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主国附庸下的李氏王朝,西方文化思想的无奈反斥

导语: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正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剧烈碰撞时期,这一阶段恰好也是作为东亚文化圈层中心地位的中国,两个新老朝代交接的关键时期。

来自西方的基督教等宗教也在此时趁势而入,为传统中国的封建体系建制注入新鲜的血液。但随着基督教派主体传教思想与中国社会阶级的矛盾冲突演变,进而造就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逐渐停滞。

宗主国附庸下的李氏王朝,西方文化思想的无奈反斥

满清建国

朝鲜作为中国东亚文化体系中重要的藩属国家,在对待基督教东传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与中国整体社会态度一致的渐进转变,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了礼仪之争,无疑也对朝鲜的近现代发展实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这种反斥西方文化思想的同时,朝鲜同中国一般,在近现代的世界性文化交流之中,逐渐封闭和落后,造成不可扭转的落败。

基督天主教派在中国的传播与冲突

基督教派前期在中国的立足在某种方面来说,是完全依赖于来华教士利玛窦的个人功劳。作为一个一心想要在异地传承西方文化的宗教人士来说,利玛窦前期在华传教的主体思路,在大体上是完全依仗中国现有的思想体系及社会制度。在利玛窦看来,中国现有的儒家教育思想是传统社会中根深蒂固的文化表性传承,其影响和根基远不是现在西方教士所能颠覆的,在这样的思想明晰之下,利玛窦和其支持者在传教的主体思路上也是沿袭了尊重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旨。在对待文人阶级教众的祭祖和祭孔等儒家传统习俗之时,也不多加阻碍,反而更是将现有的基督教教义稍加改变,使其成为适应中国当下社会的儒性基督。

宗主国附庸下的李氏王朝,西方文化思想的无奈反斥

基督教士利玛窦

利玛窦等人的传教手段改观,在一定意义上尊重了中国现有的社会制度和思想体系,因而在社会的普遍认同和统治者的默许之下,基督教得以在东方的这片异地之上立足。与普通的传教有所不同的是,利玛窦在传教的过程中,进一步将现有西方文明的科技发展产物一并加以传播。就明末清初这一时期而言,以利玛窦为主的众多外籍教派教士通过著书立说一法,成功的将西方现有的科学思想通过转译的方式,达成西学文化的传播,进而真正意义上主导了中西方文化的良好交流,引起第一次文化上西学东渐的高潮。

宗主国附庸下的李氏王朝,西方文化思想的无奈反斥

清代基督教木刻

但基督教派在华的传播工作自领导人利玛窦死后,就逐渐走向下坡路,而真正导致在华基督教派消亡的事件则是中西方文化礼仪之争的持续恶化。利玛窦死后,接替他职务及西方宗教文化传播的是龙华民,作为一个坚定的基督教传承者,他认为中国现有的文化体系在与西方的基督教教义产生了极大的冲突与排斥,在并不了解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格局构成的情况下,悍然引起在华教派的礼仪之争,也是这场宗教与政治结合的隐性事件,使得在华基督教等西方教派的传承遭受了灭顶之灾。中国至此进入完全对外隔绝和自我封闭排斥的政治格局之中。

基督教在朝鲜的发展历程

朝鲜作为与中国在地理位置上相邻的国家,在明清时期作为中国最为重要的藩属朝贡国之一,在具体的政治体制及社会意识形态上都长期处于借鉴和学习中国的层面之上。此时程度朝鲜,对内没有极强的自我保留和独立的政治结构作为基础,因而在这一阶段,大量派遣对外使臣学习天朝上国的现有体系和社会思想。在这一阶段之中,恰逢西方基督教派在华传教,西方的先进思想及具体的技术手段也未收到中国官方的法令禁止,因此,来自朝鲜的对外使臣得以学习和领悟到基督教和其背后的西方知识体系。就这样,朝鲜与当时的中国一样,在得以与未知的西方世界有所接触,进而带动了国内相应西学热潮的兴起。

宗主国附庸下的李氏王朝,西方文化思想的无奈反斥

清代朝鲜半岛地理示意图

与中国有所不同的是,朝鲜有关西方基督教的引进,在过程上并不是依赖于外籍教士的自主推进,而是完全由朝鲜对外使臣自我引进和发展的。对当时的西方世界来说,中国因为其当时的世界地位和其长久以来的对外开放政策,早已闻名遐迩,堪称东亚地区的最大对外港口。而同一时期的朝鲜,因为其地理位置的特殊,加之国家的发展长久依附于中国,并非完全独立自主的存在,因而朝鲜对于西方众多国家来说,依然是无法辨别的模糊存在。这也造成了中西方文化交流时期,朝鲜被动引进西学的现状。

