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再論曹操)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再論曹操)


棺材蓋上了卻不能定論。喜歡的人說他流芳百世,不喜歡的人說他遺臭萬年,得出的結論天壤之別,連個折中的辦法都沒有,好人還是壞人?如果在全民中間展開大討論,估計會有很多人爭的面紅耳赤。其實政治上哪有什麼好人壞人呢?只有能人和庸人。曹操是那個時代最大的能人,他應該流芳百世。

那為什麼好多人不喜歡他甚至恨他呢?首先是時代造成的,假設曹操完成了統一,由大漢朝直接進入大魏朝,他做上了開國皇帝,會是怎樣的評價呢?以他的文治武功應該能掙下一個好的口碑,即使不能掙下也可以強制宣傳魏武帝的光輝事蹟,但是很可惜他並沒有完成統一。其次,詆譭他是蜀漢和東吳的政治需要,對敵人有利的都要反對,對敵人不利的都要支持,不批評他挾持天子,不批評他是國賊,那吳蜀豈不是叛亂,怎麼師出有名,怎麼讓上下的思想統一,怎麼說服自己的百姓啊,所以必須而且最大程度的詆譭他。第三,曹操打敗過黃巾軍、董卓的部隊,統一了袁術、呂布、張繡、袁紹、馬騰、劉表等等,他們、他們的家人、部下以及和他們利益相關的人會說曹丞相的好嗎?這樣的人恐怕不在少數吧。第四,曹操的同事們嫉妒他,天下雖然大亂了,但大漢朝的上層一直很完整,幾大家族也很熟悉,什麼?輪到那個太監的養孫阿瞞耀武揚威嗎,於是就會由羨慕到嫉妒恨,既然動不了他,那就給他造點謠吧。第五,曹操本人從來不禁止別人說什麼,一切言論自由,陳琳都罵到祖宗三代了,他也不生氣,還回應著被罵出了冷汗能治頭風病,試想換做另外的誰會有這樣的胸懷,只有自信的人才敢於自嘲,然而這樣的自嘲卻被不明事理的人利用了。

“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是事實,魏王不但斷了很多人的皇帝夢,他自己也確實沒有做皇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爾”這些是真話,夏商周秦漢,怎麼會由一家永遠說了算。一句“苟天命在孤,孤為周文王矣”就招來許多人要跳出來拼命,那如果人家真的做了皇帝呢,反而無話敢說,很奇怪吧,退一步卻招來了更多的罵聲。

“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是曹操少年時的理想,這個毋庸置疑。可是理想實現了怎麼辦?在山腳的時候想著山腰,在山腰的時候想著山頂,在山頂的時候想著頭上的星空,內心跟著環境不斷變化。做丞相、封魏公,名義上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那是不是要做那一人呢,不做?知道功高震主的下場嗎?選擇急流勇退?如果郭嘉活著把事業交給他,自己落得個清閒,權力這個東西哪那麼容易放得下?“治大國若烹小鮮。”自己掌勺,想怎麼炒怎麼炒,一旦看著別人炒就免不了指手畫腳,那可能會招來殺身之禍啊,而曹氏、夏侯氏這一大家子人怎麼辦?身不由己!要麼摔下去,要麼向上爬,最好連頭都不要回。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聽到這句名言的人就像打了雞血,沒工夫去問是不是曹操本人說的,他又是在什麼心情,怎樣的語境下說的。我最恨斷章取義的人,他們還沒聽完一句話,就把半句話傳出去,後邊聽到這半句話的人再依著自己的想象做刪減,充分發揮著看熱鬧不怕事大的作用。舉一個例子,“關公降曹”被張飛聽到是幾個意思。再說了總結一個人難道是光聽他說不看他做嗎?曹操統一北方結束了軍閥割據、紛爭的局面,至少讓漢家皇帝有房子住有衣服穿,再也不用顛沛流離擔心溫飽問題。作為一個政治家,他希望人民安居樂業,每次大戰之後都要減免當地老百姓的賦稅,爭取讓大家休養生息,實行屯田制,用政府、軍隊的力量恢復農業生產,避免易子而食的事情再次發生,他想盡辦法讓所有人都能吃飽穿暖。

曹孟德之所以能成為魏公,能統治漢朝十三州中的九個“非惟天時矣亦人謀”。和他本人的性格、才能有很大關係。一個人有多大的胸懷就能夠做多大的事情,曹操的肚裡能撐船,拿得起放得下,他有首倡義兵的熱血,他有組織十八路諸侯的能力,既然大家都不敢出頭兒,那曹家、夏侯家子弟衝鋒在前。官渡大勝不驕,讓不是自己的人相信、靠攏自己,冷靜的收拾袁家的殘餘勢力;赤壁大敗不餒,鼓勵身邊的人重整旗鼓,來日方長。如果曹操在赤壁勝利了,那真就是大魏朝了,可是沒有什麼如果,這次不行下次再來吧。

有沒有前途?最關鍵的是看會不會收買人心,收買人心!這個詞語又是因為嫉妒別人而造出來的吧。宛城大營外,在子侄的陵墓前只哭典韋將軍,南郡的宴席上放聲痛哭郭奉孝,難道不是真的傷心嗎?張繡來降做了楊武將軍,抓住陳琳封為司空祭酒。在曹操這裡,不論背景、金錢、關係、甚至道德,只論才華。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再論曹操)

曹操還有一個經得住考驗的本事,劉備、孫權沒有,從古到今好多的帝王將相也沒有,那就是一手錦繡文章,讀曹操詩感覺有勁兒,文字生出無窮魄力,詞句流露廣闊胸襟。千百年後能讓人留下眼淚的不是曹魏有多少人口,多大的地盤,而是“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而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