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數據分析實戰:手把手零售用戶消費行為分析(數據分析)

大家好,昨天給大家講解了數據預處理,今天開始數據分析,本次對消費趨勢與消費能力進行分析


1趨勢分析

1.1消費趨勢,每個月的消費總金額。

<code>grouped_month=df.groupby(

'month'

)

print

(grouped_month[

'order_amount'

].sum()) grouped_month[

'order_amount'

].sum().plot() plt.show()/<code>

數據時間跨度為5個月,大家可以根據自己數據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下描述。

競爭對手方面:近期是否出現其他競爭。

終端店鋪方面:可從用戶數量、銷售收入(環比、下滑)兩個維度來評判店鋪質量,查看其他數據指標。

用戶來源方面:從新老客構成、流失客戶的特徵、聚類與分類等角度。

Python數據分析實戰:手把手零售用戶消費行為分析(數據分析)

1.2每月的消費訂單數。

<code>

grouped_month

[

'user_id'

]

.count

()

.plot

()

plt

.show

() #從圖上可以看出,12月份訂單數是最高的,3月份和12月份銷售金額差不多, #但是客單數比12月份少了500多單,說明3月份客單價有提高。 /<code>
Python數據分析實戰:手把手零售用戶消費行為分析(數據分析)

1.3每月的產品購買量

<code>

grouped_month

[

'order_products'

]

.sum

()

.plot

()

plt

.show

()/<code>

1.4每月的消費人數

<code>

grouped_month

[

'user_id'

]

.apply

(

lambda

x

:len(x.unique())).plot()

plt

.show

()/<code>

本段小結

趨勢分析:總體來看,消費總金額、消費次數、產品購買量、消費人數的趨勢,趨於平穩,3月份客單價有提高,找出提高的原因。


2用戶個體消費能力分析(按每個用戶分析)

上段是按月分析,主要看趨勢;本段按用戶個體分析,來看消費能力。#

2.1用戶消費金額、消費數量的描述統計

<code>grouped_user=df.groupby(

'user_id'

)

print

(grouped_user.sum().describe())/<code>

平均數是11,中位數是5,說明有用戶購買了大量的商品

Python數據分析實戰:手把手零售用戶消費行為分析(數據分析)

2.2用戶消費金額和消費數量的散點圖

<code>#因為極值影響,現在只看銷售金額小於

10000

的用戶

grouped_user

.sum

()

.query

(

"order_amount<10000>)

.plot

.scatter

(x =

"order_amount"

,y =

"order_products"

)

plt

.show

()/<code>
Python數據分析實戰:手把手零售用戶消費行為分析(數據分析)

2.3用戶消費金額的分佈圖

<code>

grouped_user

['order_amount']

.sum

()

.plot

.hist

(bins=

200

)

plt

.show

()/<code>

從直方圖可知,用戶消費金額,絕大部分呈現集中趨勢

Python數據分析實戰:手把手零售用戶消費行為分析(數據分析)

2.4用戶累計消費金額佔比(百分之多少的用戶佔了百分之多少的消費額)

<code>user_cumsum=grouped_user.sum().sort_values(

'order_amount'

, ascending=

False

).apply(

lambda

x:x.cumsum()/x.sum()) user_cumsum.reset_index().order_amount.plot() plt.show()/<code>


Python數據分析實戰:手把手零售用戶消費行為分析(數據分析)

本段小結:

按用戶消費金額進行降序排列,由圖可知,共計約6000多個用戶:20%(約1000)的客戶貢獻了70% 的消費額度,近似符合二八定律。60%的客戶貢獻了90% 的消費額度(即剩餘40%的客戶僅貢獻10% 的消費額度)。只要維護好這1000多個用戶(佔比20%)就可以把業績KPI完成70%,如果能把5000個用戶運營的更好就可以佔比更高。

今天就到這裡了,歡迎大家關注。明天講解用戶消費行為和復購率、回購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