宗主国附庸下的李氏王朝,西方文化思想的无奈反斥

引进基督教的朝鲜使臣

此时的朝鲜,得益于中国统治者对待西方文化特有的包容,才致使基督教等西方先进思想在国内的广泛传播,这一阶段的文化交流大体上还是遵循了文化上的理性交流,朝鲜使臣大量对内转译文献和西学著作,奠定了基督教派等西学思想在朝鲜国内的地位的确立和日后的发展实况。

宗主国附庸下的李氏王朝,西方文化思想的无奈反斥

西方全球性海外贸易及文化交流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朝鲜基督教派思想教义的传承自始至终都是完全由国内尊崇孔子儒家思想的儒生一手操办,这样的现象虽然在引进之初未能受到广泛的关注和争论,但就与日后中国境内爆发的西学礼仪之争的影响来看,这样的身份反差难免显得滑稽而又矛盾。

礼仪之争冲突下的朝鲜格局

朝鲜长期作为中国政治体系之中的重要藩属朝贡国之一,其自身的政治格局一直都是以中国国内的政治的状态作为自我的参照对象。当基督教以非官方认可的方式影响到朝鲜境内的思想和文化体制之时,彼时的中国恰逢全面禁止外来教派传教的重要时期,这样大范围的政治性举动势必对朝鲜刚刚兴起的基督教文化传承产生巨大的不稳定影响。中国国内的对外宗教态度,奠定了朝鲜官方政府对待基督教的镇压和限制的现实基础。朝鲜至此的对外文化格局也因此受到礼仪之争的风波,陷入到闭关锁国,不思进取的现实困境之中。

宗主国附庸下的李氏王朝,西方文化思想的无奈反斥

清代基督教文献

朝鲜对待基督教在国内传播和发展的态度在一开始是完全赞同和表示理解的,但为什么在之后发生了如此之大的态度转变,这也是诸多朝鲜士人阶级无法理解的疑问之一。朝鲜在经历过明清朝代交际的政治动荡之后,全国普遍急于接受外部的先进思想引导,对于朝鲜来说,邻近的中国一直是自己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天朝上国,但中国国内局势的改观使得这一学习的过程出现了明显的断代,因而在这一时期的朝鲜需要不同方向的文化引导。基督教为首的众多西方先进思想的就在这时短暂性的满足了朝鲜高层及社会的期待和需求。

宗主国附庸下的李氏王朝,西方文化思想的无奈反斥

同时期日本反对基督教的宣传木刻画

中国两大朝代的政治局势稳定之后,朝鲜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转变,其最终原因还是因为文化共通带来的对外排斥心理。由于龙华民引导下的基督教派逐渐引起中西方文化的激烈冲突,再加上朝鲜此时趋附于中国的尴尬政治处境,天朝上国的政治走向即被朝鲜认作是社会舆论及文化战争的风向标。如此反转的态度转化,不仅是利于当时的朝鲜国家发展处境,从侧面来说,也是一种小国为求自保和夹缝中生存的卑微心理。如此一来,我们对于朝鲜效仿中国实施对外文化镇压的种种急促手段就不难以理解了。

近代社会转型的失败与困境

自朝鲜在政治地位上被中国纳入到自己的归属国体系之中后,朝鲜对外的交流和发展可谓是进入到了井喷的爆发期之中,不仅在国家的政治体系上完全仿照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更是在基层的文人教育制度方面,完全吸收和采纳了儒家的文化思想,并加以改造,使得其更适应于朝鲜国内君主专制的实况。

宗主国附庸下的李氏王朝,西方文化思想的无奈反斥

清代朝贡景象

这样的文化、经济、政治体系的照搬,在朝鲜立国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要受到来自宗主国的多方面钳制。在满清领导者全面禁教的御令之下,急于突破和改革的朝鲜,也只得无奈遵从,被迫终止国内君王默许的西方文化思想传输,对内思想钳制,对外文化封锁,朝鲜与中国一样,漾躺在国内自我的太平发展之中,错失了全球化发展的良性机遇。

宗主国附庸下的李氏王朝,西方文化思想的无奈反斥

康乾盛世的短暂繁盛

更为严重的是朝鲜国内经由中国宣传的异教文化侵蚀思想,对西方的先进科技在之后的上百年里产生了一种不理性的排斥和厌恶,这种思想和行为上的固化,可谓与同时期的中国同出一脉,这种思想禁锢严重阻碍了外来文化的吸收效率和技术转化迎合。

宗主国附庸下的李氏王朝,西方文化思想的无奈反斥

近代鸦片战争

结束语:

中国境内的西学东渐热潮逐渐散去,依葫芦画瓢的朝鲜也失去了改革与时代潮流发展的最好时机。礼仪之争的最后结局虽然使得西方宗教文化未能在异地开枝散叶,但是也使得西方各国更加专注于自身的实际技术发展,进而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资本主义经济浪潮。闭关锁国的下场只是带来了朝鲜和其宗主国,与时代脱节的悲惨近代化结局。

参考文献:

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书札》

李虎:《中朝日三国西学史比较研究》

乐峰:《天主教与中国文化》

李元淳:《朝鲜西学史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