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过中元节(七月半)?告诉你最全面正确的姿势

今天是农历七月半,是起源于传统道教的“中元节”,也是佛教盛大的节日“盂兰盆会”。唐《岁华纪丽》说:“道门宝盖,献在中元;释氏兰盆,盛于此日”,可见“中元节”是道、佛共同的节日。宋本《梦梁录》曰:“中元节祀先,用麻谷窠儿,寓预报秋成之意。..........有力者,于家设醮荐悼。”所以中元节又是民间秋收后祭祀祖先时一并向祖先报告秋成并感恩土地田神的时节。这个时候文化浓厚地区的农民要准备瓜果祭品于田间地头进行“斋田头”仪式,而现代居民小区无法焚香燃纸,很多有心人便去乡郊野外路边祭祀,这恰恰暗合了“斋田头”拜土地神的仪式。

如何过中元节(七月半)?告诉你最全面正确的姿势

古代中元节民间风俗

而盂兰盆会来源于《佛说盂兰盆经》,佛祖的大弟子目连尊者开天眼看见其母亲堕饿鬼道受倒悬之苦,自已私下以法力解救无果,遂求教佛主解脱之法,佛主教他于农历七月十五日用百家五谷饭食供养十方佛僧,即可令其母脱离苦难。所以《盂兰盆经》强调孝子报恩思想,对调和中国人伦与佛教间关系起到很大的作用。盂兰是梵文音译,意思是“救倒悬”,“盆”是汉语装供品的器皿,据说盂兰盆可以解救已亡故亲人和先人们的倒悬之苦。当时正是五胡华中国大动乱历史时期,天下战乱频仍,处于白骨盈野,千里无人的悲惨之境,故佛心天子梁武帝以《盂兰盆会》为缘起开始举行并推广。佛教讲慈航普渡,故盂兰盆会时,信众到各家募捐钱物,组织集会,寺院开坛场。盂兰会当天吃素,用竹条扎方形“盂兰盆”,里面盛上纸做的食物钱粮等一起焚烧,僧众诵经忏悔罪恶,并为流浪在荒郊野外的孤魂野鬼超度往生。如果是皇族贵胄之家,做盂兰盆就很奢侈豪华,有的用竹扎一幢楼,然后挂满冥钱、器物等,可以说耗费巨大了。信众们用红纸做成莲花灯,随水远去的叫“水灯”,在水边焚烧的叫“旱灯”,都起“照冥”作用,可以为往生的孤魂野鬼照明通过奈何桥走向地府幽冥路从而往生。明徐倬有首著名的《盂兰盆会歌》,摘录少许看看当时盂兰盆会之盛况:

...........

声隆隆,灯烂烂,千盏万盏莲花散。

莲花散成般若台,欲泛慈航登彼岸。

啾啾众鬼泣荒丘,栖苔附草招同伴。

魂来风月明竹枝,满地幡影横魂去。

风月落森森,夜色转萧索。

须弥一粟不可量,杯中净水甘露凉。

安得甘露化为酒,孤魂一吸消愁肠。

.............

如何过中元节(七月半)?告诉你最全面正确的姿势

盂兰盆样水灯

如何过中元节(七月半)?告诉你最全面正确的姿势

盂兰盆火

中元节愈到后世,内容愈发丰富,演变出了许多民俗,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民俗就是通过盂兰盆占卜天气。陆游在他的《老学庵笔记》里曾如此记载:“故都残暑,不过七月中旬。俗以望日具素馔享先,织竹做盆盎状,贮纸纸,承以一竹,焚之,视盆倒所向,以占气候,向北则冬寒,向南则冬温,东西则寒温得中.......盖俚俗老妪辈之言也。又有“盂兰盆倒则寒来”之民谚。”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燃烧殆尽倒地的盂兰盆的倒地方向来预测气候。晏殊曾作诗《盂兰盆》反应这一有趣民俗:红白薇英落,朱黄槿艳残.家人愁溽暑,计日望盂兰.

如何过中元节(七月半)?告诉你最全面正确的姿势

中元节老百姓祭祀故先人

如何过中元节(七月半)?告诉你最全面正确的姿势

哪星星点点烟火是人们对至亲至爱无尽哀思

不过朴素的老百姓百无忌惮,对于七月半这样隆重盛大的祭祀也有诙谐看法,最有名的民谚:七月半,鬼乱窜。就是说七月半,鬼门关,各家死鬼均放假归家,与家人团聚,俗称“冥府开禁”,但这种说法又和盂兰节旨意相去甚远。不过传统文化原本就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并举的文化,对于各种不同见解,权一笑置之耳。但对于哪种将七月半牵强附会出诸多魑魅魍魉,耸人听闻的鬼怪恶习陋俗的就要坚决鄙视,因为这种恶俗没文化的表现完全背离了中元节祭祀祖先亲人寄托哀思并和佛教盂兰盆会的慈航普度大乘菩萨道精神相佐。

中元节成了儒、释、道三家共同的一个盛大节日,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份,并逐渐传播到日本及东南亚,尤其在日本,影响深远巨大。而今传统文化没落,希望寄此文引起更多人对中元节关注,有更多人参于中元节祭祀,让这一曾经维系我们共同精神家园的纽带并对中华民族产生重大影响的节日传承下去!

如何过中元节(七月半)?告诉你最全面正确的姿势

祭祀风俗在年轻一代传承

如何过中元节(七月半)?告诉你最全面正确的姿势

年轻一代参于祭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