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三皇:黄帝有熊氏

根据《资治通鉴》所记载:三皇分别是太昊(hao)伏羲氏、炎帝神农氏和黄帝有熊氏。前面已经分别讲了伏羲氏和神农氏,作者再来谈谈三皇中最有名的黄帝有熊氏,毕竟我们都自称“炎黄子孙”嘛。

最后一个三皇:黄帝有熊氏

黄帝和炎帝

01圣君初现

相传,大约四千多年前,在今天的陕甘宁一带,那里土地肥沃,谷物繁茂,人民能够幸福生活,安居乐业。有一处部落叫少典,少典部落的首领有位美丽善良的妻子叫附宝,两人相亲相爱,日子和睦。

一日两人夜游观天象,突然天气狂风乍起,阴云密布,一声声沉闷的雷声仿佛从不远处的天边传来。两人不免惊诧,正要转身回去,还未起身有所动作,只见时有闪烁的雷光在黑压压的云层里聚集,不消眨眼间功夫,便汇聚成一条长几丈的银蛇游龙,直接罩向附宝。奇怪的是附宝毫发未损,回去后就怀了孕,不久生下黄帝。

从这来看,黄帝的出生充满神秘色彩,什么天人感应呀,玄学意味很浓。当然也不可尽信,历史上很多事本来就是以讹传讹,或者人为造假。因为从史书上看的的话,三皇五帝至少有三个版本,还不加上些野闻轶事。

最后一个三皇:黄帝有熊氏

黄帝故里河南

据载:黄帝有熊氏,有熊国君之子也。他姓公孙,名轩辕,所以又可以叫公孙轩辕。他出生时有神异的气象,生下不久就会说话,幼年时就很聪明,长大后一直保持诚实勤奋,成年后见闻日广,更加神智不可窥测。

此时正值神农氏后期,藩属的诸侯大多势力强大,天子神农氏不能辖制他们的权利。诸侯们便心怀异心,都不听天子神农氏的号令,相互攻打、侵占土地,以此来扩大自己的势力,妄想独尊天下。神农氏不仅不能修德感化他们,使天命复归于自己,反而自己带头攻打较弱小的诸侯,于是诸侯们越来越不服从神农氏的管辖。

最后一个三皇:黄帝有熊氏

上古诸侯征战

在这其中,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恶人:北方诸侯蚩尤,最为残暴无德,又统领着九黎部落(即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传说蚩尤三头六臂,八只脚,铜头铁额,刀枪不入,在战场上勇猛异常,不死不休,犹如神兵天将一般,后世钦佩其英勇无敌,遂奉为“战争之神”。就这样,当时比较强大的部落一共有三个,它们的首领分别是:炎帝、黄帝和蚩尤。

在后来的征战中,黄帝在阪(ban)泉之野胜了炎帝,两大部落并继续厮杀,反而合为一处共同对付残暴强大的蚩尤。之后,黄帝又与蚩尤大战于涿(zhuo)鹿,三年与蚩尤打了九仗均未胜出。传说,蚩尤会巫术,布下百里大雾使黄帝的军队分不清方向,最后,还是黄帝发明指南车,并靠大将风后、力牧,这才擒杀蚩尤。

最后一个三皇:黄帝有熊氏

涿鹿大战

《资治通鉴》:姓公孙,讳轩辕,有熊国君之子也。生而神灵,长而聪明。是时神农氏为天子,诸侯相侵伐,神农氏不能征。炎帝侵陵诸侯,蚩尤最为强暴。轩辕修德治兵,与炎帝战而胜之,又禽杀蚩尤于涿鹿。于是诸侯咸归轩辕,遂推轩辕代神农氏为天子,是为黄帝。

02治国有方

黄帝一统中华后,面对天下有不顺从号令法度的诸侯,就亲自率军队镇压抚化,虽然建都在涿郡之阿,但是不能长住,常常打到哪就住在哪,历经几年才完全平定下来,又用用云来命名百官的名字,如春官为青云氏,夏官为缙云氏,秋官为白云氏,冬官为黑云氏,中官为黄云氏。之后,又举用风后、力牧、大山、稽、常先、大鸿,得了这六个贤人为相臣,于是治道通乎天地。上无日月星辰失度之变,下无山崩川竭水旱之灾,虽神明亦感而至。

而对于民生发展方面,黄帝也很重视。在人民最看重的粮食生产上,黄帝时在炎帝的基础上又扩大了五谷的种植范围和种类,粮食更加丰裕,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更高。在礼节的制定上,不在仅仅以动物的毛皮,或者颜色简单朴素的粗布为衣服,创造出了五彩的颜色来渲染服饰来表达尊贵和卑贱。在交通出行与四时交替上,不仅发明了舟车等供百姓们日常出行,而且根据河图和日月星辰之像,发明了以甲子、支干命名的历法,用于日常生活中计时劳作。

最后一个三皇:黄帝有熊氏

创造舟车

《资治通鉴》:帝受河图,见日月星辰之象,于是始有星官之书。命大挠探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于是始作甲子。命容成造历,命隶首作算数,命伶伦造律吕,命车区占星气,容成兼而总之。为文章以表贵贱,作舟车以济不通,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八家为井,井一为邻,邻三为朋,朋三为里,里五为邑,邑十为都,都十为师,师十为州。设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举封禅之礼,作咸池之乐,远夷之国,莫不入贡。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正妃二子,一曰玄嚣,二曰昌意,皆为诸侯。黄帝崩,人以为仙去。子玄嚣立,是为少昊金天氏。

03芳名永传

史书上最后一个三皇我们也介绍完了,最后,我想问一句:何为三皇?

这里引用《张居正直解资治通鉴》里的一句话:德冒天下谓之皇。

也许在回答为什么他们生下了就带着与普通人不一样的光环,像伏羲之母履巨人迹,黄帝之母被惊雷所罩等,好像显示这一切都是命运。但是我们也不能忘了他们可能是看到当时百姓的水深火热,才会如此忘我般孜孜不倦,殚精竭虑,最终成就了丰功伟业。

所以古人又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