟件建設!即所謂“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參考文獻:《史記》、《韓非子》、《孟子》等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

【我是一勺,喜歡原創,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