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不可以》: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4種方法建議收藏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困惑:孩子進入兩歲之後開始越來越“失控”,你讓他往東,他偏偏往西;你讓他不要動危險的東西,他總是趁你不注意,偷偷去拿;你越是大聲說:“不可以!”他越是玩得起勁……育兒界有個專有名詞來形容這個時期的小孩——terrible2——“麻煩的兩歲”,或者叫“可怕的兩歲”。

《大衛,不可以》: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4種方法建議收藏


其實不止是兩歲的孩子,而是孩子兩歲之後開始有了自我意識,越來越成為一個有自我需要的人,因此就會做出許多在大人眼裡看起來很不合理的舉動。這個階段,就是需要我們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的時候了。《大衛,不可以》這本繪本故事書中,小男孩大衛,伴隨著媽媽一聲聲“大衛,不可以!”不停地“搞破壞”,不免讓我們深思: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呢?


《大衛,不可以》: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4種方法建議收藏

《大衛,不可以》是美國作家、插畫家大衛·香農模仿自己五歲時的塗鴉而創作的。這本圖畫書曾獲得過1989凱迪克銀獎、美國圖書館協會好書獎及《紐約時報》最佳圖畫書獎。書中描繪了一個調皮淘氣、愛搞惡作劇的小男孩大衛,每做一件事情都伴隨著媽媽一聲簡單、嚴厲甚至有點粗暴的:“大衛,不可以!”

母親看似只有一句話,其實無時無刻不在關心、關注、關懷著大衛,在給孩子提醒的同時,內心充滿溫情和濃濃的愛。大衛就是在母親這樣的關切聲中,明白了邊界、懂得了底線、理解了規則。整本書讓孩子產生共鳴,開心又釋懷。世界上哪一個孩子不渴望像大衛一樣隨心所欲地在牆壁上亂寫亂畫、把浴室變成一個沼澤地、頭戴鐵鍋敲得叮噹亂響?又讓父母深深思索:如何在這一次次“破壞”中建立和重塑規則?

什麼是規則意識?

規則意識,是指發自內心的、以規距和準則作為自己的行為準繩的意識,規則是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組織、組織與組織之間形成的有效性的約定。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則是自由的前提,有了規則意識才能保證自由在更安全的環境當中。所謂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就是教會孩子如何遵守規矩。

《大衛,不可以》: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4種方法建議收藏


有時候父母認為給孩子定立規矩,會讓條條框框束縛住孩子天性的發展,不利於孩子快樂地成長。其實不然,很多時候,所謂的“自由”帶給孩子的是危險。就如《大衛,不可以》當中小男孩大衛爬上高高的凳子,伸手去夠更高處的壁櫥最上層的餅乾桶。相信很多孩子都有過相似的爬高經歷,在兒童居家安全十大安全隱患當中,爬高排行第三!壁櫥櫃子等傢俱,如果不穩,孩子攀爬容易砸傷。

美國消費者安全委員會(CPSC)做過調查,在美國每兩週就有一個小孩因為傢俱或是電視翻倒而致死。統計數據顯示,每年有超過3萬8千人因為放在高處的電視,或者重物跌落而進急診室,其中有2/3的人是小於5歲的孩子。從2000年—2013年的死亡案例中,就有84%是年齡低於10歲的兒童。

《大衛,不可以》: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4種方法建議收藏

因此,給孩子建立規則意識,尤其是低齡的孩子,其實是給他們劃定了一個安全警戒,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當中成長。

當然,規則意識不僅僅涉及到安全方面,還體現在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吃飯、睡覺、行為習慣、情緒管理等,都涉及到規則意識的建立。要讓孩子在愛與自由中成長,讓孩子具有安全感、秩序感,並感受到公平和正義,我們無法靠權威、控制和威脅來管理孩子,唯有藉助規則。

規則意識對孩子成長有什麼影響?

