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應該“雅俗共賞”還是“雅俗異賞”?

何為雅?何為俗?這個問題一直是文人之間樂於探討的一個問題。有人認為:顏色清新脫俗便是雅,顏色豔麗嫵媚便為俗。也有人認為:畫家精細創作的展覽作品便是雅,畫匠迎合市場的“行畫”便是俗。但我覺得雅和俗不在於顏色之差別,更不在於他是存在於展覽館的“入展作品”還是市場畫廊的“商品畫”,我做認為的雅,從技術層面來說,在於他的“筆墨趣味”,從思想上來說,在於他的“審美觀、藝術追求”。


中國畫應該“雅俗共賞”還是“雅俗異賞”?

元 王冕 墨梅

學習中國畫這麼長時間,我的老師常常對我說一句話:“學中國畫,最首要的是辨雅俗、知好歹”,技術可以通過學習、練習而不斷提高,但是俗是不可醫的。比如給你看一幅王冕的《墨梅圖》和現代某畫家一幅“粗枝細密“”的《紅梅圖》,若你學習到的認知判斷裡,後者的欣賞價值更多,那麼在接下來得中國畫學習之路上,基本上已經偏離了傳統......


中國畫應該“雅俗共賞”還是“雅俗異賞”?

明 陳淳 花卉圖

為什麼我們多看、多臨摹古畫?因為古人作畫,沒有什麼功利心,不以迎合市場為目的去創作,古人畫的風景,世間皆不存在,大多是心靈之境。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畫的並不是真實的富春山的風景,而是風景在內心形成的映射,是內心的感知,是人生的經歷,是幾十年作畫的沉澱。試問當代,還有誰能耗費幾年甚至上十年時間,去完成一幅表達內心的作品?所以我們嚮往中國畫的“雅”,先去學習和體會古人繪畫時,內心的積累和沉澱。


中國畫應該“雅俗共賞”還是“雅俗異賞”?

石濤 搜盡奇峰打草稿圖

有人說:“我創作雅緻的東西,可是雅緻的東西,在市場上卻不受歡迎。”,首先我們得理性判斷一下,自己的東西是否的真的“雅”,所謂雅緻並不是就不受市場的歡迎,也不是說只有古人那樣的畫作才稱得上雅。當代很多大家也有濃墨重彩的風格,如張大千的紅荷、潑墨山水,如任伯年、陸抑非的花鳥,用色都很大膽,任伯年甚至坦然承認自己願意為了市場畫一些人們喜歡的題材,但是張大千、任伯年這些老先生,也曾耗費幾十年的時間去摹古、去探究傳統的東西,去錘鍊筆墨,正因為“筆墨趣味”到家了,所以在顏色、風格上的變革才得到了時代的認可,才不顯一絲“俗氣”。


中國畫應該“雅俗共賞”還是“雅俗異賞”?

清 任伯年 花卉

誠然,現代很多人對於繪畫的審美觀確實是不高,當然,這句話沒有任何抨擊的意思,只是時代的變化所致,與人無關。但是作為一個傳統文化的學習者、傳播者,不要降格去迎合還未達到你審美層次的觀眾,中國畫應該是“雅俗異賞”的,當代的中國畫水平,完全可以往更高古的方向去走,當代的中國畫家不是一味的創新,而是沉澱下來,先汲取優秀的傳統,在繼承的基礎上,再談創新。


中國畫應該“雅俗共賞”還是“雅俗異賞”?

王翬 仿古山水冊

很多人認為書畫是“藝術”,很高雅的藝術,現世流傳的很多書法作品,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都被人賦予了各種各樣的“內涵”,各種各樣的“藝術價值”,可是在他們的年代,書法只不過是人們的書寫工具罷了,我們眼裡的“藝術品”也不過是他們書寫的“書信”或者“日常功課”,在規範的執筆、練習的法度之下,自然而然的書寫,變成了當代的藝術品,而在今天這個時代,“藝術”是一種追求,是一種“刻意”創作的東西。很多國畫作品也是一樣,如周之冕《百卉圖》,法常《水墨寫生圖》,你看不到他們對於“藝術”的刻意追求,只是寄情于山水,將所見所感在筆下表達出來,而這些卻都成了真正的藝術品。


中國畫應該“雅俗共賞”還是“雅俗異賞”?

法常 水墨寫生圖 局部

學中國書畫,最重要的東西是審美、是心性。學習之初,先懂得辨雅俗、知好壞,學習路上,保持有“雅俗異賞”的觀念,不急躁,不迎合。我們所學習的、所表達的東西,都是內心最真實的體現,不忘自己初心,結果總不會太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