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大信託1.83億產品違約,又一例應收賬款造假,投資者如何避雷?

​ 根據中國財經時報網的消息,英大信託於2016年10月成立的“英大信託-聯贏LY004號-塑力集團應收賬款收益權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於2017年6月發生延期兌付實質性違約,截止目前該信託計劃仍處於逾期未兌付狀態。許多投資者還在尋求兌付方案。


英大信託1.83億產品違約,又一例應收賬款造假,投資者如何避雷?

2.73億應收賬款造假?1.83億信託貸款“飛了”?

近日,中國裁判文書網公佈的《趙軍屹等公證債權文書執行裁定書》(以下簡稱“裁定書”)讓英大信託的一筆逾期貸款浮出水面。

事件的大致經過如下:2016年10月11日,英大信託與天津塑力線纜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塑力集團”)簽訂《應收賬款收益權轉讓暨回購合同》(以下簡稱“合同”)。據合同約定,英大信託設立“英大信託-聯贏LY004號-塑力集團應收賬款收益權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以募集所得信託資金用於受讓塑力集團持有的應收賬款收益權,塑力集團所得資金用於原材料採購及日常營運資金週轉。應收賬款收益權分期轉讓,各期轉讓價款累計不超過20億元。

塑力集團履行上述合同項下各款項支付義務的擔保為:塑力集團與英大信託《應收賬款質押合同》,提供質押擔保;英大信託與中商投實業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商投”)簽署《保證合同》,提供不可撤銷的連帶責任保證;英大信託、天津塑力集團與趙軍屹簽署《保證合同》,提供連帶責任保證擔保。

此產品的交易結構很簡單,塑力集團向信託公司申請貸款,把應收價值2.73億的應收賬款抵押給信託公司,再附以集團擔保以及實際控制人連帶擔保責任。

2016年10月份,英大信託通過一隻應收賬款收益權投資集合信託產品向塑力集團發放了一筆1.83億元貸款,後塑力集團在2017年6月份,未能按約支付回購溢價款,英大信託當即宣佈債務提前到期,並在塑力集團未能清償信託貸款本金及溢價款等相應款項的情況下,申請強制執行。


英大信託1.83億產品違約,又一例應收賬款造假,投資者如何避雷?

應收賬款的蘿蔔章涉嫌造假

看似並不複雜的案件卻一拖兩年久,因為應收賬款的蘿蔔章造假,北京軌道交通反映對塑力集團並不負有2.37億元應收賬款債務,英大信託出具的應收賬款確認手續上所蓋公章,與北京軌道交通公章不符。天津塑力集團在與英大信託的應收賬款轉讓回購及應收賬款質押交易中涉嫌犯罪行為,依據相關法律規定,應當裁定不予執行該公證債權文書。

2019年7月8日晚,諾亞財富發佈公告稱,旗下上海歌斐資產管理公司(以下簡稱“歌斐資產”)的信貸基金為承興國際控股相關第三方公司提供供應鏈融資,總金額為34億元人民幣,承興國際控股實際控制人近期因涉嫌欺詐活動被中國警方刑事拘留。7月9日,歌斐資產對承興國際控股及京東提起訴訟;隨後,京東發表聲明:承興國際控股涉嫌偽造與京東等公司的合同進行詐騙,並向公安機關報案,且歌斐資產整個過程中並未通過任何方式跟京東進行合同真實性的驗證。


英大信託1.83億產品違約,又一例應收賬款造假,投資者如何避雷?

市場上連續發生應收賬款造假案,對我們投資者造成非常大的損失,在信用缺失的當下,投資者該如何判斷產品的安全性?筆者有幾點建議:

一:謹慎選擇創新性的金融產品,這類產品套了很多馬甲,投資者容易造成誤解。

二:謹慎選擇應收賬款類的產品,特別是非大型國企或者地方平臺公司的應收賬款類產品。應收賬款實際就是憑藉付款方的信用進行放款,實力不強的企業容易產生風險。

三:應收賬款類產品一定要查看盡調報告,查看應收賬款的確權書,核對應收賬款的歷史交易數據。

四:儘量選擇資金用途明確,還款來源明確的產品。

五:擔保措施越多,說明風險越大,雖然有集團公司連帶擔保,個人連帶擔保,但是一旦發生風險,集團公司及個人都面臨資金緊張的局面,擔保措施基本沒什麼用。

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