規則對於孩子的成長有什麼影響呢?我們不難發現,從小生活作息規律的孩子,生長髮育情況也不會太差,父母的休息和生活狀態也會比較有序,整個家庭環境也相對平和安定。良好的規則意識能夠為孩子早期提供較好的生存環境,從而為孩子的成長奠定有序的基礎,甚至能夠幫助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更好的適應新環境,接納和被接納不同的群體。

在孩子生命早期,我們需要建立“家庭規則”來規範和約束孩子的行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引導孩子遵守社會規則,懂得社會自由的邊界。幫助孩子建立屬於自己的文化和秩序,也讓孩子逐漸明白一個道理:

人不僅僅要關注自己,也需要關注他人。

《大衛,不可以》: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4種方法建議收藏

如今我們在公眾場合經常會遇到所謂“熊孩子”,比如隨地大小便、不遵守交通規則、安靜的環境當中大聲喧譁、無視公共秩序、破壞公共設施等,究其原因,其實就是父母既沒有給孩子建立好家庭規則,也沒有引導好孩子的社會規則。現在不少父母普遍認為孩子還小,不守規則都是可以被原諒和容忍的,甚至根本不敢為孩子建立規則意識,認為規則本身就是錯誤的,會破壞孩子的天性和自由,違反規則才是孩子的天性使然。

孩子尚小的時候,父母過分地寵溺包容,孩子無規則意識可能影響不是很大,只是偶爾會對社會環境形成不利,也無從追究。然而,當孩子長大,離開父母的庇佑,真正進入到社會關係之後,有了人際關係的處理和更大社會規則的制約,但是行為卻毫無“規則”,如何與他人進行溝通與合作呢?

美國幼兒教育專家艾米·莫林如此總結“從小培養孩子規則意識”的意義:一切按照規矩行事,一切都有章可循,極大減少了不確定性,降低了不可預料的風險,能給人們帶來安全感。

因此,作為家長應該要釐清的是自由並不是我們給予孩子的,而是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通過機會和努力不斷獲得的一種能力,是在規則意識當中建立的一種自我約束。當我們說“給孩子自由……”的時候,就已經意味著不是自由了。我們教會孩子規則意識,讓他們明白如何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守規矩,遵守社會約定,才是真正的教會孩子如何獲得自由。

《大衛,不可以》: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4種方法建議收藏


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在《大衛,不可以》這本兒童圖畫書中,大衛的母親看似只用簡單的一句話——大衛,不可以——其實已經為孩子建立起了規則意識。那大衛的母親是如何做的呢?

  • 簡單明確告訴孩子何為可為和不可為

孩子很小的時候如同一張白紙,根本不明白什麼是非對錯和行為正確與否,他們都是從大人的指引和示範當中漸漸習得和明白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能觸碰的。比如書中大衛的母親,明確告訴大衛不能爬高、不能光著屁股不穿衣服出門、不能打碎花瓶等。

通常情況下,家庭成員之間應統一口徑,明確告知孩子哪些行為是不行的。如家裡危險的地方不能讓孩子觸碰:插座電線不能碰、高處夠不到的東西需要拿應請大人幫忙、刀具等具有傷害性的家用工具不能碰等。家長也應注意排除家庭當中的安全隱患,將插座貼上安全塑封、儘量不要在櫃子高處擺放引起孩子注意的物品、廚房等地的刀具和危險工具及時收納好。


《大衛,不可以》: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4種方法建議收藏


當孩子出於好奇心對沒有接觸過的危險物品進行研究時,家長可以嚴厲和堅定地告訴孩子:“寶寶,這個不可以的,非常危險,很危險!”年齡小的孩子可能一下子不能理解家長說話的意識,也不太能夠短時間接受規則,這就需要家長不斷地重複和鞏固,長期下來,孩子的規則意識才會形成。

  • 家長不缺位,身體力行當好榜樣

在《大衛,不可以》這本書中,從頭到尾我們看不到大衛的母親的正臉,只有半身叉腰和結尾處抱著大衛的懷抱。但是,我們不難看出大衛的母親其實在給大衛建立規則的過程當中,一直都在,大衛的一切行為都在她的目光之中。母親一直都陪伴在孩子身邊,用行動告訴孩子應該如何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育不僅是“言傳”更需要“身教”。在家庭教育當中,更多的不是表現在父母如何“教”上,而是表現在父母何“做”上。如果每個父母能夠身體力行地將規則意識融入生活點滴,讓孩子在日常生活當中即能看到並懂得什麼是規則,那規則意識則更容易內化在孩子的心中。


