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妇女的妆奁是哪样?畸变的婚嫁下,他们如何摆脱单身?

引言:

妆奁指的是妇女梳妆用的镜匣,同时用来借指嫁妆。嫁妆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

可追溯的文字记载中最早的是《周礼》,《周礼》明确规定:“嫁子纯帛,无过五两”,意思是陪嫁的礼品不要太过丰厚。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历史遗留的文化和新兴发展的阶级相冲突,给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的变化。

婚嫁作为社会习俗重要的一环,理所当然的受到了影响,这个影响便是明朝中后期盛行的厚奁之风。

明朝中后期妇女的妆奁是哪样?畸变的婚嫁下,他们如何摆脱单身?

古代妆奁

那么明朝中后期妇女妆奁的变化又反映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呢?这一变化又带来了什么影响?

一、婚姻论财自古有之

婚姻论财的风俗自古就有,明朝建立初期,明太祖朱元璋曾经下旨“古之婚礼,结两姓之婚,以重人伦。近世以来,专论聘财,习染奢侈。其仪制颁行,务从节俭,以厚风俗。”

提倡节俭朴素的社会风气,杜绝骄奢淫逸。所以在明朝初期,民间的婚嫁风俗还比较朴素。

随着社会发展,到了明代中后期,社会普遍弥漫着奢侈之风,女子出嫁“厚奁”现象逐渐显露出来。

明代文人谢肇制就批判晚明婚嫁“人能捐百万钱嫁女,而不肯捐十万钱教子”,体现了明代中后期嫁女厚奁风气严重。

明朝中后期妇女的妆奁是哪样?畸变的婚嫁下,他们如何摆脱单身?

明朝首饰盒

而厚奁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明朝对于婚嫁之事的懒怠,没有嫁妆的情况下,很多人会选择让自己的子女不嫁不娶。

二、厚奁之风盛行,嫁娶不易至家门破落

  • 1.婚姻论财观念深入人心

在中国的主流价值观里,婚姻论财是治家之道,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创立“六礼”之道,规定了一整套的婚嫁流程。

才是儒家规定的标准婚礼的开始,至此之后婚姻重财的习俗就一直在中国流传。经过几千年时光的洗涤流传至今,自然有其独到的特点。

在中式婚礼中,男方索要嫁妆,女方索要彩礼的婚俗观念一直深入人心。

在明代,儿女结婚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家里没钱出不起彩礼和嫁妆。

你家的儿子就娶不到媳妇,女儿就嫁不出去,可见早在明朝结婚就成了贫民的一大难题。

文人黄宗羲在谈到明代女子出嫁问题时就曾经说过“古之嫁女荆布,而今之嫁女必珠玉绮繍,光耀白日,迎奁之舟相,进而后嫁。夫珠玉绮繍自谓能胜古人而不如古人。”

这一幕描绘了晚明厚嫁成风的现象,并对此作出了批判,也客观描绘了明代的女性出嫁的厚奁现象比较普遍。

明朝中后期妇女的妆奁是哪样?畸变的婚嫁下,他们如何摆脱单身?

明代嫁妆

中国是重视传承的国家,不少的文化习俗都是从古传承至今的,婚姻论财观念,给明朝厚奁之风的起始打下了基础。

  • 2.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代中后期厚奁现象严重,除了自古就有的婚姻论财习俗之外,更多的是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城市和乡镇的商业贸易都蓬勃发展,新的社会阶层崛起。

冲击着当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经济发展的碰撞与冲击,也给整个社会的文化习俗带来了巨大变化。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都受到了严重挑战。

明朝中后期妇女的妆奁是哪样?畸变的婚嫁下,他们如何摆脱单身?

八闽通志

《八闽通志》在介绍建阳县民风的时候提到当地风俗:“为居市井者尚侈好浮生,在田里者勤身乐业。”这一段文字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居民大多富贵起来,风俗习惯逐渐在向奢侈的方向过渡。谢肇淛就认为“骤得富贵者,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冑。”

他认为厚奁成风的原因是这些骤得富贵的人,希望通过钱财与豪门贵族结亲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他认为这种现象是不同阶层的人为了改变自身阶级造成的。

在当时由于商人群体的崛起致使整个社会上奢侈之风盛行,而且士大夫带头主张这种社会风气。

随着明代经济的发展,重奢侈,重攀比的社会风气在社会上弥漫开来。相应的,“侈婚”风气也自上而下的弥漫于整个社会之中。

  • 3.奢婚厚奁带来的社会问题

明代后期,随着奢婚与厚奁风气在民间盛行,也造成了不少其他的社会问题。

王阳明曾经谈到:“男女长成,各宜及时嫁娶;往往女家责聘礼不充,男家责嫁妆不丰,遂致愆期。”

说明在晚明,如果嫁奁或彩礼过少,会有双方悔婚的事情发生。

明朝中后期妇女的妆奁是哪样?畸变的婚嫁下,他们如何摆脱单身?

