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的“珍贵来客”——临潭藜麦

来到临潭,除了山川高原间起伏的青稞麦浪和连绵成片的黄灿灿油菜花田外,还有格外美丽珍稀的景色——热情似火、随风轻摇的藜麦麦田。

高原上的“珍贵来客”——临潭藜麦

藜麦属于藜科,双子叶植物。植株呈扫帚状,株高从几十公分到三米不等,根系属浅根系,穗状花序,主梢和侧枝都结籽。当它成熟时,累累麦穗结在枝头,像是初待绽放的花苞,一团团、一簇簇,将整个麦田装点。它的颜色以红色为主色调,间或夹杂着绿色、黄色进行点缀,远远望着犹如成片暖色调晕染的油画一般。一束束结满花序的穗状植株相簇拥,漫步在其中,如同徜徉花海。

藜麦对于中国人来说或许听着新鲜,但它实际上却是一个古老的物种。藜麦原产于南美洲高原地区,有着5000到7000多年的食用和种植历史,是当地印加土著居民的传统主食,也是一种国际公认的全营养谷物。上世纪80年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将藜麦确定为宇航员在太空的理想食物,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正式推荐藜麦为最适宜人类的“全营养食品”,将其列为全球10大健康营养食品之一。自2000年起,藜麦开始被各国引进,在全球相适宜的区域进行大规模的种植,我国也不例外。因此现如今,藜麦逐渐走上了中国老百姓的餐桌。


高原上的“珍贵来客”——临潭藜麦

也许是因为藜麦的独特,也许是因为它所属的藜科可食用的植物比较少见,藜麦的营养和使用价值超过了多数谷物。它含有完全蛋白、人体必需的全部9种氨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营养食品。藜麦种子颜色主要有白、黑、红等几种颜色系,营养成分相差不大,其中白色口感最好,种植在临潭这片土地的,就是白藜麦。

这种原产于高原地区的农作物,仿佛天生就和甘南临潭这片土地有着不解的缘分。临潭境内属高山丘陵地带,海拔在2209到3926米之间,平均海拔达到2825米。高海拔带来丰富日照、较少的降雨量、低气温和低气压,这样的气候条件与藜麦十分契合。这里的土壤也十分适宜藜麦的种植。这片天蓝地镜的高原雪域,土壤没有经过过度的开发与破坏,有机质含量高、养分保留较为充足,有利于藜麦汲取营养成分,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

高原上的“珍贵来客”——临潭藜麦

大自然没有赠与临潭肥沃的土壤、湿润的气候,这里环境苦寒,土壤随着海拔的高度呈现不同的规律。可世代劳作、生活在这里的临潭农户却早在和土地打交道的成百上千年来懂得了因地制宜这条不二法门。他们尊重土壤的特性,怀抱对土地敬畏之心的同时也保持着开放性,他们懂得兼容并蓄,才会吸收不同于传统农作物的“舶来品”。正是源于这样的心性,才有了高原上大片的“藜麦花海”。

近几年来,临潭县域引进南美进口白藜麦种苗,在甘南高原丘陵间播撒种植,勤劳朴实的临潭农民积极学习掌握着藜麦的种植方法,他们选地整地、适期播种、间苗定苗、锄草培土、管理水分、防治病虫害,期待着这位珍贵的远方来客能在临潭这片土地上结出最美的果实。辛勤的付出自然能得到回报,这里产的藜麦色泽白皙、颗粒饱满、有很高的出芽率,是藜麦中的精品,有着甘南高原象牙藜的美称。

高原上的“珍贵来客”——临潭藜麦

每年的9月,是藜麦丰收的季节,沉甸甸的麦穗缀满在藜麦枝头,临潭农户忙碌的身影出现在火红的麦田中,收割机的轰鸣声不绝于耳,一车车收割后的麦穗在田间晾晒,晾干之后再由人工敲打或碾压,经由挑拣清理这最后一道工序后,颗粒饱满的藜麦麦粒终于新鲜出炉,它们从田间来到了农户的后厨。用凉水将其浸泡后,等待着胚芽发出,此时藜麦的营养价值发挥到最高。随后点燃炉灶,熬制一碗再简单不过的藜麦粥。伴随着粥香四溢的,是藜麦软糯香甜的口感,是食物最本真纯粹的味道,是临潭这片高原雪域任时光苍茫而不变的自然纯净,是执着耕耘的农户对于脚下这片生养他们土地的赤忱情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