《大衛,不可以》: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4種方法建議收藏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用實際行動給孩子做示範,比如讓孩子遠離電子產品,保護眼睛,那父母就應該少刷手機,多帶孩子接觸大自然;如果希望孩子愛上閱讀,那父母首先自己得捧起書本;讓孩子按時上床睡覺,父母可以自己每天到了固定時間就洗漱上床,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父母以身作則,孩子都看在眼裡,當你堅持一段時間再回頭看的時候,你的孩子說不定已經擁有了令人欣慰的規則意識。

  • 溫柔而堅定,接納孩子

我常常與花生爸爸說一句話:“不兇孩子是溫柔,不依孩子是堅定”,這句話理解起來其實就是溫柔而堅定。面對孩子的失序行為,作為家長我們需要溫柔地接納孩子。她當下的任何一種情緒,無論是發脾氣還是哭鬧,我們都心平氣和地接納陪伴,而不是責怪孩子為何“不聽話”“不守規矩”。

同時,面對孩子無理的要求,我們應該堅持原則,不是事事都依著她,該拒絕的就要堅定地拒絕孩子。很多時候孩子的無理要求是對父母底線的試探,只有父母足夠堅定,才能讓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無理取鬧都能夠被滿足。這樣在多次重複的過程中,孩子的規則意識就會建立。

《大衛,不可以》: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4種方法建議收藏

很多時候,家長因為對孩子未來的充滿期待和擔憂,從而導致內心充滿壓力、焦慮、恐懼。這在無意識當中就會把這些負面情緒帶給孩子,希望孩子成為我們想象當中的樣子,從而打著愛的名義控制孩子。這樣不但不利於孩子規則意識的建立,也不利於親子關係的發展。

我們應該放下焦慮,察覺內心,自我成長。心平氣和地看待孩子和自己,給予彼此更多的耐心和寬容。正如《大衛,不可以》中,通篇都是“NO,David”,而最後一頁,文字發生了改變——Yes,David——也是本書的點睛之筆:即使大衛調皮搗蛋,甚至讓母親數次抓狂,但母親還是要給大衛一個溫暖的擁抱“大衛,乖,媽媽愛你!”,所有的溫情躍然紙上。

讓親子感情在彼此之間自然流淌,彼此接納和肯定,才能夠共同探討規則的建立和遵守。

《大衛,不可以》: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4種方法建議收藏


  • 尊重孩子,讓孩子自己做主

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說到底規則的主體是孩子,我們應充分尊重孩子的個性,讓孩子擁有選擇的機會和決定的權利。

年齡較小的孩子無法理解規則的意思,父母可以用通俗易懂的遊戲規則引導孩子。比如引導孩子與其他孩子輪流或交換玩玩具、別人的東西不能帶回家等。年齡大一點的孩子,家長可以與孩子充分商量如何訂立以及如何公平地遵守。這樣讓孩子有成就感和價值歸屬感,自我意識得到尊重與肯定之後也就更加自覺遵守規則。

家長在與孩子建立規則的時候,一次不要設立太多,可以循序漸進。比如一週嘗試一條或兩條,讓家長和孩子都有足夠的時間來適應這條規則。同時,在規則設立之初,家長應對孩子做好指導和幫助。如果孩子違反了規則的話,應根據實際情況做好相應的懲處。

《大衛,不可以》: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4種方法建議收藏


另外,家長也應該學會放手,不一定事事都要制定規則。可以利用行為自然後果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比如上學的孩子不準時作息,則會導致上學遲到,那上學遲到發生的自然後果就是孩子會受到學校規則的懲罰。那準時作息這樣的規則就無需在家庭當中訂立,由孩子在實踐中自己把握,從而使其自我管理,自我成長。

家長在孩子規則意識建立的過程中應該充當的是陪伴者、引導者的角色。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寫在最後

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說,規則可以使孩子擁有心理的力量,使孩子擁有安全感,使孩子有序的和環境及他人相處。

規則意識的培養過程,其實是教會孩子如何去與人相處,去適應社會關係的過程,也是讓孩子慢慢學習為自己生命負責的過程。規則意識的建立,是充分尊重孩子,讓孩子有足夠的選擇權和決定權,讓孩子自己為自己負責,成為他自己。


《大衛,不可以》: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4種方法建議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