古代结婚

这在现代社会来说非常普遍,但是在思想相对保守的古代,因为钱财没谈拢而悔婚这让人看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晚明思想家陈确就提到过他的朋友祝开美家婚嫁的情况:“兄弟五人,姐妹四人,婚嫁之事,大半自开美为之,礼皆从厚,自开美连运大故,又昏嫁繁,宗族贫穷,急事之贫困,略不爱其财,先世之积已大耗。”

讲述了他的朋友祝开美家人口数量多,婚礼花费大。以至于家族因为婚嫁成本,日趋贫穷。

反映了在晚明,士绅之家都承担不了频繁奢嫁厚奁的婚嫁成本,嫁女厚奁有可能会促使一个原本还算富庶的家庭或者是宗族没落。

女性出嫁的厚奁问题直接导致了“溺女”现象的产生。陈确在其文集《陈确文集》中就提到他的父亲因为早年穷困,把自己刚出生的女儿溺死了,并因此悔恨一生。

这一悲剧在当时的农村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过于贫困而无法生养带来的悲剧不在少数。

婚嫁成本过高导致溺女惨案时有发生,这一现象的出现让朝廷意识到了奢嫁厚奁危害性,纷纷出手准备政治婚嫁风气。

三、禁而不止,无可奈何

随着晚明奢婚溺女问题日益暴露出来,从最高统治者到基层士绅阶层都站在各自的角度,针对这一社会问题,都表达自己的批判态度。

明朝中后期妇女的妆奁是哪样?畸变的婚嫁下,他们如何摆脱单身?

十里红妆

并且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手段去修正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应对。

首先是统治者颁布法令禁行侈婚,禁止溺女。

《明宪宗实录》记载:“申溺女之禁训导郑璟建言,浙江温台处三府人民所产女子,虑日后婚嫁之费,往往溺死,残忍不仁,伤生坏俗,莫此为甚乞。令所司揭榜晓谕,……,不许奢侈,所产女子如仍溺死者,许邻里举首,发戍远方’。”

明宪宗在听到官员汇报民间有严重的侈婚溺女现象之后就下令严禁溺女,这是从国家统治者的角度,对于这一社会问题的处理。

除了最高统治者运用刑法手法应对这一社会问题,地方官员也会利用颁布禁约的方法。

海瑞就曾对溺女问题表达过强烈的谴责:“父祖,骨肉之所自来,子孙,骨肉之所遗蜕也。烧毁父母,淹没子孙与伤己身何异!是可忍,孰不可忍。”

海瑞对于溺女现象表达了强烈的谴责,他在淳安担任县令的时候,就身体力行。引导民众不要溺女,为此在规定的禁约中。

“禁溺女伤自己骨肉。”在担任应天巡抚时期,也曾设立禁约“凡属侈靡。法当严禁”。

寄希望于通过用法律禁止奢靡风气,减少溺女现象。王阳明担任地方官员时,也认识到奢嫁问题的严重性。

因此设立乡约:“嫁娶之家,不得计论聘财妆奁,不得大会宾客,酒食连朝,不得徒师虚文,为送节等名目,奢靡相尚。”希望通过运用立约法这种形式,扭转溺女这种不良社会风气。

在统治阶级利用法律去引导禁止民众厚奁溺女的时候,普通士大夫阶层中的有识之士,会身体力行的去扭转溺女这类不良社会问题。

明朝中后期妇女的妆奁是哪样?畸变的婚嫁下,他们如何摆脱单身?

陈确集

一方面是禁厚嫁,兴节俭。比如人们会把禁厚嫁的理念写进家规,族约或者中。

如陈确就在设立家规时提到“不慕财势,不十年不字,必十年而婿之,贤愚乃可见。不受聘金,不办日盤,不迎奁,虽有力,不踰奁单。凡嫁女,诸女昆弟不另致赠。”

但是,虽然士大夫们认识到厚奁溺女现象带来的社会问题,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并没有真正的扭转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

到了清代,厚奁溺女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

结论:

面对着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明朝中后期的婚嫁风俗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历史遗留已久的婚姻观念和蓬勃发展的新阶级碰撞摩擦出了剧烈的火花。底层富商希望通过钱财攀附权利,而高官希望通过与富商接亲谋取钱财,两者一拍即合厚奁之风迅速飞涨。

当然厚奁之风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前代婚姻礼俗文化的继承也有明代女性的进步(妆奁在明代属于女性私产),妆奁丰厚的女性在夫家更有地位。

许多的因素聚集在一起造成了厚奁之风的盛行,尽管晚明的统治阶级认识到了厚奁成风的危害性。

也试图改善这种社会风气,但是收效甚微。这一现象直到清朝依然存在,在如此的社会风气之下,明朝人结婚堪称一大难事,很多出不起嫁妆的家庭就只能选择单身。这种悲剧的命运,正是因为婚嫁习俗的碰撞而造成的。

这一切对于我们现代生活也有启示,嫁妆或者是彩礼本身是为婚嫁而服务的,如果他妨碍了我们婚姻,不如放弃这些。

参考文献:

《明宪宗实录》

《海瑞集》

《陈确集》

《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